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WFH:想念你的辦公室座位嗎? 來看看五件辦公室題材的藝術作品!

WFH:想念你的辦公室座位嗎? 來看看五件辦公室題材的藝術作品!

全球各地因為疫情而生活節奏大亂,許多城市早已開始了WFH(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而台灣在今年五月中隨著疫情提高緊戒,許多的工作也採取了WFH的模式以減少群聚。這樣的工作狀態,讓低社交的生活顯得更加壓抑(尤其是獨居者)。也讓大家很自然地,開始想念起朝九晚五的日常。

雖然說辦公室並不是藝術創作者們熱衷的題材,但依舊還是有些相關的作品相當有趣。在許多人WFH的此時此刻,就透過這些作品感受一下久違的辦公室氣息吧!

聖洛倫索埃斯科里亞爾圖書館蒐藏的《手稿》,14世紀。圖/取自Artne

在最初,人們的工作場所大多是工廠 / 工坊或是店鋪,直到1600年代,歐洲主要的商業城市開始有了「Office」的概念。當時大多是處理商務貿易的工作,就業比例上也並不普及。而到了1900年代初期初,現代化、開放式的辦公室才漸漸成為人們工作的主流之一。來自西班牙馬德里「聖洛倫索埃斯科里亞爾圖書館」的一張無名《手稿》中,記錄下了14世紀時僧侶們抄寫經文的景況。簡單的構圖,顯現出了規律且任務明確的工作模式,而這也是現存能夠「側寫辦公室日常」的畫作之一。

tCarl Goebel,《The Library, in use as an office of the Ambraser Gallery in the Lower Belvedere》,1879。圖/取自Artnet

到了19世紀,Carl Goebel的畫作《圖書館,使用中的美景宮-琥珀色畫廊辦公室。The Library, in use as an office of the Ambraser Gallery in the Lower Belvedere》則是畫出了更生動的上班族的日常。畫面中可以看見兩位男士正在桌邊,似乎正努力討論著某件工作。而正中間的男士則是翻閱著書籍,讓人好奇他的角色。或許正等待著另兩人的結論,也或許想查詢些資料,又或許根本就在偷懶。讓觀眾們在驚訝於作品細緻之餘,也從兩方的對比感受到了很有趣的工作生態。

Edward Hopper,《Office at Night》,1940。圖/取自Artnet,Courtesy of Wikimedia Commons

再到了1940年代,Edward Hopper的作品《夜間辦公室Office at Night》,描繪的是當時代開始出現的所謂「辦公室戀情」這種新興的戀愛模式(畫中女主角是由畫家妻子擔任模特兒)。畫面中加班的構圖場景,讓觀眾感受到高度的警覺氛圍。畫中的人物明顯地意識到了彼此,卻又顯得並不熟悉或是拘謹,由此形成了某種可供想像、延伸的劇情感。

許多的影視工作者們,也都曾談及從Hopper此類的作品中獲得的靈感。例如由Steven Shainberg在2002年執導的電影《怪咖情緣 Secretary》以及Matthew Weiner在2007年製作的長篇影集《廣告狂人Mad Men》,都運用了類似的辦公室空間作為描寫現代生活的場景。

Jason de Caires Taylor,《The Lost Correspondent 1 》,2012。圖/取自Artnet,Courtesy of Jonathan LeVine Projects and the artist

在當代,英國一位非常多才多藝的藝術家Jason de Caires Taylory,完成學業後毅然決然投身到了潛水工作。當他成為了一位潛水教練後,又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在西印度群島、墨西哥海岸等等地點創作了數個水下花園。其中一件作品《失落的通訊員1 The Lost Correspondent 1 》講述了一個人被綁在辦公桌前、依舊努力敲打打字機的故事片段。荒誕的形象顯得冷靜而敬業,也讓許多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們,回想起自己上班的樣子而會心一笑。

Camille Henrot,《Office of Unanswered Emails 》,2016。圖/取自Artnet, Courtesy of Konig Galerie and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Singapore. Photo by Weizhong Deng.

藝術家Camille Henrot的作品《辦公室的未回覆郵件Office of Unanswered Emails 》,設想了一個沒有電子信箱、沒有網路的工作環境。在這個世界的設想中,所有的檔案都需要用輸出紙本的方式傳遞。當未處理的工作從螢幕數據變成印刷品,就更突顯了當代人面對未完工作的恐懼驚慌。作品呈現的一張張的紙本,內容是來自慈善機構、大量的緊急公文。Henrot藉此,與自身收到緊急郵件時的情緒做了連結。尤其是慈善機構傳來的訊息,往往涉及到利益之上的內容。藝術家藉由作品辯證「人類總是對於利益保持注意力」的慣性、精神狀態,也對於現代人們的工作壓力做出了放大化的詮釋。

*註:此作曾參與2016年的德國柏林雙年展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Urs Fischer,《Play》 (installation view),2018。圖/取自Artnet,Photo: Chad Moore, © Urs Fischer.

人類社會、人類的職業與精神狀態,隨著時代的演化越來越是複雜。辦公室的概念也隨著之容納了越來越多的內容,除了完成工作,也是人際關係的縮影。在WFH成為新日常的今日,人們也開始思考(或者想念)曾˙經平凡的辦公模式。從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我們能看見了辦公室工作的不同縮影。或許在回歸正常工作後,回想起這些作品時,人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工作意義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非池中藝術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