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Luxury   /  強壯體質 從小開始

強壯體質 從小開始

脾胃掌管所有營養的吸收代謝,脾胃虛弱會造成營養無法有效吸收,兒科專科醫師林師源醫師以下便要分享使抵抗力降低,強壯脾胃的秘密。

調治兒病,毋忘腸胃

本期我們談中醫的後天之本——脾胃,中醫講究「健脾強胃」,西醫則是「好菌多,壞菌就會相對少,有助強化免疫功能」,兩者是同一個道理,就如同典籍記載︰「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併行,以為常人。」中醫養生首重腸胃,因為腸胃吸收排泄正常,通常身體無大礙,若是經常嘔吐、便秘、拉肚子、脹氣等,再好的食物也無法正常吸收代謝,身體得不到需要的養份,就更沒有力量抵抗病菌,因此在提升免疫力時應該首重腸胃機能的強化!因此所有中醫兒科學都說「調治兒病,毋忘腸胃」,實在是臨床上的治理名言!

但在談脾胃之前,另外要提醒一個重點,食物攝取適量就好,一直猛灌,不僅使親子關係緊張,使家長與孩子都恐懼「餵食」,而且過多食物易使孩子脹氣,影響睡眠及情緒;更易產生吐奶、嘔吐等反射動作。許多父母抱怨孩子晚睡又睡不好,滾來滾去,嘴巴聞起來臭臭的,「很調皮」,好像一刻都不得閒等等,其實孩子是因為「肝胃火大」,可能因為多吃冷飲、晚睡、愛吃油炸物、水喝太少等等,或者先天體質所致(通常是比較黑瘦的孩子)。其實只要排便通暢,並且將肝胃之火降下來,並在飲食及作息上注意,孩子就會變「乖」。

小兒腸胃病四型解析

常見的小兒脾胃病有以下幾種,其一是「脾氣不足」,先天脾胃較虛弱,常見於早產兒,或父母的腸胃就比較弱。主要表現為臉色較蒼白、無光澤;四肢較無力,活動力差;嗜睡少言,排泄物常是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小便較清長等,治療以「健脾」為主,強壯其「脾氣」,使脾(消化系統)功能恢復。其二是「肝脾不和」,中醫學上肝代表木,木太過會剋脾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一緊張就會拉肚子,緊張代表神經情緒系統,在中醫上與「肝」有關,而拉肚子就是「脾」的表現症狀。在臨床上此種類型最多,通常因為考試壓力或熬夜打電動,致使肝火過大,影響到腸胃功用;除了拉肚子外,還可能噁心吐酸、食之無味、不愛吃飯;常常肚子痛,又檢查不出病因,平常好好的,一遇到考試或導致緊張的事就痛起來等,治療以「疏肝理脾」為主,也就是穩定其情緒,使其心情放輕鬆,中醫藥對這方面尤其有效!家長也要配合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並注意其起居。

其三是「乳食積滯」,餵養食物或牛奶過多,常會使脾胃系統負荷過大,小兒脾胃嬌嫩,若傷了胃就會引起嘔吐,傷了脾則便祕或拉肚子;還有食量變小,不願意吃東西,脹氣,肚子脹滿;或大便很酸臭、沒有消化,從舌苔上可以看到厚膩的現象。治療上除了「健脾消滯」之外,也要請家長盡量用容易消化的食物給孩子吃,並且不要迷信「吃多就是好」。其四是「脾虛水濕痰多」,中醫上「脾」負責水濕的代謝,脾虛會造成水濕停留在體內,四肢表現為水腫;若影響到肺,則化生為痰,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痰多久久不癒;汗多無力,面色白而無血色;四肢不溫,身體懶倦;水便,舌苔薄白等,治療以「健脾袪濕」為主,並注意飲食上不要給予寒涼之物,如西瓜、水梨、哈蜜瓜等易生痰之物。

以上是我的臨床心得,孩子像白紙,所有的飲食習慣都是父母造成的,只要父母多用點心觀察其飲食起居,並經由專業中醫師了解其先天體質的取向,補足其較弱之處,古人說「小兒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其實大人也是一樣,脾胃好,人就不老,抵抗力強,四肢強壯,皮膚水嫩漂亮!●○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