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席時斌 記憶相思

席時斌 記憶相思

席時斌,生於1977年,擅長掌握視覺穿透感與結構,其結構繁複的雕塑作品在台灣新生代藝術家中極具識別度。自2011年起陸續受到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Hermès愛馬仕、Ferrari法拉利等品牌邀約合作,聲勢扶搖直起,備受矚目。 

在席時斌近幾年的作品中,常出現繁複華美如翎毛的線條,這是取自台灣建築中常見到的鐵窗花。「小時候看到這種鐵窗紋樣時,覺得看起來像根漂亮的羽毛。」這是個原點,席時斌把眼裡見到的那根羽毛,重覆再重覆地組出一隻鳳凰。而這件作品,就是後來由路易威登收藏展示在台北101專賣店中的《烏忽古—窗花小鳳鳥》。  

席時斌很擅長混合媒材的運用,關於這點,他認為和現下的環境很呼應,「這個世代的創作者,生活在一個很複雜的環境,這其實是很平常的事,反映我身處的環境。過去的創作者,環境比較單純,想得比較單純,他們可以很單純地去刻一顆石頭,完成一件素材很單純的作品。」  

生活環境的複雜,也反映在作品內容中。《在我們的馬車上製作一座星盤》這個展覽,整個就是一件很矛盾的狀態,展出中「沒有星盤,也沒有馬車,倒是有兩匹馬拉著一個車軸。」席時斌解釋,「星盤是一種需要非常精密製作的東西,但是乘坐在馬車上卻是很顛簸的,我想表現的是一個很矛盾的狀態。」頸項上豎起鬃毛的馬匹,拉著不成型的馬車,巨大的型體像是能抖落一路馳騁後的塵埃,《模型:阿濕波》陳列在展場刻意鋪陳的雪白場地時,卻又讓人以為它是幻化自無垠宇宙中的一個星座。極度血性,也極度神性。透過不鏽鋼、木料、石材等多元素材的結合,在他經手之後,生活的浮躁化身為模樣華麗、質地幽冷的塑像。

 他的作品,除了矛盾,更顯而易見的特色是,外觀上的複雜。這種複雜的層次疊合,像是一種令人不禁想湊近看個清楚的心理技巧,能輕易抓住觀賞者的注意力,有種讓人想進入其中的召喚力。也因為這樣,即便是站在同一件作品前,每一位觀賞者所關注到的點往往是不同的,以《阿克提思—奇麗月光之大雄鹿》這件作品來說,有些人就是不會注意到鹿尾處停了一隻鳥,而有些人卻注意到胸口的位置有一顆心臟,各自有各自的欣賞角度。席時斌解釋:「在這種很疊合的狀態下,每個人看到的點,往往不一樣,他會看到與他個人喜歡或有關的地方,而這個點也正是他進入這件作品的鑰匙。」這把鑰匙,引領觀賞者進入這件作品,也進入了席時斌的內心世界。  

生活即靈感  

席時斌一直都是從很貼近自己生活的事物去著手創作,不管是內容的發想或素材的運用,「有些人會就某些大環境的議題去做創作,不過,對我來說,創作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恆的工作,如果要靠外在驅動力去完成,能夠發揮的就會很有限。因此,我往往是尋找和自己很貼近的素材去著手,從回溯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去著手發揮。」  近年大量使用不鏽鋼為主要創作素材,它是一種會讓人覺得很高級卻同時又很常民的材料,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刀叉等,都可以見到不鏽鋼的運用。剛從學校畢業那幾年,他曾在陽明山上的一個老房子裡創作,由於環境潮濕,那個階段他最常用的素材是塑膠、矽膠,並發展出一系列名為《青河》的作品。從席時斌歷來作品中的素材演變,能窺探出他不同階段的生活面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由無數的經歷,交疊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席時斌的創作,表達的似乎就是這件事。他很擅長從回溯自己的過程中,自微小之處發掘各種生命中曾經感受過的美麗,不論是山壁上的奇異植物、甚至是常被視為有礙市景的鐵窗。那些由他所捕捉到的微小的美麗,經過千錘百鍊的鑄造鍛鍊,藉由另種象徵重現。觀賞者可以透過作品,自由進出他曾經歷的那些美好。那些由無數細節所層疊出的複雜結構,有種很容易把人推向時光長河的魔力。  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對著一個沒什麼的角落或小事很著迷,並不知不覺地跌盡無限的幻想裡。席時斌把那種只有在純真眼睛裡才看得見的詩意,透過其作品重現。  

看透的哲學  

席時斌的創作靈感,每每環繞著他自身的生命經驗,即便是這件極富希臘神話氛圍的《阿克提思—奇麗月光之大雄鹿》,也依然如此。一段綠島之行的體驗,是啟發這件作品的楔子。那趟旅程的某個晚上,由當地人引路在夜間探尋野生梅花鹿的蹤跡,走在深夜的荒野中,手電筒的光束忽地鎖定了在遠處現身的梅花鹿。梅花鹿在黑暗裡發出綠光的雙眼,帶領著席時斌一行人找到梅花鹿的蹤跡;那個當下,不只是人觀察著梅花鹿,梅花鹿也觀察著人。  長期採用不鏽鋼作為創作素材的席時斌,在工作過程中會留意到自不銹鋼的光亮表面反照出來的身影,這就好比在綠島的那晚,梅花鹿那雙發亮的眼睛,也倒映著找尋其蹤跡的人們。這件作品,層層疊疊地由最外層的梅花枝椏,到鹿的肢體並深入內臟,訴說的是「看透」這個概念:梅花鹿看透人們,也被人們看透。  

記憶的相思調  

《模型:外婆家的奧林帕斯》這件作品,由兩座懸在離地120cm高的歌德式教堂組成,以鏡面的銀色不鏽鋼打造,飄浮著、閃耀著,彷彿是在夢中見到的聖殿。這座聖殿是由席時斌的回憶所鑄造,而他遙想的是外婆家那個很神秘的地方。「小時候一到暑假,爸媽就會把我帶到位於平溪十分的外婆家,每次到那邊,我就覺得自己像是出國一樣。」完全不會講台語的席時斌,要和習慣講台語的外婆共度一整個暑假,並過著截然不同於平日所習慣的都市生活,那邊除了有神祕奇異的山野傳說,還有讓他印象極深的山間鐵道,「那座山城有一條沿著山壁建造的小火車,明隧道上的棚子,長著各種叫不出名字的美麗植物。」回憶起童年在外婆家過暑假的種種,就像回味著一段在陌生遠方的生活,遙遠而美麗。  多年後,席時斌孩提時的所聽所聞,被具體而微地化為創作的養分,平溪的山洞被置換為歌德式教堂,鐵窗的窗花延伸為教堂尖聳而華麗的屋頂,沿著山壁而建的鐵道,則像通往夢境的軌道,環繞著這兩座銀色教堂。以往許多觀者覺得這樣的置換邏輯不精準,而席時斌表示:「這樣的置換是很直覺的。」不論山洞或歌德教堂,在他的感覺中,都是一個神秘、美麗的象徵,一個讓思念有所歸依的心靈憩所。  類似教堂這種與宗教有關的元素,經常被他運用到作品中。這點與宗教信仰無關,而是因為「我覺得宗教累積了很多記憶」席時斌解釋。記憶,是構成其創作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它最觸動人心的柔軟面。●○

Photo/尊彩藝術中心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