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董陽孜 樂章無聲 擲地有聲

董陽孜 樂章無聲 擲地有聲

她的書法墨寶,是領著「雲門舞集」往前跳出自己的舞,也是八十年代「舊情綿綿」西餐廳最叫人執迷的招牌,是蔡明亮電影《臉》片頭打開那扇通往羅浮宮的門,是周杰倫〈蘭亭序〉MV的背景動畫。多年以來,董陽孜的行書或草書,都充滿豐沛生命,在不同的領域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透過不斷地跨界合作,董陽孜走入當代藝術的創作領域,跳脫了原本書法家的身分。藉由她的筆起筆落,書法成為流行文化重新詮釋的媒介。 無論合作的對象是建築師、是音樂人,她積極想讓更多人接觸與知道,這門傳統藝術之美,絕非筆墨所能形容。

跳脫傳統一字一方,讓書法飛出紙張

生於1942年的董陽孜,從讀小學開始,便由父親指導臨摹各種書法名家的帖子,如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如此不斷臨摹書寫,直到就讀北一女時,獲得許多書法獎項,之後持續練習,一直到1962年就讀師範大學藝術系。在校除了研習繪畫技巧外,受到當時許多藝壇前輩,如傅申、張隆延、丁念先、臺靜農等人的指導,臨摹了漢隸與宋四家書跡。師大畢業後獲美國布魯克林大學博物館獎學金赴美國主修油畫,1968年進麻州大學碩士班,主修油畫、副修陶藝。這段在美國念書的日子裡,重新融合了西方藝術理論,以西洋藝術構圖方式表現中國傳統的書法創作上。70年代在紐約雜誌社擔任美術設計,替她累積與運用西方美學的機會。

在結束多年的西方旅居生活後,董陽孜回到台灣,把自由習得的書法藝術融會貫通,融入西方美學的理論,在點、線、面之間,加入了現代平面設計的感官視覺,筆墨之間的意象流動躍然紙上。她的作品已經跳脫舊有對書法文字的解讀,已然成為自成一派的繁華風景。董陽孜熟讀中國經典典籍,從許多膾炙人口作品裡擷取一段或一句,以全身的精力無限地延伸其界線,無論字體豐厚或細瘦,都吸引住觀賞者的目光久久不能離去。

當大多數人窠臼印象裡,書法還只是附庸風雅的古人,流傳於書信或古書裡的艱深文字,但經由時光的揉捏,董陽孜的作品不再是單純的中國書法,成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重新揉合過後的嶄新藝術體。她的書法跳脫了傳統一字一方的格局,捨棄了書法書寫上的技術考量,每個字都像擁有自我意識的一般,不再有著行與列的概念。字體架構從平面上的寬鬆、到白紙與墨汁的黑白變化對照等,讓原本拘泥於平面表現的傳統書法,長出了翅膀,面積無限延伸,因而成為流行跨界的藝術品。
 
而隨著閱歷及年紀增長的董陽孜,也把作品的字體與尺寸不停的放大,除了在技術與體力上的自我挑戰之外,董陽孜把書法重新變成讓人需要用眼睛與身體,共同協調後觀賞的藝術作品。看她的近作,就像參訪印象派畫作,你必須移動腳步試著讓自己退後或者前進,甚至左右上下調整,方能看出她作品裡躍動的線條。
 

積極跨界合作,讓年輕人接觸書法

〈無聲的樂章〉創作計畫,是董陽孜在2011年時,篩選過去從2003年到2010年於創作其他大字作品,有感於書寫行書、草書所投入的情感,運筆時所留下飛白、濃淡等不同的筆跡,有如音樂流動時的節奏與韻律感。因此收集了共130件捨不得丟棄的作品,再挑出100張,命名為〈無聲的樂章〉。並且以接力的方式,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以100張作品為元素,重新創造,形成接力展覽。

如同董陽孜所言,〈無聲的樂章〉嚴格來說算不上書法,只能算做書法的筆觸,她所留下的是抽象的「點畫」與「使轉」,而非文字本身。這樣的作法,就是希望可以讓觀眾忘掉「書法」,進而被吸引、然後發現書法韻律的美妙。其實你一定見過董陽孜的書法,在車站、書店,舞團,流行的歌手專輯封面,音樂錄影帶裡,那些彷彿長出手腳、有自己生命的水墨字,然而這些成績並未讓她停止尋找更多的可能性。如此處心積慮,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積極想藉機重新包裝,推廣書法藝術,之前也曾與方文山、「五月天」主唱阿信跨界合作過,這次則請到歌手陳綺貞跨刀。董陽孜一點都不想掩飾自己的企圖心,「社會對於書法藝術反應越來越淡,甚至不屑一顧,這是我心中的痛。也許需要年輕人、幫我告訴年輕人, 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藝術,並非只有西方的藝術。假使我們能把書法藝術盡量保留,就是我最大也唯一的心願。」

坦承之前完全不認識陳綺貞、也沒聽過她的音樂,只是許多人向她推薦、加上檔期可以配合,董陽孜就這樣決定了,「因為這樣才有辦法把大眾,年輕人帶到書法的線條面前,讓觀眾自己去追尋。」然而她可愛之處,在於不以自己的大師身段自居,完全放手讓其他創作者發揮,「我的擺法是四行,只有一個間斷。但從一個音樂人的角度來思考,這樣的旋律是行不通的,需要休止符、喘口氣,但陳綺貞連換氣都想到了。」她說自己不瞭解音樂,所以覺得要擺上24張才算得上「樂章」,「陳綺貞覺得並不需要擺上那麼多,她只選擇放了14張,比我少很多,這高竿啊!我只能佩服,就像是打高爾夫球一樣,有人可以一桿進洞,但我得多打好幾桿。」

打破窠臼印象,讓書法藝術走入生活

雖然言談之間輕鬆幽默,但董陽孜始終擔憂,現代人接觸到書法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連寫字的機率也被電腦鍵盤取代,她除了憂心,亦努力另闢蹊徑,力挽狂瀾。她觀察到中文字的藝術性質高,不如利用跨界合作的方式,帶領群眾重新解讀與認識。在此前提下,她決定讓傳統書法從宣紙捲軸中出走,因而誕生「無聲的樂章珍藏賞玩卡」。

卡片每組共有一百張,可以彼此組合不同造型。每張正面是顏色、反面是不同的墨跡,乍看之下有如狂草,但其實是不成形的文字。必須跳脫傳統閱讀書法的方式,改專注於點、衡、豎等不同筆法的墨色軌跡,察覺其韻律動態。利用卡片組合成不同的韻律感,形成不同的墨色筆觸。「當你有不同的心情時,就會搭出不同的造型。」董陽孜說假使組合卡片時,專注在用顏色分類,也會有不同的趣味,「透過自己的雙手,蓋出一個立體的〈無聲的樂章〉,猶如雕塑一樣。」

而〈無聲的樂章〉創作計畫,在五月份即將由建築師姚仁祿接手,將重新把董陽孜的點墨作品排列組合。「我完全出乎意外,這才學到,建築也是一種無聲的樂章。」她記得兩人在討論時,還叮嚀了對方一句,「不要弄太複雜喔,別讓台北市立美術館太難做!」雖然是句玩笑話,卻點出了兩人創作時惺惺相惜的友情,最終的成品也截然不同。「我想好玩就是在這裡,假使做出來千篇一律、大家都一樣,這樣一點意思都沒有。」董陽孜努力想打破大眾對於書法的窠臼印象,毫不設限,「如果展覽可以讓我做上一年,我會找更多人來參與,讓每個市民都可以來看一看。這樣的展覽,才是真正參與了我們的生活。」

其實就如同歌手陳綺貞所形容的,「光看她的字,會以為她是非常陽剛、男性的,但其實董陽孜本人,有著很多母性的光輝,屬於女性的溫柔。」從傳統書法寫作,演變到透過書法進行跨界創作的董陽孜,如同溫柔的母親,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激盪出不同元素,卻總是能展現書法藝術獨有的優美,帶給觀眾一片片充滿想像力的視野。●○

Photo/崇元、台北市立美術館、誠品、台北當代藝術館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