TOP
Image Alt
  /  Feature   /  走在愛茶成迷的習茶路上|好茶迷創辦人朱宸儀

走在愛茶成迷的習茶路上|好茶迷創辦人朱宸儀

來到一間隱身於台北市中心的私人茶室,你很難想像在鬧區的街道旁竟潛藏著如此古樸雅致之地,長木桌上早已佈好誠心滿溢的茶席,讓人甫踏入便被一股暖心的靜謐包圍。這裡,是茶人朱宸儀的秘密基地。

今年三月代表台灣出任莫斯科國際旅展(MITT)茶席設計負責人的朱宸儀,過去曾旅居東南亞、歐洲及大陸,造訪40多個國家,走過近百間茶館,踏遍無數座山頭,以中國茶美學研究畢業於北京大學,亦數次以學者身份參與大陸地區茶文化學術論壇,更在各地開設講座並擔任私人茶文化教師,期盼能將茶香散溢在這個世代的生活中。年紀雖淺,擺弄起茶具的熟稔架勢卻不輸上一輩的老茶人,她虛心表示:「我只是很喜歡、很喜歡茶而已,茶與我的生活是緊密結合的。」從小推開門便見爸媽泡茶的景象,季節到了就跟著爸爸上山找尋好茶,家裡人雖出身法律背景, 茶香卻總是繚繞於每日的記憶裡,積累出她對茶化不開的愛意。

烹雪論茗的茶人風雅

 

茶人,未必是精於茶藝之人,也未必是採茶製茶之人,但一定要有一顆愛茶惜茶的心。朱宸儀認為,「茶人」沒有明確定義,對茶的了解是基本,可更重要的是心理狀態, 「茶人對茶要有追求、有喜愛,喜愛到你願意不畏艱難走入茶山,也依然樂在其中。」每回攀山訪茶時,總令她不禁同感古代文人以山泉水及野外木材烹茶之野趣,一如唐代陸龜蒙《奉和襲美茶具十詠• 茶人》所說: 「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姿」,茶人應該讓心靈處於一種自然純真的狀態,甚至走入自然之中,才能真正品味茶的好壞, 進入茶的世界, 與茶相配。跳脫門派框架, 朱宸儀較推崇從古代茶詩及古書中挖掘茶文化,像是最經典的陸羽《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等,一邊看書一邊泡著茶,在裊裊茶煙中深養自己的文化底蘊,同時享受一盞好茶為午後帶來的詩意滿懷。

她為我們一人斟上一杯台灣福壽山今年的春茶,神采奕奕地分享道:「泡茶時最影響茶葉的三件事,一是投茶量,二是水溫,再來就是時間。每個茶壺都有它合適的茶水比例, 如果覺得茶苦澀, 可能是茶葉放太多了,最好要讓茶壺裡面鬆一點,葉子有張開的空間,有空白能讓水流動,味道才不會過重。」而溫度亦是一種味道,不同水溫的茶香皆不相同,朱宸儀強調,泡茶的溫度沒有絕對,但一般可按茶的外型來判斷。譬如球型的茶, 通常會用100度的沸水來泡,「一片茶葉被摘下來緊壓揉成球,需要高溫讓它慢慢開展,才能釋放出更多內含物質,包含它的香、甘、甜。如果是條鎖狀的茶,就是一片葉子稍微捲起來一點,用太高的溫度去浸它,反而釋出的東西又會過頭。像若是想要喝到東方美人茶的清雅,可能20秒內就要出湯了,所謂的泡茶技術,其實是要去了解不同茶的茶性。」

品觀茶中的生活美學

 

然而喝茶是否有正確的喝法,朱宸儀笑答:「我覺得正確的喝法就是尊重它。好好看看它、聞聞它,再把它喝掉,喝下去之後感受它在你嘴巴裡帶來的味覺體驗。茶可俗可雅, 你可以只是很簡單、很美好的在生活中品味它, 也可以細細觀察茶湯的顏色、清濁,當你的視覺、嗅覺和味覺都參雜其中時,這杯茶就會變得不一樣。」而這也是朱宸儀一貫秉持的生活美學,人在生活中若願意投入專注力在這等小事上, 便更容易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現「美」,並感到愉悅和滿足,「這也跟我的個性有關,我希望喝茶是自由、是包容的,當你喝茶是如此,推及到人生觀可能也會更開闊。另外在推廣方面,若能拋開過多的講究,用簡單的話來講茶,不瞭解的人也會比較有親近感,變得更願意去接觸。」

訪談間,朱宸儀由淡至濃帶領我們逐步體驗高山茶的清雅、東方美人茶的柔順,及岩茶中層次分明的炭香與花果香,卻隻字未提茶的產地背景和資訊,她略帶得意的說: 「茶會說話, 你們只要感受就好。」或許喝茶僅是一茶一水之事,但透過朱宸儀眼底閃爍著、那極具感染力的熱忱與快樂,今日,我們在茶香裊然、花意錯落的一方席地中,品味到的遠遠超過茶中的自然真味,更是其中悄然蘊藏的人情胸懷。

Share:

YTC|Editor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