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經世致用 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

經世致用 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

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

「原住民看見自己的部落,出現在三百年前外國人畫的台灣地圖裡,那種感覺是很微妙的,正在失去記憶的民族,對於任何出現在過去的身影,都不想放過。」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說,歷史是重建民族自信的關鍵。

五月份原民會主辦的「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台灣特展」不僅重現了過去的原住民生活,也重現了過去的台灣;而文獻得以「重現」,端賴有心人的奔走,這份展覽背後有著孫大川的歷史關懷。

以文獻補遺歷史

去年孫大川率領幾位原住民地區鄉鎮市長,遠赴荷蘭考察,看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史料,一行人激動不已。傳統原住民因為沒有文字,長久以來,歷史只能在口傳或祭典儀式中無形地傳承,即便出現在文字裡,也僅居於「漢族歷史的邊陲」;但據考古與基因學研究,台灣原住民族不僅很可能是南太平洋兩億六千萬南島民族的源頭,更在約6000年前就來到台灣,比起400年前才來到台灣的漢族,無疑更有資格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如今卻長久地在台灣歷史中缺席,「原民會不僅要為現在的原住民服務,也要為未來100年後的原住民後代做準備」,孫大川懷抱著急切的文獻焦慮成立了原住民文獻會,請來專家,多方收集、整理航海時代、日據時代,外國人來台所留下的各種公、私紀錄文件,包括地圖、日誌、歌謠、書信等等。

荷蘭行讓孫大川看見難得的文獻,但他同時想起「當年東印度公司總部在巴達維亞(今為印尼雅加達),這些資料一定是東印度公司工作人員在台灣做好,先寄到巴達維亞,用某種方法備份後,再寄回荷蘭,所以現在的印尼應該也找得到有關文獻。」隨即展開交涉的結果,證實了他的推論,原民會迅速與對方簽署協議,讓六百多頁文獻得以被數位化,在台展出且可供為研究之用。如果他對歷史欠缺感情,對文明欠缺遠見,對學術研究欠缺素養,這600多頁資料如今依舊躺在雅加達,只是檔案而不是歷史的文本。

以政策突圍困境

但孫大川的關懷不僅於此,「當官是一種實踐,民國70年代末期我回來台灣,我覺得原住民的文明彷彿將進入黃昏,我們這輩的人應該要找一個停損,這觀點現在依舊沒變,除了文化與學術,我也關心原住民在法律、行政和政治等等問題,人的存在是整體的,你自己沒有實力,難道等人家天天打你?」孫大川對原住民的教育、金融制度都極有主見,除了已確定10年內要成立30所部落學校,在寒暑假期間,讓部落孩童能就近在部落中學到傳統原住民技藝與文化;也已舉辦數十場研討會,統整專家建議,完成「原住民互助金庫」條例,要引用孟加拉窮人銀行的概念,從原民會本有的近100億綜合發展基金中撥款,來處理原住民族的金融問題。

至於就業,則是他較為感慨的一環,「主流的政策邏輯都是to have,覺得給你東西就沒事了,但是我覺得to be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原住民發揮自己的價值來謀生,逼原住民學城市人,那真是死路一條。」他直言,許多原住民被輔導種平地產值高的水果蔬菜,但部落位處偏鄉,一有颱風大雨,道路中斷,生計就跟著沒著落,「其實原住民有很多真正跟土地、文化相連的生活智慧,比如原住民很適合做林務,比如森林保育、涵養水質;部落裡很多人精於自然建材工法,竹子、石板等等,再加上一些現代氣質,就是全世界都歡迎的環保、時尚建築;還有很多優秀的原住民運動員,退役以後很適合組織球隊,指導部落孩子成為下一代的國家運動員……」孫大川滔滔不絕地說著,勇於任事的他,心裡有畫不完的藍圖,而實踐總得度過重重關卡,「以前讀《聊齋誌異》很多遍,後來也真的教了幾年聊齋,沒想到後來因緣際會到政治場合工作,我覺得更能理解聊齋世界,並同情人間世的艱難。」問起官場文化,孫大川面無憂色,還開起玩笑,頗有古時文人的灑脫與磊落,入世到深處,不懼一池爛泥,心遠地自偏。●○

 Photo/鄧明昌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