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封面故事

封面人物|TKG+吳悅宇:藝術沒有學術定位,註定曇花一現

擔任藝術與市場、藝術家與藏家的橋樑,就是所謂的畫廊(Gallery),而在台灣,提起最具規模、最能與國際專業畫廊體系接軌的畫廊,耿畫廊與TKG+絕對名列前茅。亞洲藝術產業不僅起步較晚,在台灣尤其不被重視。1992年吳悅宇的母親耿桂英創辦了耿畫廊,主要經營前輩大師級藝術家,可謂開始了「承先」之路。之後2009年吳悅宇創辦了個人品牌TKG+,主要經營當代藝術家,在「啟後」這條路上,她究竟交出了一張什麼樣的成績單?

吳悅宇實際經營TKG+兩三年以後,才發現其實窒礙重重。吳悅宇說,「那時候真的一度有想要放棄的念頭。」但真的到了生死關頭,反而是耿桂英鼓勵吳悅宇要堅持下去,因為她知道,她女兒做的是對的事,「跨過那道檻後,就一路很堅定地走到了現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真誠打動大師級藝術家 反而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在TKG+創立初期,吳悅宇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藝術家,是在2002年以「人間失格」系列作品名噪一時的袁廣鳴,「當時品牌剛成立不久,我也沒什麼成績或是承諾可以給他,所以我應該也不是說了什麼很厲害的話,但袁老師還是很快就答應跟我合作,這讓我開始比較有自信一點。」吳悅宇坦承,其實她到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是什麼讓袁廣鳴老師在當下點頭同意與她合作,但在後續的合作過程中,袁廣鳴真的就像老師一樣,「每次展覽完,他都會跟我說很多要改的地方,真的像是老師在訓話一樣,但轉念一想,就是因為專業度不夠才會被訓話,所以後來其實我也從袁老師身上學到很多。」

 

協助建立學術定位 改寫「畫廊界」遊戲規則

傳統的畫廊做法,都是以策展,或是藉由媒體包裝增加曝光率,以吸引藏家上門買畫,但吳悅宇認為「學術先行,市場在後」,如果一個作品只有市場而無學術價值時,就只會曇花一現,但如果能建立他的學術定位,「那市場的價值遲早會來,而且會很穩。」

因此吳悅宇會積極為旗下藝術家聯繫學術界,將他們引介到歐美的大學殿堂或是美術館展出,「尤其是被美術館認可,如果他們願意在館內展出你的作品,表示他們認為你的作品是能夠在藝術史上留下一筆的。」

吳悅宇認為,台灣有很多藝術家其實很優秀,根本不輸主流的藝術家,但可能是因為經濟體的關係,導致國際間較少人關注台灣的藝術界,因此她的工作就是讓這些優秀的台灣藝術創作者被世界看見,並協助他們與國際藝術體系接軌,建立他們的學術定位,「會有越來越多的畫廊重視學術圈的耕耘」吳悅宇肯定地說。

 

藝術界需要新血 關鍵是「創作風格」

至於什麼樣的藝術家才會被TKG+簽下來?吳悅宇說,第一眼直覺就很喜歡雖然很重要,但因為他們希望是培養長期合作的關係,最好能做到「永續經營」的程度,這樣對藝術家、對畫廊來說,不但比較有安全感,也才能做長期的規劃,所以創作的穩定度與是否能培養出默契,就成為TKG+在評估是否要與這位藝術家簽下代理約之前,最重要的兩個條件。

「我們現在會先合作過一檔展覽再說,因為合作的過程可以觀察我們培養默契跟火花的可能性。既然要做長期的合作,那彼此能不能全然地互相託付,就變得很重要。」

作為長期耕耘台灣頂級藝術市場的經營者而言,吳悅宇最後也有話想對有意成為全職藝術家的年輕學子說,她認為,全台灣每年從藝術系畢業的學生有很多,但最後能出名並以此謀生的卻非常少,這一方面是台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但她身為一個專業經理人,想提醒他們,「創作風格要非常鮮明,要有自己的脈絡與思想,」她同時也說,她知道這條路非常辛苦,但請他們一定要拿出最大的毅力走下去。

PHOTO Paul Chen

Sha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