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蔡依珊
只要用心,簡單的家常滋味亦可比擬米其林三星料理,因為裡頭盛滿了無限祝福。蔡依珊用這樣的心,與大家分享「炆久之芯」⋯⋯
蔡依珊的行事作風向來低調不喜張揚,面對鏡頭或大眾時,善解人意的甜美笑容中除了溫暖,還帶著些微靦腆。熟識的朋友都知道,她為人活潑爽朗、誠懇實在,與她相處如沐春風─公開場合的靦腆,全因不愛出鋒頭的個性使然,私底下的她其實隨和熱情、笑聲不斷。應邀為《WE PEOPLE》拍攝四月號封面當天,貼心的蔡依珊便不時主動與工作人員談天說笑,還帶了點心請大家享用,深怕氣氛過於嚴肅會令大夥兒感覺沉悶無聊;往往得花七、八個小時的工作因氛圍輕鬆愉悅,才半天不到就已順利完成。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天生的美人胚怎麼拍、怎麼漂亮,根本毋須花時間抓角度、調姿勢。趁著拍照空檔,蔡依珊與《WE PEOPLE》聊美食、聊烹飪、聊家的味道⋯⋯

分享始於餐桌
「我絕對是個『吃貨』!」蔡依珊笑著說。在羅德島(Rhode Island,全美面積最小的州,位於美國東北部)念研究所的她主修生化,開玩笑地說,「對科學研究可能沒多大貢獻,但一提到吃精神就來了,幾個好同學聚在一起都是為了吃。」頗富探險精神的她經常四處搜尋「巷弄版」美食;「我記得,我曾偶然發現一間家庭式泰國餐廳─那個年代,泰國菜不像現在這麼普遍,大城市都不多見了,何況羅德島那種小地方。那家餐廳的門面很普通,但口味非常道地。」在蔡依珊的帶領和介紹下,美國同學們不僅品嚐了美味的泰式料理,還學會餐桌上的分享;「西餐向來是一人一盤,即便同桌吃飯,也只吃自己餐盤裡的東西。我們五人一人點一道,五道菜大家一起分著吃─他們從來沒試過這種吃法,我們渾然不覺特殊的日常習慣,在外國人眼中竟如此新奇有趣。」
除了外出聚餐、享用各國美食,蔡依珊和同學們也會在宿舍輪流做飯,或者一人煮一道菜,眾人一同享用;「我認為,吃飯不僅僅只為填飽肚子或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分享與情感的交流。」她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即便工作再忙碌,仍舊盡量避免加班或傍晚的應酬,只為回家與子女共進晚餐─那是她每天最期待的時刻。全家人圍著飯桌閒話家常,說說當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大小事;無論菜餚是否豐盛可口,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因為那就是家的味道,有溫馨、有關愛、有無私的付出。最終,這些點點滴滴都存入「家」─腦海裡最大的「資料夾」之中。「為什麼家的味道總是讓人百吃不厭?因為那是每一個人最深刻、最美好的記憶!」
複製家常好滋味
或許家學淵源,蔡依珊很年輕時即接觸烹飪─童年時做鬆餅給爸媽吃。「有時候, 週末早晨心血來潮,會跑到廚房做鬆餅,然後放在托盤上端到爸媽房間給他們吃。」不過真正洗手做羹湯,是在蒙特婁念大學的時候;「蒙特婁屬法語區,當時華裔人口並不多, 唐人街相對小, 中菜館就那麼幾家,更別說台灣料理了,根本沒有。大多數時候,我習慣煮一大盤,吃不完放冰箱,下一餐再加熱就可以搭配飯或麵,比較方便省時。倘若想家了,我會跑到唐人街買九層塔、黑麻油做三杯雞,複製家的味道。我的炒飯也做得不錯。不會但想吃的就在電話裡問媽媽,她懂很多,說得一嘴好菜,我試幾次通常就成功了。」
對留學生而言,消解鄉愁最容易的方式,莫過藉由「吃」。一道道平常或許根本不曾在意的料理,在異鄉皆幻化為連結「家」的媒介;口中咀嚼的往往不是料理本身的滋味,而是魂縈夢牽的家的味道。頓時,千里外遙遠的異鄉宿舍也變得像家一樣,因為食物的陪伴有了幸福的味道。「家的味道也是隨興的味道,」蔡依珊進一步表示,「你可以隨自己一時的興起加這個、減那個,把大師的食譜轉換成自己的家常味,毋須每個烹調步驟都那麼按部就班。更難得的是,裡頭有你對家人的愛心─全世界最無價、最獨一無二的調味料。有了愛心,一道平凡無奇的家常菜也能變成珍饈。」
兼顧美味與健康
「炆久之芯想傳遞的,正是家的幸福味道。」擔任創意總監的蔡依珊解釋。雖然販售的狀態為已經烹調過的冷凍食品,加熱後即可端上桌,但炆久之芯的原始概念,卻是將餐桌上的選擇權交還給每一個人;「你可以隨興搭配佐醬、主菜、主食,甚至依照個人偏好再次調味或加料,變出各種不同吃法,創造屬於自己的家的味道。有人把『義式高粱茄汁醬』做成蔬菜湯,也有人拿來當作火鍋湯底,還有人把麵線加在『啤酒燉五花肉』裡。我聽說以後覺得很開心─非常符合我最初的構想。我們為客人節省烹調的工序和時間,卻不剝奪下廚的樂趣;經由再次創作,炆久之芯就可以變成每一個家庭獨一無二的味道。」


PHOTOGRAPHY Vian Yu
STYLING Tricky Chang
MAKE-UP Sachie Ueda
HAIR Anies Chen(Flux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