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ness 身心靈

做自己又不得罪人的 「家貓」生存法則

在複雜的人類社會中,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像家貓一樣自在、舒服地做自己,又不讓人覺得冒犯?我們能否從家貓身上,找出得以應用在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再來,又該如何接納自己不擅長的能力與不喜歡的狀態?身在群體生活頂端的人類,自然會被更高的標準約束,成長過程都在不斷學習如何有效率地包裝自己,依循那些讓自己看起來「合理又得體」的模板標準。

做自己,又不讓人覺得冒犯

該多少程度地「做自己」及「包裝自己」,並沒有既定標準,而是因個人期待而異。有人喜歡將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展現出能力、優勢、成就,與生活中的美好樣貌,被更多人喜歡(期待)。有人喜歡盡量不包裝,想透過不加修飾的自然呈現,活得更為真誠(期待)。也有很多人選擇視情況展現不同面向的自己,取得不失禮的自在平衡(期待)

過度簡化的做自己

現今個人主義盛行,更會有人站出來宣揚「做自己」的重要性,覺得身而為人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全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最重要(期待)。然而,這種想法總被大家過度簡化、傳播,導致很多人拚命地想「做自己」,卻很少人願意停下來思考「做自己」的真正涵義。

你是哪一種「做自己」?

真正的做自己 被誤解的做自己
  • 考量他人想法
  • 承擔得起後果
  • 為了探索自己,而做自己
  • 擴大自我
  • 展現脆弱的一面
  • 接受自己的盲目
  • 面對自己的茫然
  • 不在乎他人想法
  • 先做了再說
  • 為了做自己,而做自己
  • 填補自卑
  • 以反抗掩蓋脆弱
  • 別人是盲目的
  • 別人不懂我

盲目「做自己」的危險性

很多時候所謂的「做自己」,其實是缺乏著力點的反彈行為,動機可能只是出於對現狀的不滿,卻反將讓自己陷入另一種不喜歡的偏激狀態。不經思考便將油門踩到底,只想著做自己卻缺乏原則、完全不考慮他人或環境,及沒有適當拿捏與人互動的分寸,反將讓自己的狀態越來越混圖,找不到與環境、與自己相處的平衡點。

我能否承擔得起後果

想得到做自己的好處,就需要承擔隨之而來的成本。如果無法承擔結果,就不是真正的做自己,而只是衝動地想反抗現狀、想破壞一切的行為。較為可行的做法,是先考量環境與重要他人的期待和價值觀,優先嘗試自己也認同的部分。藉此慢慢增加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一旦信任到達一定的標準,就能漸漸去動搖對方不喜歡的觀點或期待。

先搞憧自己是誰

(我以為的自己)

了解自己當中有兩個主要步驟:認清我是誰,並核對別人眼中的我是誰。認清「我是誰」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尼采描述得特別精確:「見到自己、懂得自己,是擺脫了他人的期待,超越外界為你創造出的欲望之後,終於敢直接面對本性的那一刻。你是誰?去掉職業標籤、去掉世間角色、去掉擁有的種種物品後,你是誰?當時被問到這個問題,讓我整整想了一天。」

別人眼中的我是誰

(別人眼中的我)

更進一步加深了自我認識的方法,是核對「別人眼中的我是誰」,這能幫助自己更公開透明、不受壓抑,讓內外之間得到協調。當中最難也最重要的部分,是揭露自己的弱點,這能幫助我們看見盲點,開啟更多未知的世界。

內容摘自:《擁抱停頓:焦慮世代,用自己的節奏,實現自我》,AndAction 生涯教練品牌/ 陳法憲、翟厚翔、鄭彥麒著,方智出版社。

Sha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