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遇見墨西哥畢卡索 拜倫加爾維斯

遇見墨西哥畢卡索 拜倫加爾維斯

在2007年,墨西哥國家文化公園(David Ben-Gurion Culture Park),誕生了世界最大的一幅馬賽克拼貼畫,總面積超過32,000平方公尺。必須搭乘小飛機飛越上空,才得以一窺全貌。如此巨大,充滿魔幻寫實風格,向神祕的納斯卡線(Nazcas Lines)致敬的作品,就是出自墨西哥藝術家拜倫加爾維斯(Byron Galvez)之手,說明了他在當地崇高的地位。一如他融會了西方美術的技法,卻在作品中散發屬於拉丁美洲文化的特質,讓人無法忽視。

從長期被歐洲殖民到走出自我風格

提及墨西哥,許多人心裡的印象應該是仙人掌,好萊塢電影裡異國風情洋溢的美女、香辣有勁的塔可餅配上玉米片等等,但這個具有強烈風格的中美洲國家,其美術文化的發展在當代藝術史上也佔了相當足夠的份量,尤其是有著「墨西哥畢卡索」 之稱的拜倫加爾維斯(Byron Galvez)。其熱情奔放,又帶著抽象的畫風,主要受立體派兩位先進,西班牙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及法國的喬治布拉克(George Braque)的影響。他的畫作,一如墨西哥這個國家所富有的熱情活力,原創性級高,在形象派與抽象派之間游刃有餘,拜倫加爾維斯的作品風格,完美融合了墨西哥歷史傳統及現代發展的軌跡,為20世紀最重要的墨西哥藝術家之一。
 
可惜的是,台灣對墨西哥畫家的認知,幾乎是直到電影《揮灑烈愛》在2002年上演後,才較為普遍性的知道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1907─1954)的傳奇性,從而廣泛的開啟了對當地藝術的好奇心。

早在芙烈達之前,墨西哥的文化歷史可以追朔到紀元前13世紀,以四個時期來簡化的話分別是:從紀元前13世紀到紀元後16世紀的「古文明時期」,在這時期知名的「馬雅文化」(200-900 AD)正蓬勃發展,在西方歷史上這段被稱為「前哥倫布時期」。第二個時期,則以1492年西班牙入侵墨西哥為開始的「殖民地時期」,如同歷史上所有的殖民地文化,總被有計劃性地摧毀殆盡一樣,在這段歷史黑暗期,原本的墨西哥文明幾近摧毀。來自西方歐洲的文化被混血揉合後,「新西班牙」(New Spain)文化的「總督時期」開始了。而在第三個時期,是墨西哥人在1820年極力掙脫殖民統治的「後殖民時期」,本土的藝術家積極從自我古老的文明元素中找尋種種創作靈感,讓新墨西哥藝術的特質在這一時期發光發熱。

到了第四個時期,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後,使得民族主義抬頭,繪畫史上出現了以狄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為代表的「壁畫派」。也就在追求「民族復興」的狂潮中,墨西哥藝術界出現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互相拉扯。以墨西哥當代藝術人看來,強調對殖民時代以來歐洲文化延續吸收的,稱為「保守派」;而質疑否定西歐文化的,則稱為「自由派」,幾乎所有近代的墨西哥藝術家,都設法在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討論中,力求融合與突破後走出一條新的大路。

由古老神祕汲取現代美學

1941年出生於墨西哥Hidalgo州,名士基阿巫阿拉(Mixquiahuala) 的拜倫加爾維斯(Byron Galvez),對西歐文明抱持開放態度,被歸類於「自由派」的藝術家。這個時期的拉丁美洲由於急速發展,社會朝向經濟現代化與都市化,來自歐洲的文明與隨之而來的藝術文化紛紛造成衝擊,對當地帶來極大的影響。置身其中的墨西哥藝術家,不僅注重內省與批判,對如何生存亦充滿了恐慌、自嘲及不斷提出各類質疑,而此類充滿矛盾衝突的拉扯過程,也充分反應在作品內。

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藝術學院接受紮實美學藝術教育的拜倫加爾維斯,起初以雕塑聞名,曾多次獲得墨西哥當地雕塑競賽的首獎。直到1970年後,他逐漸轉而深入研究繪畫,終生探究墨西哥裡古老美麗的文化及充滿神祕的色彩裡,成為「立體派」(Cubism)風格,把許多人物裡原始樸質又大膽強烈的造形,不向純美學靠攏,將物體重新結構再解構,用抽象的、印象的,帶給人們深刻強烈的視覺效應。

因此,當拜倫加爾維斯2009年過世時,媒體都以「墨西哥畢卡索」來紀念這位墨西哥後世紀最偉大的當代藝術大師。因為他不僅僅追隨畢卡索的腳步,更充滿批判及質疑;既具有西方的前衛風格,也保留了拉丁美洲古老傳統的大膽神秘色彩,除了獲得藝術界的認同之外,在墨西哥國內也儼然成為新一代的象徵。

墨西哥畢卡索 

人們總愛把拜倫加爾維斯與畢卡索相提並論,是因為兩人在創作脈絡上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 都是在父親的鼓勵及薰陶下對藝術產生莫大興趣,也同樣擁有雕塑背景,對在藝術題材上的選擇、及詮釋上,都不約而同圍繞著「女人」,無論是身材豐餘的女性或者是極富曲線挑逗性十足的女性,他總能用衝破人們既定印象界線的手法,重新呈現了女人的千嬌百媚。在拜倫加爾維斯筆下的女人,充滿了墨西哥當地文化與傳統的風格。收藏許多拜倫加爾維斯畫作的張惠華教授就指出,「他畫中的女性都是嘴巴閉著,因為墨西哥是大男人主義,都不希望女人多講話。」而在〈鳥臉的女人〉一畫中,出現了戴著墨西哥傳統節慶面具的女性,代表他對於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觀察入微。

他在顏色上的運用及印象派畫作的處理,宛若法國印象派名家莫內(Monet),團塊式且界線模糊的顏色、觀賞者因距離畫作的遠近不同,而有觀感特異,重新打散了物體的理性意義等。不只如此,他更能讓觀眾感染到屬於中南美洲的熱情活力與原創性。拜倫加爾維斯將雕刻的觀念融入對於空間的探討,筆下的畫作並非單一呈現一個面向,遵循立體派大師們打破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一點透視」的假設,反覆把被觀察物品的正面、側面、背面等,呈現在作品之中,獨創「acrylography」(軟塑版畫)的立體繪畫技巧,猶如畢卡索所言:「我不是畫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畫出我所知道的東西。」拜倫加爾維斯的筆觸充滿了他雕塑出身的美術背景,繪畫的人像乍看之下好像是幾何圖形的拼湊,但細看之下則是斷裂的區塊,就好像雕塑家在一大塊原料上雕鑿出物體的外型。而他的版畫,也締造出獨自的風格,張惠華教授則特別提到這點,「在創作時他與版畫師父一起檢查,一直到版畫壓出來的效果讓他滿意為止。當版畫壓印到一定的數量,拜倫便把版打碎,希望他希望版畫是大家都可以擁有,而不是大量複製印刷。」

從雕塑起家掙脫瓶頸轉戰自由繪畫

拜倫加爾維斯自幼生長在一個愛好藝術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愛好文學、藝術的農夫,閒暇之餘並在當地爵士樂團擔任小提琴手。他曾自述自己在兒童時期非常幸福,假使時光倒流、能再回到兒童時期,他絕對選擇在同樣的家庭成長。也由於他成長家庭的豐富人文素質,才能在他長大後,累積豐厚的創作實力,成為公認的「墨西哥畢卡索」。

為了追求更上一層樓的藝術學習,拜倫加爾維斯在16歲時啟程到墨西哥首都就讀聖卡洛斯(San Carlos)藝術學院,在學習期間成績表現優異,受到許多墨西哥藝術大師的薰陶,如Antonio Rodr  guez Luna、Francisco Moreno Capdevila、Luis Nishizawa, Santos Balmori和Antonio Ramrez等,這些大師的藝術表現,讓他下定決心成為藝術家。立體派的繪畫形式對拜倫加爾維斯影響極深,尤其是畢卡索的作品,他認為畢卡索已經開啟了所有藝術的門窗,讓他有日後才有機會一窺藝術其秘密的殿堂。之後,拜倫加爾維斯進入國立墨西哥自治大學就讀,日後成為視覺藝術學院之金屬雕塑工作室催生者之一。在自治大學就讀期間,拜倫加爾維斯並未忘記自己創作的初衷,透過學習藝術才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在思考該如何高價賣出自己的作品謀利。
 
如同每個藝術家總得衝撞自己一樣,拜倫加爾維斯亦然,原本在初期創作上混合了抽象主義與表現主義,直到面臨創作瓶頸,才轉到自由繪畫形式。但如此的改變,才能讓他在創作上更能表現出自己想駕馭的方向。1964年,他第一次舉辦個人展覽,之後他陸續在墨西哥、美國、歐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舉辦超過60次的個展及聯展。昔日曾教過他的Balmor老師,在1989年看到他的展覽後就大力讚嘆:「他已經不是當初我教的學生,而是一位大師了。」從此展現了他驚人的創作能力,且總能如期完成展覽所需的作品,讓「墨西哥畢卡索」之美譽不脛而走。拜倫加爾維斯於2009年因胃癌逝世於英國,他的妻子Eva Beloglovsky談到丈夫在逝世的幾周前,一如往常般的忙碌,準備參加「2010國際藝術」:「他在知道自己快死前,便早早把預備展出的作品完成,並沒有留下任何遺憾。」而他所留給世人的,不只是永恆的懷念,更是替拉丁文化在當代藝術史上,留下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

Photo/家畫廊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