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多聚焦於環境與經濟,文化永續的定義則較模糊,甚至近乎於零。其核心問題不外乎文化面向多元較無法被定義,亦不像工業或產業能夠制定明確的標準與規範。然而,在全球積極響應永續議題的當下,文化豈能置身事外?今年適逢故宮百年院慶,在邁向新紀元之際,國立故宮博物院能否有與世界接軌的新維度?院長蕭宗煌談及故宮的永續方針時表示:「如同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規劃,故宮設有永續發展小組,定期研議並執行故宮的永續發展目標。」其中,建築節能、展覽規劃、文物保存與文化傳承,皆是故宮永續發展的重要面向。
全球能源續存觀念逐步轉變的今日,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百年院慶,即使不計入過往於紫禁城的故宮成立年歲,以及來台 後暫存於台中霧峰北溝的時間,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的成立,至今也已60年。如何讓故宮從桑榆嫗影走向晨曦新姿,《WEPEOPLE》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從硬體設施到策展創意,一一闡述。
從建築永續談故宮
談及建築節能,蕭宗煌提到雖然台北故宮主建築在1965年落成時,已運用當時最先進的工法,透過縮小空間達到恆溫恆濕的節能效果。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舊有設計難以符合如今的節能標準。有鑑於此,他回顧過去在國立臺灣博物館擔任館長時的經驗,透過更換空調設備、優化風管佈線,提升北院的能源效率。此外,未來北院的「新故宮計畫」在圖書文獻大樓改造成第二展覽館之餘,也將規劃申請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朝向環境友善建設邁進。至於2015年落成的嘉義故宮南院,則本就達到「鑽石級綠建築」與「鑽石級智慧建築」的規範。此外,「等待北院第二展覽館落成、現代庫房修繕完畢,屆時我們也將更竭盡全力進行北院主建築的更新計劃。」蕭宗煌道。
優化觀展體驗,降低資源浪費
除了建築升級,展覽規劃也是故宮永續 發展的關鍵環節。光照影響著文物的保存時效,由於書畫卷軸對光線極為敏感,故宮遵循國際研究建議,將展覽光照亮度控制在50燭光。然而,這樣的亮度對於細觀字畫仍有難度,若展櫃的玻璃透光性不足,觀展體驗也將大打折扣。蕭宗煌表示:「針對展品與觀者的距離問題,故宮採取科學方式改善,例如在與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合作的『大美不言』展中,我們採用高透光度、低反射的強化玻璃,即便維持50燭光標準亮度,也能有效降低玻璃反光,將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縮短至30公分內。」
過去多採一次性展板與展櫃,造成大量 耗材浪費。如今改採可重複使用的獨立展櫃,並調整展場配置,減少材料消耗。儘管成本較高,卻能有效降低資源浪費,落實永續展覽設計。同時也推動「綠色保存修復」,透過慎選修復材料、減少化學溶劑的使用,降低對文物的潛在損害,確保文化瑰寶得以長久保存。
在有限文物中延續價值
文化永續不僅關乎物理空間,也涉及館藏與策展思維的調整。蕭宗煌提及目前故宮的收藏品,多為唐宋元明清五朝文物,尤其又以明清收藏居多,雖有少量的民眾捐贈,但館藏數量難以大幅度增加,這也引發一個問題:「如果故宮的藏品數量無法增加,該如何談文化永續?」畢竟展間內容倘若沒有流動,難以吸引更多人潮。蕭宗煌針對這番質疑,以故宮的策展模式答之。
「過往,故宮的展覽多採編年史或斷代史方式,按照藝術家的師承流派、山 水、器物分類陳列,對於美術史研究者來說也容易學習與辨識,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則可能缺乏新意。因此,近年來,故宮調整策展思維,不再拘泥於時代分類,而是透過主題策展,讓文物講述自己的故事。」院長接續道:「例如去年策劃了『看得見的紅樓夢』展,並非逐 頁展示《紅樓夢》的文字章節,而是從 文本中擷取提及的器物與飾品,結合館藏文物展示。」從熟悉的文學作品出發,使文物不僅得以重新詮釋,也深化民眾與歷史的連結,一起走進曹雪芹所描的賈家大院,透過故事的包裝,故宮文 物展不再只是單一欣賞文物而已,而是注入了更多策展觀點。
不僅在實體展覽上推動創新,在數位領域亦行之有年。例如「清明上河圖」數位化,也得以讓繁華的汴河沿岸更加 立體。也突破交通限制,將國寶從台灣帶往世界各地。談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未來,院長蕭宗煌帶有深意的說:「百年故宮中有75年的歲月在台灣,與台灣這塊土地有很深的鏈結,以未來百年來說,故宮該如何持續現代的榮景?過去都會講故宮是世界第幾大博物館,但如今在現代博物館不斷新增之下,『世界第幾大』已沒有意義。攤開國立故宮博物院現近70萬件的館藏,其文物脈絡與質量,皆受到世界認可。我們也要期待她成為台灣博物館永續發展的典範,持續現代的榮景,讓故宮成為『全民的故宮』,更是世界的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