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陳思帆 行善之路長又遠

陳思帆 行善之路長又遠

國際藝術公益協會理事長陳思帆

「小時候,奶奶總希望我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當時我不願意、也不懂為什麼,然後終於有一天我發現,原來『給予』就是『得到』。」在上一代的身教之下,開啟陳思帆投入慈善的淵源,長大後,她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立了國際藝術公益協會,走向偏遠地區,走向純真孩童的眼前。

翻山越嶺 攜愛共行

看著攝影師郭政彰捐贈給Photo Taipei 2010台北影像藝術博覽會的攝影作品《光復糖廠》,黑白影像裡,一位小朋友伸出食指,指向你、也指向他未知的將來,國際藝術公益協會的成立正是要為偏遠地區的孩童們描繪出多彩世界。

「透過名人公益攝影展的活動,我們將義賣的攝影作品收入捐助偏遠地區學童的藝術啟蒙計畫,而偏遠地區學童的藝術啟蒙計畫也是協會目前主要將著重的方向,我很感謝充滿愛的志工、藝術家與企業家持續共襄盛舉、成就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雖然去年才成立國際藝術公益協會,陳思帆已經帶領團隊默默地前進偏遠地區多年,「在深山裡,隔代教養與單親家庭的孩子們受限於居住環境,想要靠近藝術並不容易,我們希望能夠讓這群孩子們進一步接觸到藝術的薰陶,讓藝術奔馳在他們的想像力中。」陳思帆強調,藝術並不冰冷,它可以很生活化,攝影、音樂、繪畫都是生活中的藝術,帶領孩子們的視野和心靈,輕舞飛揚。

偏遠地區,處在與世隔絕的遙遠位置,所有人長途跋涉之後,抵達鄉鎮仍需繼續爬山,但舟車勞頓的辛勞與前方高聳的屏障,並未中斷陳思帆的步伐,「年初協會在阿里山舉行了感動在雲端的音樂會,我們與阿里山偏遠的香林國小、隙頂國小師生們分享豎琴音樂的動人音符,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無遠弗屆的正面力量。」

主動的慷慨 真正的快樂

心的方向,一旦確定,就不更改,持續邀請一線師資,共攬藝術火苗到偏遠地區,陳思帆表示,「從南澳、雲林、台東到花蓮,目前在這些地方已經有400位小朋友參加我們的啟蒙計畫,未來我們希望長期與當地的教會、學校合作,規劃出定時定點、更完整而豐富的藝術啟蒙計畫。」執著而投入,陳思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織起一片遼闊而美麗的天空,帶來偏遠地區孩童眼前璀璨的明亮陽光。

「小朋友並不知道這些老師多麼地具有知名度,他們只是很享受學習的快樂,就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看著他們無拘束地學習,便是我們拜訪他們唯一的目的。」談起偏遠地區的孩童,陳思帆臉上都是笑意,「原住民的小朋友非常有天份,他們只需要一點點外在的幫助,就會有傑出表現,甚至聞名國際。」回顧一路從事公益與慈善事業的付出與獲得,陳思帆表示,曾祖母、奶奶和父親是她心中偉大的慈善家、也啟蒙了她日後決定走向行善的人生一途,「我來自一個大家庭,從小我就常常看著長輩幫助他人,充滿了愛的身教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陳思帆接著笑著回想,曾經還是個孩子的她,不懂家人為何要把屬於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奶奶總要我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礙於情面、擔心長輩不開心,我只好接受要求,但被迫慷慨和主動慷慨是不同的。」直到有一天,陳思帆終於體悟到,「很多人比我還需要這些玩具,我開始全心全意、心甘情願幫助人,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發現這樣的快樂是真的快樂,看到別人開心,我也很感動。」

一站接著一站

將藝術與公益兩者合而為一,陳思帆直言,所謂「藝術生活化」,不能只是講講,要讓他們真正置身其中,「孩子們到教會唱歌很快樂,跟著大師級老師學習很快樂,但這不是因為老師是大師,而是因為學習是快樂的,我們的啟蒙計畫要一步步持續下去。」她強調從事公益,人們必須拋掉一些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觀念,「小朋友不會覺得自己過的不好,他們單純地接受、成長,享受被知識、藝術包圍的快樂,而他們臉上的笑容,是一趟遠行下來,最好的禮物。」

重新思考社會關懷、藝術教育的角度,陳思帆和國際藝術公益協會用具體行動體現了這個時代的人文主義新風貌,「給予的同時,你也正在得到,藝起做好事,這就是我想一直做的事,我要一站一站地走下去。」溫暖泉湧而上,偏遠地區的孩童們正在從角落走到世界的中心點。●○

photo/Ben Wang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