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Health   /  認識什麼是「情緒性進食」?壓力、孤獨……你的餓原來不是真的餓!

認識什麼是「情緒性進食」?壓力、孤獨……你的餓原來不是真的餓!

「當人們在身體尚未感到飢餓時吃東西,代表對他們而言有其他用途,而不是把食物當作滿足身體所需的東西。他們利用食物來滿足另一種飢餓感—情緒上的飢餓感、心理上的飢餓感,或是精神上的飢餓感。」─潔寧羅絲(Geneen Roth)

我們都和食物有種情緒上的連結關係,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情緒性進食是利用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吃東西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性飢餓感而已,也會利用食物來滿足我們的情感所需。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或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像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這是我們一出生就學習到的習慣,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和父母的擁抱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開始把食物與安慰及安全感劃上等號;這些早期經驗塑造了我們對於食物和情緒之間關係的理解。

如何得知自己正在情緒性進食?以下列舉幾項你或許體驗過的方式:
。情緒性飢餓感來得突然,不會慢慢累積;感覺就像急需抓癢的癢感。
。你會渴望吃特定食物,像是披薩或巧克力。
。吃東西吃得心不在焉,即使沒有讓你分心的事物也會這樣。
。你真的很想吃東西,即使你現在感到充分的飽足感。
。情緒性飢餓感通常會讓你感到後悔、羞恥或有罪惡感。

情緒性進食的名聲向來不太好,會被視為軟弱、缺乏意志力或無法「控制情緒」。但我認為我們不應這樣隨便地排斥情緒性進食,反而應該進一步了解背後來源和機制。畢竟,我們的心理情緒健康和我們的生理健康一樣重要。

就算不說,我想大家也都清楚,快樂對我們的健康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很健康,更有可能會感到快樂;反過來也是如此,快樂對我們的健康也有著重要影響。你越快樂,代表健康的時間就有可能持續得更久。食物在我們的快樂與心理健康狀態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回想上一次你感到悲傷、快樂、有壓力或孤單的時候,我敢打賭,其中一定有食物的身影。食物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而我們的心情也會影響食物的選擇。了解食物會對心情造成怎麼樣的影響,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

更為人熟知的一個例子就是「安慰食物」(comfort food):這是一種能同時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安慰食物的存在很合理,也已有研究人員在不同背景設定下對之進行研究。每個人所認定的安慰食物各有不同,這要依我們的成長背景、文化以及成長過程的經歷而定;但所有安慰食物的相同之處,就是對我們情緒狀態所帶來的影響。食物能夠幫助我們減輕壓力、孤獨、憤怒和憂懼等負面情緒。有人定義出四大類的安慰食物:懷舊食物、放縱食物、便利食物以及生理性安慰食物。一種食物甚至可以被分到不只一個分類中。

情緒性進食的原因:壓力

壓力是因為情緒上或生理上經歷的挑戰性體驗,導致身體做出相應改變,企圖重建正常或穩定狀態的過程。情緒性壓力因子,也就是我們普遍認知的壓力事件,例如經歷分手、家族成員去世或失業等。生理性壓力因子則包括飢餓、睡眠不足、嚴重疾病、高熱或低溫等。因此,壓力體驗可能會帶來情緒上或生理上的挑戰。透過身體因應壓力而產生的荷爾蒙,壓力因此能夠改變我們的進食模式並影響食慾;而在這些荷爾蒙中最重要的是:皮脂醇、腎上腺素以及去甲基腎上腺素。

情緒性進食的原因:孤獨感

搬出家裡、和親近朋友吵架、與伴侶分手以及其他無數類似情況,可能會讓人感到孤單且被孤立。在發生這些事件時,熟悉的食物所帶來的安慰,可能會特別具吸引力。安慰食物能幫忙減輕孤獨感,因為這些食物會讓你聯想到特定人士以及你和對方的關係。身為人類,我們極需找到歸屬感,並與他人建立關係,甚至有人爭辯這也屬於人類基本需求的一種。我們想要避免孤單的感受,感到孤單或在人際關係上被孤立會對我們的身心皆有害,可能導致自尊心降低、憂鬱,甚至是生理上的疼痛感。

最新研究顯示,人們有時候會因為想要避免孤獨感,而尋求「社交替代物」(socialsurrogates)的幫助;可以是躲入奇幻小說的世界、寫日記或尋求食物慰藉。安慰食物是人們在孤獨之中尋求歸屬感的一種方式。雖然安慰食物會讓人聯想到快樂時光,卻幾乎只容許單人獨嚐,而不能與他人分享。有人認為,食物之所以成為安慰食物,是因為令人聯想到特定人士或場合,而這些聯想會不斷被強化,直到你每次吃進這種食物時,都會讓你想到某人或某件事。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安慰食物通常被認定為家族傳統、文化傳統、節慶時所吃的食物,或是能讓你想起家鄉滋味的食物。

英國營養師帶你破除更多減肥迷思,請見《不節食更健康》!

【內容簡介】

面對食物,你是否曾有過以下經驗?
◎因為壓力大或心情不好而大吃大喝,事後感到後悔,就用運動或節食來「彌補」錯誤
◎勇於嘗試各種最新的節食法或減肥新招,成功瘦了幾公斤後卻又復胖
◎比起「加工食品」,在吃東西時總是傾向選擇「天然無添加」的食物
◎覺得現代生活充滿太多毒素,為了健康,身體有時候也需要進行排毒
◎吃東西前都會先確認熱量,總是選擇熱量最低的或是乾脆不吃

以上行為皆隱含了關於健康飲食的迷思,本書根據食品科學、心理學、行為學和營養師等專業人士的理論,說明不必節食也能保持健康的原因。同時也收錄各式表格,釐清大眾過往對於食物的錯誤觀念。英國營養師琵克希特納(Pixie Turner)以科學懷疑態度來看待「營養」,並解釋為何節食總是無法成功,食物焦慮、情緒性進食、健康飲食癡迷症背後的科學為何,以及其他因錯誤資訊而形成的不健康飲食習慣。
琵克希特納想告訴每一位曾嘗試過節食的人:「有限的生命並不代表我們不能盡情享受生命中的一切,而食物正是生命中非常值得享受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琵克希特納(Pixie Turner)
營養學家、註冊營養師(RNutr)以及屢獲殊榮的美食部落客、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擁有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化學理學碩士學位(MSc)。她也在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英國第五台(Channel 5)以營養專家的身分擔任節目嘉賓。

Photo:IMDb.com

Share:

希望無論幾歲都能用滿滿的少女心粉紅濾鏡,以及永遠不消滅的好奇心探索這個世界!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