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張裕能 追求身心靈平衡的完美生活

張裕能 追求身心靈平衡的完美生活

甲桂林董事長張裕能

從房地產代銷出身、到現在跨足建築業、打造一級豪宅,甲桂林董事長張裕能談藝術與生活話題的興致,遠遠超過對於房地產。前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不只大力贊助,更可發現他舉辦講座的身影。對他而言,如何從藝術當中擷取生活的靈感,轉化為事業的動力,找到身心靈的平衡,不是一門功課,而是如每天呼吸一般自然的行為。

從懵懵懂懂到找到自己的見解

談到如何對藝術產生興趣,張裕能笑說從二十多歲就開始了,「當時朱銘開始崛起,春之藝廊也剛在國父紀念館對面出現。 雖然我懵懵懂懂,但對於好東西還是感受得到,可能慢慢地視野打開了,透過閱讀、旅行,甚至可以與人討論當代藝術。」這些對於視覺藝術的接觸與喜好,他把它解釋為自我與宇宙之間,某種程度的活動。「因為我們每天活著,身、心、靈的不同層面。例如我的生活近期就是五點半起床,六點多開始與太太一起出門運動,出門一趟回來約八十分鐘。年輕的時候,感覺身體要揮霍才是最美好,現在則是身體鍛鍊的很好,才是最重要。身,就是自己與自己的相處。」

而心則是自我在世界與人群的互動,產生各種正面、負面等等經驗,人與人的相處。至於靈,他認為是完整的自我,「那是一種美。繪畫藝術,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部分,但有些很好的畫家,繪畫藝術所呈現的,其實是看不到的,那才叫做藝術。看得見是具象,看不到的是自我與宇宙連結的那個部分,對我來說,這就是身、心、靈,可以保持很大平衡,那就人生很愉悅。 」 

「當然社會給我們一些壓力,像是別人給你的評價等等。葛里斯班曾說,人會快樂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是人在與同儕(同學)競爭時贏得的快樂,第二個是你對於宇宙萬物的感覺, 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完整的身心靈的Style 。」張裕能說每個人的生命階段都不一樣,前半輩子追求一種人際關係,「認識人、追求大家對你的評價,後半輩子是追求某種意義。到了我這個年紀,已經不太在乎誰怎麼看我、評價我、怎麼相處都沒那麼重要了。

你不會追求這些,反而會追求某種意義,那就是身、心、靈的照顧與平衡,當你有機會好好表現的時候,就會出乎大家意料。」他認為Life Style就如同是複雜的內在,在經過綜合之後,所呈現出來的外在,「建築都是一種很綜合的呈現,風格則是一種反應心靈的面孔。所以如果為了風格而風格,那就很假。」對他而言,所謂的創新不是跟別人不一樣,而是堅持一種毅力,「創新而非靈光一閃,因為靈光一閃後,要把事情完成是很高難度,畢竟這些東西大家都會想,但怎麼堅持到底、做出來,除了功力要夠,意志力的堅持也是很重要。」 這些也都反應在他的建築個案上,無論是規劃、想法、設計上,都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

自我追求,讓別人改變對建築的態度

問到為何在興建的個案上,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想法與堅持,張裕能答案很簡單,比喻卻很活潑,「我以前是做房屋代銷起家,現在事業重心改成蓋房子,就像是編劇變成投資電影的製片,我今天終於可以變成編劇、製片、導演身兼三職,,我會更珍惜這種機會。畢竟以前當編劇當很久,我不會為了某些搶時間、省錢,在蓋房子當中去馬虎一件事情。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好,往後會後悔,一個作品若完工後有破綻在那邊,看了就很不舒服。」他說在建築業, 大部分都是預售結束要開工了,開始省錢,但他不會偷工減料,反而會不斷加東西,「我想我是從編劇熬到變成製片,所以我很珍惜有這樣的機會,要做就做到底。在網路普及的時代,大家的智慧都差不多。」對他而言,沒有消費者是外行的。

當然在追求自我要求的過程中,張裕能認為自己不是想跟隨誰的腳步,而是要與世界水準同步、把事情做好,「對於藝術的感受,我不斷地學習、吸取、與創新,所以在事業上我覺得不該馬虎,該盡所有的力量來做這些事情。我比較幸運的是,我的事業與志業,融合到生活當中,它們的方向是一致的。」況且他自認每天的生活,從早到晚都與藝術、文化結合,幾乎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做點事情也很難,我追求世界第一,但評價給別人評。建築沒有高深的學問,我不是用買不到的高科技來興建,但我的態度是追求世界第一。我是用我所有的生活,累積這些事物然後成為我事業的創造力。我自己看房子蓋起來就感覺不錯,若別人給我很好評價,那更好。 」

在訪問過程中,張裕能對時下所有流行事物幾乎俯拾皆是,展現他對於文化藝術強烈的興趣,他不只看完了厚厚的《1Q84》一書,對於流行的《暮光之城》,他也有一番見解,「很少愛情文藝的故事,是一個冷冰冰的男主角(吸血鬼),表示作者的創造力也很強。」但除了這些當成生活興趣吸收外,張裕能藝術能力的培養,也非常專注。除了參觀Basel的藝術博覽會之外,也會造訪威尼斯雙年展,「同團的幾乎都是藝術專業人士,只有我例外。」

為什麼會那麼用功,他說是自己想在個案當中規劃一個藝術中心,「 以前可以隨便說別人不好,但現在自己要做,就要做功課,透過有主題性、目標性的旅行,感受的連結性會比較強。去威尼斯雙年展很多次,但這次最成功,因為這次是有目的、去學習的」在出發之前,他說幾乎所有可以買得到的書籍通通看完了,「但讀完書之後要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又是另外一回事。雙年展很多實驗性很強、又是剛剛發表的,若不懂脈絡的話,會真的完全看不懂。在這次旅遊當中,我是逼著被學習的,與同伴們一起累積,一方面讓自己放鬆又可以很活的紮實。」在Basel的藝術博覽會,則讓他觀察到如何呈現藝術品,又如何從事藝術買賣的商業行為。

「我喜歡藝術,但我沒有能力做藝術,不會繪畫、彈琴、作曲,但我有機會組織團隊、把建築做好,剛好這個世代對人最大影響的就是建築與電影。在我理解的範圍裡面找到好的人才把事情做好、做到底,我自己要繼續往前走,甚至從改變自我、到改變別人對於建築的態度。」張裕能說,「我已經不再是與哪一位大師學習,變成一種全方位的學習。」

photo/Ben Wang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