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以直覺翱翔於藝術天地之間|山石山象國際藝術總監楊柏林

以直覺翱翔於藝術天地之間|山石山象國際藝術總監楊柏林

隱身在陽明山幽僻小徑旁,集生活與創作於一體的藝術工作室—山石山象,依傍著一片蓊綠的竹林山谷,自然光照入大片的玻璃帷幕中,這裡是台灣雕塑大師楊柏林安放各式創作與收藏品的秘密基地。楊柏林認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件價值非凡的藝術品,懂得與自然生態友好的共存,是人類對於土地真正的謙卑。
 

出生於雲林海邊的楊柏林,不曾接受過學院教育的束縛,在創作上有著大海般的廣闊莫測,窮苦的過去亦讓他具備了面對生命更加敏銳的感知力。「我在上小學第一天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楊象。放學後,我一個人趴在三合院外的黑色泥土地,用一支竹籤專注地刻了一個『象』字,用的是我從沒學過的甲骨文。後來,我以一隻隻大象幾乎填滿了整個中庭。」楊柏林表示,這第一件無師自通的裝置藝術,彷彿為他日後的藝術生涯埋下了一顆種子。
 

俯拾皆美的宏觀思維

身為藝術家的同時,楊柏林也是一位收藏家。在參觀工作室前,楊柏林為我們對於「藝術收藏」的想像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他說,「沒有到過我工作室的人,無法透過照片就對我的空間有感。收藏被我融入在生活空間的架構裡,它已經不是單一物件的概念,而是超脫成為我的生活哲學。」打破常人的物件思維,這裡舉凡視線所及皆為收藏,包括物件在不同時間下,與自然、與空間產生的互動關係,都組構成另一種宏觀的生命態度。
 

隨著楊柏林的指引,我們從入口處一台古董玻璃板照相機,行經數座虔誠的古木佛雕、其積年累月的雕塑創作,以及他收藏了25年,內部已結長蜂巢的樟木風鼓機;對於收藏從未設下框架的楊柏林,讓整座猶如博物館的工作室中,蘊藏著數以萬計的珍藏品,巧妙地平衡了東西方的文化美感。不過,其中最讓人望而興嘆的,是那深遠濃厚的「人」的氣息,他的收藏品不見得每項皆價值連城,卻樣樣都經歷了歲月刻就而成的記憶痕跡。
 

然而,要如何將各形各色的藝術與空間作結合?楊柏林有一套依循空間美學的擺設秩序。「一個空間,你數量擺多沒有關係,但是你要擺對位置、擺對東西。物件與物件是會互相對話的,你不在的時候它們會聊天,也會批評你把它放得不舒服,所以你要把物件架構到一定的程度,它們才會有被尊重的感覺。」楊柏林表示,藝術品必須在足夠安靜的空間背景裡,才能釋出屬於它獨有的靈動光彩。
 

「像是這一扇木門,是我在北京完成一項公共藝術後,用尾款帶回來的。當時有許多被拆解的房子,我留下了保存得較好、我也比較喜歡的部分;直到一、二十年過去,我才去把它變成我空間裡的一扇門,以全新的方式,讓它在這裡復活。」楊柏林在木門兩旁配了一隻唐朝的小石獅和一盆蕨類植物,他透過畫面的重新組構,賦予物件一段嶄新的故事,延續了藝術的生命多樣性。
 

回歸自身的藝術養分

楊柏林說,自己無論在收藏或是創作上,全憑靠一股本能性的「直覺」。偶爾能力許可,他會收藏像于彭、洪通、余承堯、黃致陽等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一方面表現支持,一方面也是自己真的喜歡。「收藏家通常會在分析很多藝術家後,找出某個標的物開始投資,但增值與否向來不是我考慮的重點。身為一個藝術家,我不會只想要別人看我的作品,培養出欣賞其他藝術家的格局,也有助我放寬心胸和眼界,這些美好最終都會成為我自己的價值與養分。」
 

在逾三十年的收藏經歷中,楊柏林總是覺得「美」的事物會召喚他。好比那尊立於獨室的宋代木刻菩薩,楊柏林回想初遇大佛的場景,「它被丟在昏暗凌亂的牆角,我一看到就知道我是為了祂來到這裡的,便趕緊把祂請回家。後來我才發現那天是我的生日,我們之間有一股奇妙的連結,這尊菩薩就像是我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也是祂賜予我的恩典。」因此,楊柏林特地創造了一個僅屬於祂的空間,感恩又踏實的將佛像供養於此。
 

若要舉出對楊柏林最別具意義的收藏,那便是兒子楊占的作品。從楊占小時候,楊柏林就開始收藏他的畫。在他國小一年級時,楊柏林親自從兒子的教室牆上取回一張以乾筆水墨畫的黑貓,至今仍炯炯有神的掛在浴室的原木樓梯邊;另一張楊占在五年級時為楊柏林畫的鉛筆速寫,那渾然天成的筆調下流露出的神韻和情感,讓這幅肖像仍舊是他最得意的工作室景點。而繼2017年父子倆共同舉辦聯展《回眸》後,近期也在合力籌備全新的創作。

 

超越數字的生命重量

「我是創作者,但我也從收藏者的角度思考。」對楊柏林而言,雕塑是接近心靈深處的語言,而收藏,是一種生命美感的積累。收藏的價值無法用狹隘的數字去定義,價格不斐的藝術創作背後,孕藏的是藝術家無盡的生命故事;而一塊從小古董店帶回的台灣千年梢楠木,那歷經風化的斑斕裂紋,陪伴著楊柏林度過的無數四季,亦是無價。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