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Luxury   /  關於琴酒、文學與熱愛金湯尼的紳士們

關於琴酒、文學與熱愛金湯尼的紳士們

咆哮的二零年代,同時也是迷惘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如果你曾經迷戀過這些作家,你會發現費茲傑羅熱衷純飲大量的琴酒,最鍾愛的調酒是Gin Rickey,而做為一名貨真價實的酒鬼,海明威則說,「人醉才存。」

夏天就是要來杯Gin & Tonic解渴。

琴酒從古至今與文學、藝術、電影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以冷硬派犯罪作品聞名的黑人偵探小說家Chester Himes,出生於美國南方,後旅居巴黎,他最喜歡喝的是以琴酒為基底的調酒Tom Collins;作家錢德勒則在小說《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中,提及真正的調酒Gimlet不該隨便以一些萊姆汁或檸檬汁什麼的,加上琴酒、糖和苦精製成;而英國作家Will Francis和Stacey Marsh亦將調酒Bronx奉為神祇,而這款以琴酒加上甜與不甜香艾酒及橙汁的調酒,則堪稱美國禁酒令時期被喝掉最多杯的雞尾酒。作家Scott M. Deitche基於對調酒的迷戀還因此撰寫了一本名為《Cocktail Noir: From Gangsters and Gin Joints to Gumshoesand Gimlets》的書,足見琴酒在作家心中確實佔有一席之地。

亨利爵士口感滑順甘甜,香氣層次變化多,亦可品嚐到小黃瓜和玫瑰所帶來的清新感。

除此之外不少電影裡也有琴酒的蹤跡,包括《花神咖啡館》裡安東尼成長過程照片中反覆出現英人牌琴酒(Beefeater Gin)的畫面,以及《金盞花大酒店》裡心虛的伊芙琳誤飲了友人桌上的水杯,才驚覺是Gin & Tonic的荒謬場景,當然還有英國作家Ian Fleming在品嘗了公爵飯店的調酒Vesper後,將這杯調酒寫入他第一本007系列小說《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中,電影則使Vesper蔚為風行。

起源自荷蘭,揚名於英國

不過究竟琴酒有什麼本事能收買人心? 事實上琴酒源自1 6 世紀的荷蘭, 最初作為醫療用途,因當時歐陸一帶盛行將可利尿、解熱的藥材杜松子( Juniper ) 浸泡於烈酒中飲用, 後來15 5 年時, 任教於萊登大學的法蘭西斯. 西爾維烏斯博士(Dr. Franciscus Sylvius) 則使用杜松子精油添加至麥酒裡,荷蘭語稱之為Genever(另稱Jenever、Genever、Peket),此名源於琴酒的主要原料杜松子(Juniper Berry,來自拉丁文Juniperus一詞有給予青春的意思),亦為琴酒流傳世界的濫觴。

亨利爵士以班尼特蒸餾器蒸餾兩次,再以馬車頭蒸餾器蒸餾兩次,進而萃取出其不凡的風味。

但是讓琴酒發揚光大的其實並非荷蘭, 而是英國。1585年,英女皇伊莉莎白一世派遺英軍協助荷蘭對抗西班牙,之後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由英法荷聯手反抗神聖羅馬帝國,這些軍隊上戰場前都會喝些杜松子酒暖身或壯膽,別稱「荷蘭的勇氣(Dutch Courage,被喻為借酒壯膽的意思)」。

後來英國人們簡化Genever名稱作Gin。1688年,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跨海出征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迫使企圖將天主教定為國教的英王詹姆斯二世逃亡到法國;1689年2 月11日繼位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率領信仰新教的英、荷兩國對抗天主教法國,並下令抵制法國進口葡萄酒及白蘭地。來自荷蘭,與威廉三世系出同源的英式琴酒,遂成為英國人日常飲用烈酒的大宗,蔚為風尚。而另一個琴酒擴展版圖的關鍵是Gin&Tonic問世。1760年,Gin&Tonic為對抗瘧疾侵襲而生,同年起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引進印度。1850年,Booth琴酒廠透過英國議會法案減免外銷關稅,其它酒廠陸續跟進,順勢將連續蒸餾技術興起後帶動的不甜琴酒(Dry Gin)風潮一併推廣到海外新市場。

The Botanist Gin 以艾雷島22 種在地植物,再加上9 種琴酒基本配方植物蒸餾而成。

關於琴酒的分類,從蒸餾琴酒(Distilled Gin)、老湯姆琴酒(Old Tom Gin)、倫敦辛口琴酒(London Dry Gin)、地域限定琴酒(Geographical Indication Gin)、新式西方琴酒(New Western Gin)、荷蘭琴酒(Dutch Gin)、杜松子酒(Genever)到桶陳琴酒(Aged Gin)等,風味千變萬化多到不勝枚舉,非常值得愛酒人士一一探究。

不過品酒是樁美事,但酗酒可不是,十八世紀的倫敦過份酗飲琴酒的風潮越演越烈, 後來竟爆發了「琴酒瘋癲(gin madness)」的社會現象,1751年英國藝術家William Hogarth亦以其著名的版畫作品《琴酒巷》(Gin Lane),反映出當年失控的場面。

著名版畫作品《琴酒巷》(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一如倫敦「藝術與酒精」展覽的策展人David Blayney Brown談起酒精時,他表示「一方面來說,畫家們的作品是關於『縱慾』的,但畫家們又要需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另一方面,畫家的主題本身也具有這樣的複雜性和迷人性。」因此創作者經常在欲罷不能中,學會淺嘗輒止的本事。

然而自制力這檔事越禁止越是無能為力,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1920年美國正式實施的禁酒令,便引發了一連串的私酒風氣,人們開始想方設法到秘密地下酒吧(Speakeasy)或非法交易買酒,當年的浴缸琴酒(Bathtub Gin)便是為了躲避查緝而使用水管輸送琴酒,打開水龍頭後就著自家浴缸裝瓶,再拿到街坊偷偷販售;另有一說則是直接用家裡浴缸裝滿烈酒再浸泡水果或藥草,便可輕鬆生產簡易廉價的風味琴酒。

來自艾雷島以22種艾雷島野生植物,與9種琴酒專用植物,所蒸餾而成的植物學家琴酒,

到了2000年,許多新式琴酒開始不再以突出杜松子風味為主要訴求,並添加一些過去在琴酒配方裡少見的元素,如運用新鮮柑橘皮的坦奎利十號、使用小黃瓜的馬汀米勒、加進玫瑰與黃瓜的亨利爵士,或是2010年起來自艾雷島以22種艾雷島野生植物,與9種琴酒專用植物,所蒸餾而成的植物學家琴酒,皆獲全球品酩人士所喜愛。

特別是英國人,他們對琴酒的熱愛可未曾隨時光荏苒而有所改變,從2016年的國際葡萄酒暨烈酒研究中顯示,英國一整年度賣出約4000萬瓶琴酒,可供調出11.2億杯Gin&Tonic,總金額亦首次突破10億英鎊(新台幣400億)的驚人成長幅度。特別是台灣這幾年也開始有一票熱衷琴酒的品味人士,看來這股琴酒熱潮正燃,暫時還不會退燒。

造訪發琴吧可以品嘗到各式各樣以琴酒為基底的調酒。
Share:

無可救藥的老派性格,熱愛一個人旅行,熱衷滑雪,偏好獨立電影與英式搖滾,且酗咖啡成癮;總是在前往喝酒的路上、喝完酒的路口,或在酒館裡。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