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香港舞台劇大師林奕華 熱愛通俗 但我不俗

香港舞台劇大師林奕華 熱愛通俗 但我不俗

林奕華可能是最瞭解台灣,也對台灣通俗文化影響力最大的人了。
1988年,他在香港籌備同性戀電影節,大膽挪用「同志」一詞,並造成隨後的金馬影展跟進,兩岸三地沿用至今。
同年,在台灣推出舞台劇《愛的教育二年級之A片看得太多了》,讓人訝異他深刻捕捉本地年輕人在青春期難以啟口的秘密;同時一句「看陶晶瑩播《娛樂新聞》好像在看A片」,更是語驚四座。
2002年在台上演的《張愛玲請留言》,許多張愛玲迷見證他解構文字的功力,在數個短篇當中來去自如,宣告了他在台灣藝文界的地位。
現在,林奕華決定把去年底在香港、澳門公演的《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帶回台灣舞台,讓大家目睹這齣結合法國文學、台灣八卦時事的作品。
真教人迫不急待。

靈感從跟李嘉欣的一頓飯開始

《包法利夫人》是1856年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作品,寫的是身為家庭主婦的艾瑪,渴望過上流社會生活,不惜發生婚外情的故事。怎麼讀、怎麼看,你都不會把它跟報紙的八卦新聞聯想在一起。但林奕華卻會。

「最早是跟李嘉欣吃晚飯,覺得她很適合來演這個角色。不過原著太厚了,該怎麼改呢?」林奕華靈機一動,想起自己所看過的電視影集,「你看《慾望城市》、《慾望師奶》影集的出現,裡頭都有很多慾望不滿足的女人,而究竟是什麼讓人無法滿足慾望呢?」而這些影集在全球各地都大受歡迎,恰好解釋了世上有許多「包法利夫人」─他們不想安於平凡,都想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但就像故事裡的艾瑪一樣,所有的寵愛都是需要錢堆砌的;艾瑪沒收到舞會的邀請函,就渾身不對勁,跑去購物逛街洩恨。」林奕華一針見血地說。因此把原著艾瑪所受到的各種煎熬、物質或情慾的誘惑,通通改以八卦新聞取代。像是被媒體追著跑卻永遠要面帶微笑的林志玲,或被影射精神失常的鄭秀文…藝人們動輒得咎的生活,在他看來就宛如一心想擠入流社會,卻不斷要用謊言過日子的艾瑪。

不只如此,他甚至大量借用台灣電視節目的橋段,當作全劇的主軸,「一年有三個月在台灣,看了很多台灣電視,我覺得台灣電視節目非常發達、非常文明。」這句話一點也不像是反諷,而是一種致敬。真妙,我們都覺得台灣的電視節目乏善可陳,為什麼他卻能看到津津有味?

「因為香港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都很規規矩矩,要維持別人心目中一個完美的形象,好像只有曾志偉是例外的。」林奕華補充,「你看利菁,她在電視上是非常熱烈地表現自己,這是在香港看不到的風格。」他認為,只要市場証明有價值的東西,不論評價多低,文化工作者都要去看:「我愛通俗,但我不俗。」

不用單一觀點看待事物

在籌備這齣戲的過程中,林奕華找到18位來自台灣的演員,前去香港排練。出發前,他請每個人做新聞剪報,「最希望自己變成哪位名人」。結果發現每個演員本人,都跟想變成的名人形象相差不遠。

至於他自己呢?是否曾想變成誰?

「我曾連續兩年天天做剪報,剪下我最感興趣人的新聞。過了兩年才去整理,發現剪下來有著共通的特徵,通通都是戴眼鏡的。」林奕華解釋個人對於眼鏡的莫名喜愛,「我中學時候還去配眼鏡,發現根本沒有近視、不必戴,但我偏偏硬要戴,結果弄到頭暈。」

其實不需要戴眼鏡,因為他的觀察力已經夠強的了。就像他挑演員,不看外表,而看人格魅力。「我需要演員對我導的戲有興趣才行,」對於林奕華屢屢能找到當紅的明星參加舞台劇,他自己有一套理由:「在我找明星之前,我的戲已經有不錯的票房。劇場終究跟觀眾息息相關的,明星只是當中的一環。在歐美比較成熟的劇場環境,也有出身舞台劇的明星啊!」至於作品是否非要有明星不可,他說了一句結論:「世人越來越少只用單一觀點看待事物,劇場工作者又何必設限呢?」

於是《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全劇以台灣演員、國語發音,透過頒演著他在台灣電視看到的八卦與節目,主題是一百多年前寫下的法國原著,卻在香港、澳門創下爆滿的紀錄。林奕華的魔力在於,種種俗不可耐的事物,在他手中卻能教人玩味再三,俗到令人回味。

我還能說什麼呢?他就是這麼有辦法啊。

林奕華精采作品回顧
從1995年開始,林奕華便不斷忙著在舞台上發表作品,幕起幕落都是他的才華,每齣都是他對流行社會的觀感,還三不五時掀起軒然大波─如果不這樣,就不叫林奕華了。

photo/顏涵正、誠品書店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