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2023金邊國際攝影節台灣受邀貴賓國,〈台灣當代攝影展〉金邊登場

2023金邊國際攝影節台灣受邀貴賓國,〈台灣當代攝影展〉金邊登場

2023第14屆金邊國際攝影節(Photo Phnom Penh Festival)日前於柬埔寨首都金邊正式開幕,吸引來自各地的攝影創作者、策展人前往共襄盛舉。該攝影節自去年開始,每年輪流邀請歐、亞洲的國家做為大會貴賓國(Guest Country),進行以該國為主體的攝影聯展,2022年首屆貴賓國為瑞士,今年則特別邀請台灣,由資深國際策展人——克里斯蒂安·考若勒(Christian Caujolle)協同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沈昭良,策劃以台灣攝影創作為主體的<台灣當代攝影聯展>以及戶外放映會和攝影集展。

除了來自台灣的展出,大會同時邀請來自法國、蘇格蘭、柬埔寨攝影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Denis Dailleux在印度加爾各答所攝新作和長達30年關於埃及的記錄書寫,Kim Hak對於祖國柬埔寨動亂歷史、記憶與復興進程的關注,以及Olivia Gay在法囯東部的尋常記錄中,對於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女性地位的反思。

位於主題展區<朋友的未來工廠>(Friend’s Future Factory)的<台灣當代攝影展>,則於日前舉行隆重的開幕儀式,出席貴賓除了金邊法國文化中心主任Valentin Rodriguez、金邊國際攝影節副總監Sovan Philong、金邊經濟與貨幣博物館副館長Blaise KILIAN、美德曼哈頓執行董事高哲雄等人,也包括來自歐美、東南亞的相關創作者、策展人、出版者、研究者、教育者以及愛好攝影的朋友們專程前來參觀。

此次大會總監克里斯蒂安·考若勒(Christian Caujolle)規劃展出的作品,除了張照堂所攝觀察慧詰具現代開創性的黑白作品《歲月之旅》、楊順發關注海岸線景觀的《台灣水沒》等代表性作品之外,其他三位包括沈昭良回應台灣政治歷史與社會發展歷程、現況的敘情式地景《漂流》、陳春祿將生活與文化記憶重組再現的《收藏童年》、以及李雅妍探問個人與家庭生命歷史的《擱淺的時間》則都是今年度發表的新作。

此外,在法國文化中心的開幕戶外放映會活動,除了主題展區的五位創作者之外,更邀集包括陳敬寶、羅晟文、李岳凌、黃建樺、陳淑貞、羅惠瑜、劉芸怡、彭一航、林文強、張良一、許曉葳、黃郁修、林軒朗、林詩硯以及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潛行攝影計畫等,二十組跨世代攝影家作品加入播映,引領觀眾認識台灣創作者的多樣實踐與豐沛能量。另外,位於法國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一樓的圖書室,亦同時舉辦台灣攝影集展,讓觀眾經由各式不同創作內容與表現形式的五十餘本攝影集,近距離體驗台灣攝影創作的蓬勃與魅力。展覽結束後,這些攝影集也將捐予該中心做為館藏,供民眾借閱。

臺灣整體藝術創作的發展,自1987年解除戒嚴令以來,明顯透過對於歷史、土地的溯源,聚焦在梳理內部的主體建構與意識盤整上,同時援引各式具參照意義的區域/全球性議題,進行兼具結構性和時代性的回應與提問。其中,攝影創作的發展,也在這種內外衝擊的交流轉向中,具體產生了各式發想自現實題材,時而宏觀遠眺,時而微觀凝視的創作。協同策展人沈昭良指出,今年台灣受邀成為金邊國際攝影節的主要貴賓國,一方面代表台灣的攝影藝術能量獲得國際的肯定,透過類似的專業場域,也是讓國際認識台灣攝影發展現況的絕佳機會。期待金邊國際攝影節能夠串連台灣與歐洲、東南亞間,在攝影創作與相關的議題的交流,開展跨國跨域的對話,進一步建立長期穩定的文化夥伴關係。

張照堂 / 《歲月之旅》

或許是成長在一個小城鎮的關係,會拍照以來總喜歡往鄉下或田野中跑。孩童世界的捕捉似乎是一種對記憶與忘卻的回首與追念,而街頭邂逅的老邁臉孔、身影、姿態以及海邊的等待與眺望,是否就是預測自己未來的另一種可能想像?所有的人物與場景,出現在這裡都顯得安靜而孤單,然而也都醞釀一種溫度,或許是這種鄉愁的溫度,讓我不停地走在攝影之路上。

陳春祿 / 《收藏童年》

我的創作緣於我的收藏,我的收藏源自我的童年—–我出生於1956年台灣台南,當時民生凋弊,舉目所及盡是農田或魚塭,〝貧窮〞是當時大多數平民百姓的生活寫照。然而這貧困的童年生活體驗,五十年後竟成為我創作的養份與能量。年近半百之後,由於對童年的眷念,多年前我經常至跳蚤市場或上網四處搜購與童年能產生情感連結的藏品:老照片、黑膠、童玩、民藝品與生活用具—–等等。藉由最初單純的嗜好與收藏,日後卻逐漸轉換成為我的創作元素,「收藏童年」系列作品中,我以1960年我的童年時期為創作背景,使用4X5大型相機及軟片拍攝,並以寫實、概念交互運用的手法,結合攝影、繪畫、拼貼及電腦等技術,重製我色彩豐富斑爛的童年故事。

沈昭良 / 《漂流》

二O一五年底,隨著《STAGE》(舞台車 / 2006-2014) 、《SINGERS & STAGES》(歌手與舞台車 / 2005-2008)和《台灣綜藝團》(Taiwanese Vaudeville Troupes / 2005-2015) ,這幾本與民間娛樂文化相關攝影集的陸續出版,我也開始思考,在持續書寫台灣內部狀態的基礎上,幾個未來的創作方向。其中,如何在歷史發展的軸線中,援引直接或間接與事件相關,或象徵精神、意喻和指涉的人文/地理景觀,透過風格的統整與視覺的編串, 一方面呈現家國命運的多重樣貌,折射歷史之於土地的關係,描繪不同族群面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同時試著連結,台灣做為地理意義上第一島鏈的關鍵性存在,在全球化、區域主義、地緣政治脈絡下,與周邊國家、地區可能的關聯及影響。而梳理台灣內部含括殖民、國家認同、族群、冷戰、人權、原住民、生態、環境、能源等等潛在課題的《漂流》系列(Drifting / 2015-2022) ,即是在這個概念下,從台灣各地所採集,兼具寫實與敘情的地景攝影取樣,它同時也是我個人截至目前為止,在議題與地理跨度上有別於以往的創作實踐。

楊順發 / 《台灣水沒》

《台灣水沒》是楊順發自2014年起在台灣沿海所拍攝的一系列淹沒在水裡的人造建築物。此系列提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之後,因為地層下陷、海岸線侵蝕等緣故所造成的後果,以及相應之特殊地理景觀。是什麼原因,讓房子從陸地「走向」海中,變成眼前所見之景況?人的行為造成了海岸線發生不可逆的改變。此一景象暗喻著人類不察的危機與教訓,以及經由時間沈澱過後,景觀本身散發出的悲涼氛圍。此系列標題取「水沒」的諧音,表示三層意義:水沒,即被水淹沒;傳統「水墨」畫的意象;以及用台語發音的:台灣「嫷」沒?(台灣美嗎?)三者分別點出此系列創作的題材、使用的攝影影像形式與技法,以及作品本身更深遠的提問。透過攝影影像的拼貼技法,作品呈現與本身所隱含之嚴肅議題相對立的柔美質感。「台灣美嗎?」藝術家以此提問,對「土地」寄以惆悵的相思之情,同時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發出警訊。

李雅妍 / 《擱淺的時間》

此系列性作品主要為藝術家過去十多年來,透過自己人生中累積的影像作品所集結而成,以攝影手法作為轉化自身與家人之間情感的連結。當生命中有太多避不開的沉重壓力時,不自覺地依賴攝影的方式,逐漸釋放內心各種壓力及情緒起伏。生命的歷程中難免有不可預期的悲傷與擔憂,但表達痛苦與遺憾並非藝術家的原意,因此將多年拍攝的照片集結後,以詩意般的敘述作為編輯手法,來表達每一個「過去」的感受都曾經是「當下」,即使「未來」也終究會成為「過去」,在生命的課題中逐漸理解並接受「無常」。這系列作品彷彿是藝術家瞇起眼睛回望自己的過往,最終體會到無常雖帶來沈重的陰暗面,同時也帶來生命裡多樣的調性與層次。願每一位閱讀影像的人也都能在自己生命黑暗面中找到各種答案。

圖片來源:為你設想概念有限公司提供

Share:

ᴇᴅɪᴛᴏʀ, ᴘsʏᴄʜɪᴄ, ɢᴀᴍᴇʀ.|ᴀʀᴛ, ᴇɴᴛᴇʀᴛᴀɪɴᴍᴇɴᴛ & ᴡᴇʟʟɴᴇss|ʟᴇɴᴀ@ᴡᴇᴘᴇᴏᴘʟᴇᴄʟᴜʙ.ᴄᴏᴍ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