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WE PEOPLE CLUB

包浩斯必學!百年前這堂創意實驗課程,至今仍是設計學校萬用模型

編按:包浩斯學院,是德國在一百年前所開立的設計學院,當時所留下的教程,至今仍影響著無數的設計師、藝術家們。其中,包浩斯有堂關於創意實驗的預備課程,給了後世相當大的啟發……

「一整個觀看與思考的新視界向我們開啟。」這是包浩斯前學生漢斯‧貝克曼(Hannes Beckmann)對預備課程的描述,那是包浩斯的初級課程,所有學生在加入工作坊前的必修。在傳統的藝術學校裡,學習往往就是臨摹前輩大師的作品和寫生,但是在包浩斯,預備課程的第一位教師、充滿領袖魅力的約翰‧伊登表示,學校的目標是要「釋放學習者的創造力」。利用可以在廢紙簍和垃圾箱中找到的東西,透過探索材料的「本質」和反差來創造作品。課程關注「每個人的傾向和才華,」古拉‧帕普回想道,引導他們「追求真實、獨立的作品,解放一切慣例」。

雖然強調創意實驗是這門課程自始至終的特色,但每位教師都會採取不同的新走向。例如,1923年萊茲洛‧莫霍里-那基擔任負責人時——由約瑟夫‧亞伯斯擔任助理,並成為隨後的繼任者——他將課程的主觀性去除,優先把藝術家視為技術人員和機器,而非手作人。亞伯斯則是把預備課程當成探索的過程,目標是要培養出更犀利的材料敏銳度。

不出所料,這些老師都在每一代學生身上留下巨大的印記,往往還影響了他們後來的作品。例如,瑪莉安娜‧布蘭特的「ME 105a」天花板吊燈,同時採用閃亮和半啞光的表面處理,這種做法就是參考預備課程裡提過的,運用不同的材料和飾面拉出反差。

漢斯‧梅耶擔任校長時,曾對預備課程的必要性表示質疑——主張用心理學、社會學和社會經濟學取而代之——但要到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擔任校長之後,預備課程才不再強制必修。在日益嚴重的財務和政治壓力以及納粹興起的局勢下,密斯將包浩斯的課程改得較為傳統,並用期末考試來決定學生能否繼續就讀。

編按:雖然這堂啟發性非常大的預備課程,在當時的政治、社會風氣影響下在包浩斯學院式微,但曾經學過這堂課的學生,確有把它的精神傳下去,在黑山學院和耶魯教書的亞伯斯,以及芝加哥新包浩斯任教的莫霍里-那基,也把預備課程帶到美國,並透過他們的學生向外傳播到韓國、中國、日本以及中東等地。預備課程至今依然是藝術與設計學校的萬用模型。

作者介紹:法蘭西絲•安伯樂 FRANCES AMBLER

英國作家與藝術史家,和全球各地的博物館與藝廊合作,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倫敦維多利亞暨亞伯特博物館以及蘇格蘭雕塑信託等。對二十世紀設計特別感興趣,著有《世紀中葉的現代:設計圖符》(Mid-Century Modern: Icons of Desig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原點出版《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讀過就像看了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Shar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