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朱平Ping Chu ∣大陽台生活 Terrace Life in Town

朱平Ping Chu ∣大陽台生活 Terrace Life in Town

陽台生活是一個選項,但也是一種學習。

如果有了大陽台,我們要思考的是「可以怎麼去擴充日常的可能性?」

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

朱平,肯夢 AVEDA 的創辦人。

「在空中種樹,你家就是森林!」越來越多的建商,競相推出強調大陽台的建案,尤其在此迎接防疫新生活的氛圍之下,擁有私人戶外空間的大陽台格局,格外受到歡迎,形成一股新風潮!

十年前,朱平所發表的文章〈大陽台的生活〉曾引起廣泛的迴響,他不僅在文中呼籲建商要看重不一樣的Lifestyle,設計出不一樣的產品,也對大家提出陽台生活的種種美好,以及「陽台」在居住空間上的意義和無形的價值。

陽台生活越來越受到重視,連政府單位都釋出相關的獎勵辦法,例如台中的「宜居建築」,以及高雄發展到「高雄厝 3.0」,鼓勵深達三米的陽台來增加綠意,緩解都市的熱島效應。如今懂得生活情趣的屋主,再也不需要為了想延伸陽台的戶外場域,需要退縮室內空間,而只能選擇老公寓來改造,因為在建案的市場上,已經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選擇。

朱平,肯夢 AVEDA 的創辦人,三十幾年前他將有更高目的的企業型態帶入台灣,推動環保永續、社會責任的消費文化。他希望藉著個人的小小漣漪,以逐步擴散來達到影響,因此他又稱為自己為「漣漪人」。

熱愛自然生活的朱平,從台北搬到台東都蘭山下,十年來過著兩地往返的「雙城生活」。時隔十年之後再回看〈大陽台的生活〉,不禁讓人想要知道:「他對於今時的現況,會有什麼樣的看法?」以下是我們的訪談摘要:

在陽台上安排簡單的家具、靠枕和蓋毯,成為午茶或者午憩的起居室。

Q: 為什麼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陽台,而是「大陽台生活」呢?

A:「大陽台」並不是指陽台一定要多麼大,最重要的是「深度」而不是寬度。陽台只要接近三米深,可以容納一張六人餐桌就夠了!有了一張桌子,你可以享受戶外吃飯的樂趣,跟家人或朋友聚餐,或者當成工作桌、看書以及上網。當然,最好還要放得下一張可以躺下來 Daybed,夏天黃昏看夕陽、晚上乘涼,冬天還可以發懶曬太陽。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整個轉變是往對的方向。

但我們也不必去太有意識地去區分 Outdoor(戶外)或Indoor(室內),那樣會限制了很多可能性,畢竟陽台有很多的功能性,而且因人而異,可以不斷地被發掘出來,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跟自己相處」。

一台電腦加上網路,陽台就是你的行動辦公室!

Q: 越來越多強調「大陽台」的建案出現,您對於這樣的轉變,有什麼樣的看法?

A: 大陽台成為室內與屋外環境的連接,讓居住空間的感覺無限地延伸,因此並不會因為陽台的擴張,而感覺到家裡的空間變小。這點其實很容易讓購屋者明白:「你所購買的權狀坪數,並沒有因此減少,只是空間的分配,不一樣而已。」

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一般人常常不容易察覺到自己的需求。如果購屋者不能接受這樣的建案,那也沒有關係,只是就代表這個產品不適合他,但總會找到喜歡這樣生活型態的客群。除了商業獲利之外,建商在推案時應該創造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這是「有能力、有遠見」的建商該去做的事情。

當然,這類型的產品,也不要只出現在豪宅的客層,要想辦法讓年輕人,也有機會能選擇,即是「降低總價、減少公設坪數」,至今我仍是認為建案不需太大的Lobby(門廳),炫耀式的豪華,已是過氣的價值。

陽台不僅帶來綠意、美化居家,還能為生活帶來情調與度假感!

Q: 以往如果想要在高樓有多一點室外空間,只能在建案中選擇帶有露台的格局。現在有許多採用的錯層設計,陽台的面積不變,長度縮短但都深達三米。請問這是否符合您當初的期望呢?

A: 我看了許多建案的廣告,在實品屋的陽台,布置出園藝造景,但這可能是誤解了「大陽台生活」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主,不是以植物為主。我不贊成把陽台佈置成小橋流水(除非有超過 8 坪的陽台及屋頂露台),或者弄一個小花園,佔據了三分之一的陽台。如果放個草坪,角落都不能走進去,反而侷限了使用,並不能帶來大陽台的生活。

十年前,我的一位建商朋友和我討論到規劃「大陽台生活」建案的難處,他表示要先解決種樹的排水跟防水的問題。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在真的陽台上種樹,只要一兩個覆土夠深的大花盆,就足以帶來植栽的綠意和遮蔽,綠化我們的陽台。

附帶露台的房子是建案的希有戶型,菜園的Lifestyle,現在已經比花園更時髦。(PHOTO:邱銘展/大名設計)
Q: 因此「大陽台生活」的意義,並不在於擁有自己的小花園,而是擁有可以使用的「戶外空間」?

A: 我只是提出一個想法,建議大家可以把居住的空間,弄得更有個性、更合乎自己生活的需求。喜歡花的朋友,可以在陽台放幾個小花盆,發展自己小小的嗜好。現在也有很多可以使用於室內及室外的家具,可以營造在家度假的樂趣。但是創造一個自己可以「跟自己相處」的時空,仍然是重要的。

活在當下,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比較容易跟自己對話、沈澱與覺醒。然而,有很多的創意、靈光和頓悟,也是在孤獨中自然發生。我搬來台東並不是退休,仍是過著往返台北的「雙城生活」(Dual Location Living)。

避靜(Silent Retreat)是一個短暫的離開,就像電腦重新開機一樣,可以得到新的能量。如果不能離開十幾天去旅行,那麼從日常的慣性中「抽離幾十分鐘」也很有幫助。而大陽台的生活,提供了我們這樣的可能。

[/ vc_column_text] [/ vc_column] [/ vc_row]

Share:

跑過時尚精品名人珠寶等各種路線的資深記者,退隱媒體多年之後的重出江湖。希望能在生活風格的新領域,累積更多的知識與見聞,與大家一起開闊人生的新風景。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