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覺性教育」首例 — 陳念慈與原來學苑 不讓孩子為了未來放棄現在
回溯到 20 世紀,「森林幼稚園」的觀念其實是發源於丹麥,接著在德國風行。當美國教育體系注重起「4H」(Hand、Head、Health、Heart),即強調「手、腦、身、心」的和諧發展;鄰近我們的日本,也廣設生活教室,從小一開始鍛鍊孩子們「長途跋涉」的自立經驗、責任感及耐力;在台灣三峽,則有一個近萬坪、背山面溪的「原來學苑」,他們採混齡和適性教育,走到戶外也深入社區,主張開發「生活」中的五感體驗,比成績更重要!

「現今的普世價值觀過於追捧功利主義,但其實『覺察』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想幫孩子由內而外地認識自己,讓他們長大後能在世界找到一席立足之地,真正貢獻所長、回饋社會。」研究統計,兒童一天平均笑四百次,青少年一天平均笑 17 次,成年人則多數一天內不曾笑過一次,因有感孩子的「快樂本能」逐漸被埋沒,原來學苑創辦人、同時也是中國以色列創新益友會聯合創辦人暨首席執行官的陳念慈,許下願心要成立一所重視心靈成長、拓展「覺性」的學校,即使台灣沒有先例,也要給自己三個小孩,和所有受苦於僵化、填鴨式教育的孩子們一個希望。
近年來,倡導「實驗小學」、「生態學校」、「Eco School」等跳脫既定教育框架的關鍵字持續在教育界受到關注及討論,然而,「森林」其實只是大自然的代名詞,只要整合在地特色和環境,就可以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教育體系。「原來學苑」不僅舉辦校外教學,更不只是帶著孩子植花種菜,還涵蓋讓學生自己安排行程,遠行到花蓮的馬遠部落,感受原住民族人的人情味、體會布農族語中沒有「朋友」只有「家人」,並在迎賓吟唱儀式中,靜默地尊重祖靈,這些都是一般城市小孩少有的經歷。
目前台灣的覺性教育,仍只被運用於坊間宗教團體或公益組織,並未有任何一個學校體系以此為教學主軸。回憶起成立初期最大的困難,陳念慈表示,團隊皆致力於尋覓合適的教師,並苦思如何有系統地落實大家的理念,「AltSchool強調高科技,蒙特梭利著重實際操作,華德福與森林學校則主張孩子應接觸大自然、看重不同年齡之心靈發展。我們融合上述各體系的優點,不偏頗於單一學派,而是回到覺性教育之本源合一的概念,依孩子們不同的個案狀況,實施適性學習計畫。」此教學宗旨受到許多家長和學生的衷心支持,一名來自中國的14歲男孩小威子,生動地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這裡的老師從不會壓抑我的本性,但在中國,太活潑奔放是不好的,老師必須把我的能力『雪藏』、埋進土裡去……到了原來學苑後,我的口才和寫作能力才被一個一個再挖出來。」在陳念慈主導下,原來學苑致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她認為教育的本質應回歸凸顯品性,鼓勵孩子盡情享受過程,而非在意結果。
「學習攸關一個孩子的成長,和他/她一輩子的人生,我只許自己成功不許失敗,慶幸的是,我們有很棒的老師與顧問團隊幫忙設計課程。」為了使覺性教育百川歸海,原來學苑還引進呼吸技術及傳承中華文化的「梅門」武術,集結專業師資各自的多元背景作後盾,透過孩子的「靜心」,不只學會作自己的主人,學校這個場域更從此成為孩子們的探索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