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Amily專欄】終南山

【Amily專欄】終南山

我總是被孤獨吸引。當我還是個小孩時,我就很喜歡獨處。那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為我發現獨處有如此多的快樂。有時候,我願意躺在樹下凝視著樹枝,樹枝之上的雲彩,以及雲彩之上的天空,注視著在天空、雲彩和樹枝間穿越飛翔的小鳥;看著樹葉從樹上飄落,落到我身邊的草地上。我知道我們都是這個斑斕舞蹈的一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當我們獨處時,我們才會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與萬物同在。

 

Image by Adam Derewecki from PixabayPixabay

 

—比爾·波特<空谷幽蘭>作者

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探尋傳說中的終南山隱士。其著作《空谷幽蘭》的問世,終於使更多的人知道距離西安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還保留著隱居傳統,目前還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與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筆者亦喜愛獨處,遠離人聲嘈雜,萬籟俱寂之時,也不禁思索著;獨處是為了更靠近萬物亦或逃避世事?一方面是積極地親近自然,一方面是消極地避世,終南山之遼闊,能相容並蓄,無論來者懷著何種心緒,在重巒疊嶂,綠波翻湧之中,總能找到自己安生立命之處。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理、氣候、人文的分界線,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綿延數百裡,群峰峻嶺,層層疊疊,峰巒疊嶂,溝壑幽深,古剎佛寺,依山挾勢,騰雲駕霧,攜水伴湖,竹掩松映。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周代把終南山、太白山統稱為太乙山。獨特的地質背景,造就了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峰與廣闊富饒的渭水盆地。從距今約132.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終南山腳下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這裡滋養出華夏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代表性的地帶,是中國詩詞文化與園林的發源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 ‘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稱終南’,長江黃河分水嶺,是我國地理氣候的南北分界線,山大溝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滿山,而且四季分明,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觀環境。

終南山之清幽自古使人心之嚮往,終南山北抵黃河,南依長江,西遙昆侖,東指大海。正氣大德,多聚於此。站在終南山上,望長安紅塵滾滾,繁華如夢。看秦嶺層巒疊嶂,古剎鐘聲。背後是山,眼前是道,本如如本,修身養性。

筆者曾至山中靜修數日,晨興夜寐,在雞鳴聲中甦醒,簡單清淡的蔬食過後,便是連朝接夕的靜坐,適逢夏季,靜坐場所沒有冷氣,僅能抱懷”心靜人自涼”的念頭,久了,便也不覺炙熱,人自出生,一輩子都在向外探索,然而,少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內心,
山中提供的寧靜,卻能讓人沉澱下來,體會氣息在身體中流動,每一刻的存在。

在終南山歷史上的隱士主要有三種人,一種是本性喜好山水,或渴望心靈寧靜和修養心性,其二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適應或遭受打擊,躲避到山間以尋求慰藉。再有一種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唐人盧藏用飽學善詩文,中進士,未蒙調遣,與兄盧征明,一起去做隱士。其兄隱居少室山,盧藏用隱居終南山。武則天當政後,長安年間召請盧藏用進京,授予左拾遺官職。然而,道士司馬承禎隱居王屋山陽公觀,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先後召他入京為官,司馬承禎均不就任。當他還山歸隱時,盧藏用得意地指著終南山對他說:「此中大有嘉處。」司馬承禎從容回答:「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也。」盧藏用聽後,感到十分慚愧。於是乃有「終南捷徑」一語,意旨心在朝廷任仕,而卻又矯揉作態,以沽名釣譽之人。

不是為了求官、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修身弘法,為了擺脫世俗的糾纏和污染、以獲得心靈的純潔和寧靜,為了了悟生命和自然的真諦,使靈魂得以淨化和升華。

 

Image by Michael Borgers from Pixabay

 

 

唐代大詩人李白,亦曾賦詩讚揚隱居之友人,亦在末句表達欲歸林隱世之心願,但終未能實現,讓我們來欣賞這首詩句。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唐代:李白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
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
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

然而,王維卻真正實現了隱居的想法,歸於淡薄,王維一生隱居了四次,其中有三次在終南山隱居。王維於西元716年首隱終南山,王維的第二次隱居是隱於嵩山,第三次是王維為母親再度隱終南山,最後一次隱居是王維晚年辭官隱於終南山,王維少年成名,精通書書,但一生並不順遂,早年妻子難產逝世,後,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城破,王維先被安祿山強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因此事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投效叛軍判斬,後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王維一生幾經波折,面對大時代的交替,親人離世,仕途起落,他已看破紅塵,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但王維並不喪志,而是能從他的字裡行間,看出對生命的開闊與豁達。

終南別業
唐代: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可能我不應該寫 《空谷幽蘭》 這本書,」談到非修行者大量湧入終南山,比爾·波特開起了玩笑。

「可他們還是會發現終南山」,波特說,

「如果我是一個隱士,我會搬到後山。如果後山被打擾,我會搬到後山的後山」

「《空穀幽蘭》打破了山裡的寧靜。」

但,比爾·波特亦說:「如果人靜,那麼他們在哪裡都能靜下來。如果人不靜,那麼他們就是在這裡也靜不下來。什麼事情都取決於你自己。經中說”離相即佛”,我們都有佛性,你必須修行,然後才能覺悟到你的真性,你本來的面目。」

 

Image by 一夜 廖 from Pixabay

 

古話說“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進入深山去修行,不妨能把它當作一個過程,筆者曾在修行之中體悟到三種階段,初期,心中紛紛擾擾孳生的念頭,就像天空中飄來的雲雨,總能牽動心念,升起喜怒哀樂得情緒,爾後,修行者要學習的卻是;能夠靜靜地觀察種種意念,好比坐在湖邊投小石子,眼看湖中泛起陣陣漣漪,心緒也能不隨之波動,此時情緒再無好壞之分,一切想法都是中性的,我們就像是第三人般,觀察著自己的一舉一動,然後,到達最後的境界,修行者遍不再需要倚靠環境提供的平靜,而是能把平靜石石放在心中,即便肉身在塵世中行走,也能保有安詳的淨土,反過來就算你真的進入深山,內心沒有放棄對塵世的貪戀,精神世界也不會得到平靜。

如同陶淵明下述詩句,他身居熙熙攘攘的人間,但卻沒有車馬的喧嘩,人問她如何能做到?而他回答得更是高深,一切出自於心境,真正的隱居是一種心靈之隱。心若“遠”,即使身居鬧市,亦不會為車馬之喧嘩、人事之繁瑣所牽役。“大隱隱於市”,正是這個道理。在喧鬧的塵世裡執守一方清凈,不為外在形勢所牽絆,而是隨身隨地都能修行。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終南山之於歷代詩人的意義,無論是李白的心之嚮往,王維的親身體歷,亦或像陶淵明結廬在人間,卻能在偶一抬頭時悠然見南山,身在疫情之下,人心惶惶的我們,是不是也能靜下心來,得以視見自己心中的終南山,獲得一隅平靜呢?

Share:

「神仙,妖怪?謝謝。」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