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禮變、應瑾 母女相承 智慧人生
無論外頭的世界如何紛亂變遷,一回到家,心就安定了,因為家裡有來自母親源源不絕與永恆不變的愛。Jasmine Galleria執行長應瑾與母親應禮變女士用人生智慧築起幸福的家。
倘若家是休憩的港灣,母親便宛如安定的錨。走進Jasmine Galleria執行長應瑾的家、見到她母親應禮變女士,這樣的感受更加強烈且深刻。單用「豪宅」二字形容應瑾的家不夠精準也不夠完整,裝潢與陳設確實雅致考究,但各種鮮豔色彩與不同織品的混搭運用,購自巴黎跳蚤市場多款不成套的沙發座椅,陽台上老夫人親手栽種的每一盆植物,圖書館般的眾多書籍收藏,以及一屋子琳瑯滿目的藝術佳作,更能顯現主人的特質與胸襟。應宅絕非堆金砌玉的冰冷樣品屋,有一分屬於家的自在隨意與小小凌亂,還有滿滿的、溫馨的愛與信賴;而滿頭銀絲的應禮變女士,則是這個家最堅固的幸福磐石,因為她,家人的心分外踏實也分外勇敢。

成就感來自好成績
趁著應老夫人為拍攝封面梳妝準備的空檔,《WE PEOPLE》先與應瑾暢談了Jasmine Galleria。「品牌是1985年我姊姊在芝加哥創立的,迄今已32年。」她從頭細說,「剛開始只做白紗禮服,漸漸擴展伴娘、媽媽等產品線,乃至女性一生中出席不同正式場合所需的禮服都囊括其中。過去,因為在歐美發展的關係,產品發想與製作的對象皆為西方人,這麼多年下來,手邊真的握有頗豐富的資源,自己人無法享受這些好產品實在可惜。或許時機到了,有較多時間和心力可以做這一塊,所以決定回台灣開設Jasmine Galleria Taipei。」除了積累30年的精湛工藝,合宜的價格亦令人趨之若鶩;「好東西不一定好貴,用適當合理的價格便能擁有。倒不是說台灣品牌昂貴,而是市場就這麼小,導致開發成本變大。我們行銷50幾個國家,分母很大,開發成本相對只占售價的一小部分。」
接手Jasmine Galleria原本不在應瑾的預期中,「我和二哥各自有規劃-我想繼續升學,二哥打算和朋友合開電腦公司,孰料姊姊因病住院,我們便暫時代為照料,畢竟,每一筆訂單的後面都是等待中的新娘,不能撒手不管,必須給人家一個交代。結果,才幾個月姊姊就離開人世。」真正全心投入之後,應瑾做出了成績、亦做出了成就感;「這是一個幸福產業,每位上門的客人都喜氣洋洋,看到她們開心,我們也深受感染。不過,我回頭想,其實我一直很喜歡顏色、布料之類的東西,記得小時候讀《紅樓夢》的時候,我最注意的文字是王熙鳳穿了什麼、賈府的姑娘丫鬟穿了什麼。」
在姊姊打下的事業基礎上,應瑾與二哥開疆闢土,Jasmine Galleria逐漸晉升全美數一數二的新娘禮服品牌;「1997年,我們率先把伴娘線拉到海外生產,規模愈做愈大,反觀大多數競爭者為了節省成本把工廠都收了,只留設計開發部門。愈做愈小。」風光的成績來自背後的努力不懈,「就華人在美國經營品牌的角度而言,我們是辛苦的。Vera Wang很成功沒錯,但美國人根本把她當作本土品牌。我們在台灣生、台灣長、台灣受教育,這樣的背景想在美國社會締造品牌形象,坦白講有一定難度。」他們依舊做到了。「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市場半數的伴娘禮服是我生產的,我們甚至接下競爭對手的訂單-不僅不會被copy,工也比別人好。雙方維持了十年合作,直到我產能無法負荷,才給他三年時間慢慢轉單。我們對美國市場產生很大衝擊。」應瑾驕傲地表示。
打造幸福產業
儘管Jasmine Galleria非設計師品牌,但設計與工藝毫不遜色。「我不想閉門造車,於是到歐洲拜訪設計師尋求合作,」應瑾解釋,「Ian Stuart、Elie Saab、Zuhair Murad都曾和我們攜手並共享資源,讓我們有機會接觸高級訂製服與更多材料來源,藉此加強團隊產品開發的能力,譬如我們的印度手工刺繡便是和Armani出自同一家。」殊不知,這些年來最大的成就感,竟成為她目前最大的危機;「我擁有一大群忠誠的資深員工,對此我很自豪,但組織相對安逸,缺乏新血的注入和衝撞。另一方面,找新人非常困難,年輕人只想當設計師,不願扎根練基礎功,台灣培養服裝產業人才的土壤正一點一滴流失。」
良心與誠信,是應瑾經營Jasmine Galleria不變的核心價值,也是母親自幼的庭訓;「來買我們衣服的人,肯定是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場合之一,我們是傳遞幸福的產業,必須有比賺錢更高的理想與準則,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會顧客的心情。很多東西無法量化也無法績效管理,只看數字的話企業將失去文化,部門與部門之間變成只講責任而非做到最好,這絕非企業之福。我最不喜歡聽到人家講『降低成本』,為什麼不想想『創造價值』?數字是管理者的工作,不是領導者的工作。」
Jasmine Galleria的價值,便是幫客人打造值得一輩子回味再三的美好;「我呈現的不是賣場,而是舒適的客廳和更衣室,讓人愉快地享受衣服與自己的關係。我也是消費者,我一點也不想在一個很侷促、很沮喪的環境裡拉起布簾試衣服。挑丈夫、挑戒指都那麼認真,唯獨用將就湊合的方式挑選身上的衣服,不是很不合理嗎?這也是回憶的一部分,應該好好經營,切勿留下一段恐怖、不愉快的記憶。」
一世紀的人生智慧
待應瑾進行梳妝準備的時候,應老夫人拿出相簿與《WE PEOPLE》分享-有親人的合照,更多的是玫瑰、櫻花、朱槿、波斯菊等等她親手栽種的茂盛花朵。養生有道的她今年將歡度90大壽,手腳靈活中氣十足,身體非常硬朗健康。早幾年,她還會飛美國探望應瑾的二哥、二姊,「這兩年不去了,長途飛行太累。」應老夫人祖籍北京,滿族鑲黃旗人,漢姓禮,念大學時便跟著新婚未久的先生倉皇渡海來台,與娘家人一隔數十載,直到1980年代才再度聯絡上。
離鄉背井來到陌生的地方,從養尊處優的大小姐變成凡事得親手操持的主婦,應老夫人絲毫沒有怨懟生命,只淡定地看待命運的安排;她的態度既非逆來順受也非頑強抗爭,就是單純地正視問題、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我不是特別有耐性也不是特別樂觀,照樣有思慮、有煩惱,」她自謙地表示,「不過,大概個性使然,無論碰到什麼事情我都坦然面對,該怎麼做就去做。快樂過一天,不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讓自己開開心心?其實,即便身處逆境,也會有值得高興的時刻。欣然接受環境與角色會讓人更成熟,心靈也將獲得成長。」
除了蒔花弄草,宗教信仰也在應老夫人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她書桌案頭不見細瑣雜物,卻整整齊齊擺放了一部半舊的《聖經》,顯然實實翻閱;「由於外祖母的關係,我從小便信基督教了,常跟著她上教堂,但當時不是很了解。大約30歲左右開始接觸比較多,才慢慢認識信仰的真諦。」教義教導她勿榮耀自己,因此應老夫人老說自己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四個孩子亦平凡至極,沒有什麼值得講;「我沒怎麼特別教,可能他們跟我到教會聽講次數多了,知道做人做事的原則是什麼,自然而然地朝對的方向走,規規矩矩正正當當,每個人做自己該做的事。」受母親啟發與影響,事業有成的應家手足共同成立了財團法人英仕教育基金會-不對外募款,兄弟姐妹們自動投注部分所得回饋社會。「上帝的恩待讓他們都過得不錯,」應老夫人表示,「有能力的時候,就該幫助有需要的人。英仕教育基金會贊助的項目很多,譬如捐款給家扶,認養弱勢孩童,和教育大學合作等等。」
母親是最深刻的影響
拍照時應老夫人一點也不嫌煩,耐心與《WE PEOPLE》共度一整個下午。問她是否是一位嚴格的母親,她忍不住大笑著答:「這要問孩子,自己說不準。」一旁的應瑾接口:「媽媽是個信任孩子、理性溝通、不情緒化的人,我的阿姨和舅舅也是這樣的個性。」自身為一女一子之母,應瑾坦承,她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完全承襲自母親;「從前,媽媽教我們要誠實面對自己,也誠實面對別人,現在,我灌輸孩子相同的觀念。我常告訴他們,媽媽能夠給的,就是健康的身體和正確的生活態度,其餘靠自己;很幸運,我的孩子不叛逆、非常貼心,很認真對待自己,沒讓我多傷腦筋。」
外人看來,多半主觀認為是應瑾陪著媽媽過生活,可實際上,是媽媽陪伴么女。「我運氣很好,母親一直與我同住,幫了我許多忙,」應瑾感性地說,「媽媽的陪伴給我安定,她像是錨一般的存在。我們非常親密,可以一整天抱在一起,但我們也很獨立,即便分開也不會擔憂,因為我們強烈信任彼此,知道對方會把自己照顧好。」有母親作為精神後盾,應瑾方無後顧之憂,自在遊走家庭與事業之間;「我也許不像全職母親那麼投入,但我盡量找出最好的平衡點和相處模式,遇到困難大家坐下來討論,尋求解決的共識。譬如,不出差的話,我一定在家等小孩放學。孩子成長絕對需要陪伴-不見得一定要做什麼,就只是單純地陪伴,這段短暫的歲月過去就沒了。」

Photography / Paul Chen
Styling / Tricky Chang、Ju Hung
Assistant / Wendy Chou
Make-Up / Sachie Ueda
Hair / Dereck Chen(FOUR Hair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