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ist 崔椿琦

崔椿琦專欄|過生活比過節日重要

韶光荏苒,冬天一來,許多西洋節慶接踵而至,那日來到我們學校的小朋友個個穿著奇裝異服,我才知道原來現在的中文小學也會進行所謂萬聖節變裝活動,當下心理感受有點複雜。

個人是虔誠的基督徒,但在我們學校卻從來不過耶誕節。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理由很簡單──我們過生活,不過節。我們教導孩子耶誕節的由來,耶誕節在西方國家的文化意涵,以及西方人如何過耶誕節,但不慶祝。放眼坊間英語補習班,為標榜教學「生活化」,每每以西洋節慶為由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唱歌表演好不熱鬧,有時還邀請家長前來「同樂」。這些活動美其名為「成果展示」,但事實上,孩子除了吃喝玩樂幾小時,又能真正從中學習到什麼寶貴的知識?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曾經在歐美國家度過耶誕節的人都知道,從耶誕節前夕(Christmas Eve)至十二月二十五日當天,無論國際大都會或地方小城鎮,大街小巷幾乎空空蕩蕩,行人寥寥可數,大多數商店、餐廳暫停營業,人人回到父母家,與最親愛的家人共度這一天,情景可比擬華人闔家團圓歡度農曆春節。對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國家而言,耶誕節有其宗教意義和社會意涵,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雙重功能,絕對不只是放幾天假、吃頓飯那麼簡單,歐洲不同國家甚至有不同的耶誕節習俗。假使以為裝飾耶誕樹、享用火雞大餐、互贈禮物等等就是過耶誕節,已失去西方人口中的「耶誕精神」。

許多人只是一窩蜂地學西方人過節。說穿了,那全是商人的行銷伎倆──藉著耶誕節的名義與消費行為掛鈎,趁機推出「期間限定商品」或折扣活動,利用刻意營造出來的氣氛刺激消費者購物慾,終極目標不過是營利罷了。如同情人節、萬聖節等等,耶誕節在商人眼中已淪為商機、變成毫無意義的「購物節」,實在沒必要隨之起舞。

同樣的,我不認為在課堂上替孩子辦生日派對具有任何意義。許多小學、幼稚園補習班都鼓勵孩子在生日當天帶蛋糕糖果餅乾請同學吃、分贈小禮物予同學,說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能增進同學情感;在我看來,這真是叫人憂愁。這麼小的孩子,絲毫不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所有的一切都來自父母──蛋糕禮物都由父母替他準備,不是他自己的,分享從何談起?更糟的是,很容易在同學之間形成比較的風氣,譬如比較誰的蛋糕貴、誰的禮物好,進而引發孩子虛榮的心態,這對學習一點助益也沒有。尤其,買什麼樣的蛋糕、選多少價位的禮物,還對家長造成心理壓力。事實上,網路有些論壇已出現討論的聲音,不少媽媽都留言,質疑生日派對存在的意義。

除此之外,古人因醫療條件有限,難產率極高,故將婦女分娩形容為「到鬼門關走一遭」,意指生孩子的危險和艱辛。對於母親來說,生產是一個非常高的代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7年的估計,每天約有830名女性因懷孕和分娩過程中的併發症而死亡,這一統計數據已經比 1990 年減少了 44%。儘管現在醫學發達,已大幅降低分娩的生命危險,但生產過程中的疼痛,仍舊是每個媽媽無可避免的磨難。倘若把疼痛感由輕至重分作十級,生產大約排在7至10之間,與嚴重燒燙傷、癌症導致的疼痛不相上下。也就是說,每個人歡天喜地慶祝的生日,其實是母親受苦受難的日子──「母難日」,媽媽才是生日的主角。過生日最該做的,應是感謝母親辛苦懷胎十月生下我們,絕不是跟同學朋友一起吃喝慶生。古代人在生日當天,是要向父母磕頭的,雖然現代人早就沒了這個習慣,但起碼應該向媽媽說一聲謝謝,對父母的給予心懷感恩。

本校創立至今,沒有舉行過任何一場生日派對。我們很幸運生在物質不虞匱乏的年代,但越是衣食無缺,就更要教會我們的下一代,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並心存感恩,對我來說,將正確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比任何事都重要,而過生活也遠比過節日來的重要且有意義。[/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Sha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