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Stijn Ank 空與實的思想藝術家

Stijn Ank 空與實的思想藝術家

「I believe that identity is crossing of others and other people.」— Stijn Ank

每件故事,都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際遇下所產生的;藝術家Stijn Ank不相信「命運」,他認為任何事情發生都有其背後的原因。


曾為Stijn Ank創作助理,這次卻以《WE PEOPLE》採訪編輯身份進行對談,或許正印證了他的理念吧!

感受「空」與「實」的創作形式

「喜歡被稱作為藝術家還是建築師?」出身建築設計的比利時藝術家史丹・安克(Stijn Ank),不特別定義自己為藝術家或是建築師;他從建築的根本概念去看待每一次創作的主題,探索空間、光線以及色彩才是他的興趣所在。除了創作的「物件本身」之外,空間與環境也是作品的一部份,他將「空」劃分出來再加以填滿成為「實」的藝術創作,讓觀者透過環境與自身經驗與作品產生連結,進而探討人、時間與空間三者的關係。

「灰泥」是Stijn Ank最常使用的創作媒材,主要的創作的手法為「灌模」—透過調和液態灰泥和壓克力顏料,依序地灌入事前製作的模具中。他將模具框架出來的空間視為「空」,倒入的灰泥視為「實」,而在最後脫模才正式開始在一個空間再劃分出「空」,最後呈現空與實之間的多樣性。這樣的創作過程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全程處於「看不見」的狀態下,使得作品成果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揭曉,就連藝術家自己也無法預知作品最終呈現的樣貌。既然無法「控制」它,那麼藝術品的成敗又該如何定義呢?答案意外地簡單,一切依靠Stijn Ank直覺式的判斷,如同他在界定空間邊界和選色一樣。

Stijn Ank在當代藝術館駐地創作過程

在台駐地創作 感官的啟發 

駐地創作」是Stijn Ank所有創作中最為困難的,但他始終視所有狀況為挑戰。這位身高超過一米八,總是滿面笑容的藝術家,創作起來一絲不苟,全心投入於每個環節。從顏料性質、副料的講究,以及製作技巧與時間掌握度,甚至創作時也不時貼心地詢問助理,是否了解做這項步驟的原因、材質如何使用才能牢固、乃至對於作品的看法,種種都能夠感受他的專業與全面思考。

這次來台灣長達二個月的期間,Stijn Ank嘗遍台灣小吃之餘,更愛上了東方瓷器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在參訪故宮博物院時,他驚訝於東方瓷盤上的白,對他來說是種難以言喻的色彩,具有深度並帶有神秘的空間感受。顏色,是Stijn Ank創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感官處於不同國度時,無意識的狀態下,他發現自己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會有些微不同。當問起「台灣是什麼色?」,他笑笑回答:「也許是帶有一點瓷盤的白,再加上一點粉紅與一點綠松石藍。」

▲Stijn Ank在台駐地創作小件作品,由海洋藍、瓷器白、夕陽粉與綠松石藍構成。

細膩的靈魂 游於深淺之中

Stijn Ank十分認同日本建築事務所SANAA的建築理念,同樣認為未定義的空間是最原始純粹的,就像城市裡的公園,人們可以擁有自主的空間;當觀賞一幅懸掛在牆上的畫作時,我們可以自在地走動,用各自的角度與方式瀏覽、感受它並與它對話,而這些感受,取決於每個人生經驗不同、擺放作品的場地不一樣也跟著有所不同。全球人口持續的增長中,因應這種發展下而做出思維上的改變,不僅給予人們實體空間上需求,在精神上也是他所探索的的範圍。

這一類型的創作內容不免讓人想到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所提出「白」的想法:「什麼都沒有,其實其中充滿了什麼都有可能性的空洞容器,它真正體現了可以容納萬物的潛在力量」,原研哉所要表達的是:想法居住於空白之中。如同神社裡的「屋代」圍繞出一個空無一物的空間,卻成了神靈可能會棲息的空間,同時也吸納著人們的祈福。再帶回Stijn Ank所言:「如果你想要擴大對於空的體驗,它就像是『白』。」仔細地深入去思考,有什麼會比白色畫布來得更美、更動人的呢?擁有同樣的思維模式,只是表達與呈現方式不同。

「反思『空』與『實』之間關係的題材其實並不新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它。」回朔上述兩者日本設計師與Stijn Ank,也許是受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筆下作品「陰翳禮讚」所啟發。書中提及東方人善於在平凡無奇的地方製造陰影來創造美感這種思維,對Stijn Ank而言是非常新穎且帶來影響。


Stijn Ank前陣子結束了當代藝術館的展覽,其中一件作品《07.2017》也移至路由藝術繼續展出,有興趣的朋友加緊腳步在展期內前往參觀吧!

史丹・安克Stijn Ank個展

地點:路由藝術

展期:9 /2 – 10 /15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