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寶藏巖光節 「又在這裡,又在那裡」
每一年寶藏巖光節都以不同主題點亮城南的夜,今年,寶藏巖將回溯自己的生平,以「平行時空」為軸,帶領觀者乘坐「時光機」,穿越寶藏巖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今年寶藏巖光節透過兩位策展人李德茂及侯昱寬的帶領,以物理論述的理性直觀為出發點,找尋存在於寶藏巖平行時空中的感性語彙,並透過10位藝術家作品所特有的創造性經驗,從「理性」與「感性」兩個方向來進行提問,重新檢視對於時空的感覺、想像和理解。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搭上時光機,來趟寶藏巖時空之旅。
理性直觀的實驗
從姚仲涵作品《光電獸#6-草地》中,他敏銳地掌握細微處的線索,讓作品像是一個有機的裝置銜接兩端,一端是可感的知覺內容,它捕捉環境中的震動能量傳遞;另一端長出一隻似人非人的光電獸,轉換後的聲光流動在綠野地的環境中框出另一種空間。而李德茂的作品《干涉波》以觀測重力波的實驗原型為基礎,透過探討一個測不到的重力波,指出重力波存在的事實。另一方面,作品轉換放大投影的干涉波紋,在展場中成為可感的內容,使觀眾能透過抽象連結,重新對時空經驗產生思考及想像。
▲張永達作品《相對感度N°5》。
當人們走進邊境52號,光線和空間之間發生微妙的交互作用,在張永達作品《相對感度N°5》中,藝術家藉由熱空氣流動,在空間中創造出一層不穩定的、混沌的動態薄膜。光學的物理現象中,流動的不可預測性所造成的動態折射偏移,在作品中形成一種感性的藝術表達。而許家禎以GPS定位的方式,找尋對應著十字藝廊牆面所延伸至臺灣島嶼的界線,將界線面向海洋拍攝一張照片,再將照片繪製在展間的牆面上,如同四扇穿越地景的窗戶,重現於窄小的展間中,藉此聯想到繪畫在早期的幾何透視原理、國家領土量測及室內窗戶景致的延伸。
感性語彙的呢喃
另外,2011年許哲瑜在邊境71號周遭牆面以抗爭行動為題材繪製大量壁畫,重複出現高舉著雙手的人像,在建築體外繁生。2018年許哲瑜再次回到同樣的創作地點,面對原有斑駁掉落、逐漸消逝的人像,在建築體內創作新的作品,呼應著過往。吳權倫記錄臺灣家家戶戶門口的盆栽景象,除了一般的盆栽樣式,他還注意到臺灣人將充滿工業色彩的藍色塑膠桶當作盆栽使用。盆栽如同移動的土地,藝術家重新以此形製燒製陶器,散布在寶藏巖的鄰里間,同時亦將長時間搜集的檔案放置於山城53屋頂平臺。
▲劉致宏作品《DELTA》。
劉致宏的作品《DELTA》則在數學、化學、物理學、符號學等領域,有其各自的用途與意義,在英文裡則意指「三角洲」,而幾何學中成為三角形符號的代表。巨大的發光三角形符號鑲嵌在歷史斷面,理性絕對的幾何符號在感性有機的聚落建物背景中產生強烈對比,可以從不同的距離看見此「標記(Mark)」出寶藏巖聚落的所在。而洪韵婷在作品《影子》,試圖用光將屬於寶藏巖聚落的一切寫於半樓廣場之中,印記於土地之上,只要有光的地方,影子就會出現,這個影子世界所指的是我們的生活,大家所共有的歷史,一直存在,就像現在,河流為它自己存在,是過去的影子,也是未來的影子。
▲Justin Tyler TATE作品。
另外,Justin Tyler TATE與 Liam MORGAN為「2018台北藝術進駐」加拿大籍駐村藝術家,皆以空間裝置呈現進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後所觀察到的一切,配合策展主軸與自身創作經驗結合,呈現出別於臺灣藝術家的所感所知。光是因為黑暗而存在,沿著光的步伐,無論以任何形式去反映城市的結構與肌理,都能察覺到屬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種種軌跡與想像。
展期:3/24—5/6
地點:寶藏巖
參與藝術家:Justin Tyler TATE、李德茂、 Liam MORGAN、姚仲涵 、許哲瑜、許家禎 、吳權倫、劉致宏 、張永達 、洪韵婷
更多光節資訊 More Info/https://goo.gl/2omG4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