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蕭富元與畫家洪凌 藝術人生 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

蕭富元與畫家洪凌 藝術人生 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

藝術可以讓許多生長背景迥異的人,找到交流與共通之處。一位是來自台灣的藝廊董事長,一位是來自中國北京的畫家,透過欣賞藝術的眼光,讓藝術創作成為跨越地域的橋樑。

從藝術欣賞到合作契機

友誼是很奇妙的事,天涯海角、未曾預料過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現知己,只是中間往往繞一大圈,就像蕭富元與洪凌的友誼一樣。1994年,蕭富元在中國嘉德拍賣活動上,發現洪凌的畫,覺得非常有意思,請人轉託想與對方合作,卻沒有得到回音。經過這麼多年後重提往事,洪凌才發現自己完全在狀況外,「1994年有這件事?!我還不知道呢!」又過了幾年,1997年蕭富元看到另一張洪凌的畫,再度想起合作的念頭,然而這次也是沒有下文。直到1999年,親自到北京王府井地區的煤渣胡同造訪,親自與洪凌見上一面,雙方終於有了合作的機緣。

至於洪凌本人,由於當時中國尚未有正規的畫廊出現,於是先後曾與香港、新加坡兩地的畫廊合作,因為兩地皆曾為英國殖民地,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不是很深,雖然有很多熱愛藝術人士,似乎總缺少了什麼,「我自己藝術創作的方向,已經從西方油畫轉向中國傳統山水方面,所以我就在想,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而中國收藏家尚未萌芽,他們對於油畫也不是很熱衷,假使有機會與台灣畫廊合作,應該是很不錯的。」

由於是出自「個人喜好」而非「投資報酬率」的觀點,因此剛開始在台灣向大家介紹洪凌畫作,「沒有找人商量、也沒有與其他藏家討論,因為當時沒有其他人認識他。」蕭富元認為其畫作有傳統中國繪畫的延續,而非單純地抄襲西方繪畫,「儘管他使用西方的油畫技巧與顏料,但展現出來是傳統的中國山水。」如同兩人的交流從零開始,透過聯展、大型的個展,直到2008年以後,才較為收藏家熟知,作品風格走向成熟的階段,認為足以代表當代中國藝術,肯定其藝術成就,最後也引起了中國媒體的興趣,回過頭來報導。

一同往創作的高峰前進

往往我們都用「藝術家脾氣」,來形容某個人對於事物的堅持與無法動搖,別說要與藝術家一起工作,要變成朋友都非常困難。洪凌解釋,與其如果說那是藝術家脾氣,還不如說那是一種堅持,「繪畫重要的是堅忍,堅忍就是堅持,『我就是要做這個路線』,別人也無法影響我;『誰的畫賣了多少錢』對我也不為所動,這應該是一種貴氣。」

剛開始兩人的合作也沒有白紙黑字,只是單純的理念相通,並沒有真正約束,因此同時間洪凌也與其他的畫廊合作。2003年起,中國藝術市場又到一個狂飆的熱潮階段,一直到2008年左右市場亂象消失了,才開始認真的緊密規劃。洪凌記得當時最熱的時候,大家都在忙著追求當代藝術,他自己卻好像往後退,從西方的油畫退到中國傳統繪畫的領域:「我覺得重要的是境界,文化態度取決於一個更恆久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做出的選擇,一切都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以前做的是油畫,我對於西方油畫的每個面相,都已經鑽研深入,回過頭來找到一個點,中國文化強大的是傳統山水畫的精髓,裡面有詩歌,所以選擇這個方向。」假使選擇與歐洲的畫廊合作,他們不見得很瞭解這樣的文化,「等到他們可以平靜地,去看待另外一個可能跟他們並駕齊驅的文化時,才能夠真正瞭解。」

蕭富元說,「很多油畫家過了50歲的年紀後,無論是體力或者創造力都會往下走。」由於洪凌選擇了另外一個創作方向,恰好顛倒,一直往爆發力的方向發展。連他的老師都忍不住反問,「怎麼你50多歲了,創作力反而往上走?」因此當蕭富元開始向大眾推薦其畫作之後,都有很正面的回響,「從畫廊的觀點來看,藝術家是感性的,收藏家卻是理性的,因為他們都是企業家,事業能做到那麼大,一定要非常理性。畫廊就是理性與感性的橋樑,如何讓兩邊可以溝通,這就是畫廊的工作。」

在2011年,有鑑於洪凌以往在中國曝光的機會並不多,蕭富元因此策劃的大型的展覽,分別在浙江美術館與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蒼莽氣象》的個展,「今日美術館是專門展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都是張曉剛等人在那邊開展 。如果作品鎮不住,也不會有什麼好評價。但是洪凌被譽為今日美術館開館以來,唯一一位純粹以平面繪畫做展覽的創作者。」這次的個展也扭轉了長久以來對於洪凌陌生的中國藝術界人士,「無論是他的同輩、前輩、晚輩,看了這次展覽,每個人都改變了他們的想法,感覺很驚訝很神奇。」

由於本次大型個展非常成功,洪凌投入了全部的精神與力氣,之後讓他覺得大概有三個月沒辦法看畫布,「看到畫布,會被刺激、想要創作;可是那時就覺得沒有被刺激,生命處在一個很疲憊遲鈍的狀態、累到一個極點。」,在這三個月的空窗階段,兩人遂結伴出遊,足足旅行了半個月,去外在吸取能量,思索接下來該怎麼創作,「每張畫都有自己的靈魂,必須經過很長的思考,才能動筆。」他說,「繪畫是出於天性,所以才要畫畫、並不是為了辦畫展出名。」

各自努力,發揮到極致

自由創作的藝術家,與畫廊經營者,原本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場,長期合作下來,若碰上意見不合的時候,蕭富元會選擇先擱置下來,「等過一段時間之後,也許等大家彼此更瞭解,再來證明。任何一個合作都是如此,假使百分之百不會吵架,那就太沒有個性了。」洪凌則認為,真正一個好的藝術家是溫文儒雅,「但走入了藝術後,應該是『絕對不可以與別人重複』的那種脾氣,把所有曾影響過的人都擺脫,轉化為個人專屬的風格,成為一種霸氣,這才是藝術家該有的脾氣與魅力。」

至於洪凌從自己賣畫起步、到尋找不同合作夥伴,到現在有固定的合作對象,其實可以讓藝術創作更專心一致,「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歷程,有人願意介入市場替你做更多事情,讓你的工作越簡單越直接。當我的題材更為純粹,畫廊可以更有系統做事情。」藝術家的野心勃勃不該在外表,而是在內心,「藝術家要做到後來不為別人所動,你要放在內心、堅忍地去做,追求自己的理想。」

回顧創作生涯,洪凌自己相信事物冥冥之中都有註定的,他祖籍雲南、生於北京,怎麼樣也與黃山起不了關連。最後因為選擇繪畫題材,把工作室設在黃山,「黃山就是中國山水繪畫的範本,如果少了黃山,就算是畫遍千山萬水,也就有如少了寶石的皇冠,從此與黃山結下不解之緣。」也因為改走傳統山水題材、才與台灣的畫廊展開合作,「中國文化在台灣被保留很好、藏家素養也很好,藝術空間非常大的。大家在交流過程中給我很多回應、彼此有所切磋。台灣藏家在互動與反應上都很正面,像是林百里、曹興誠,他們對於收藏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現象在中國還很少見,是很有脈絡的。」

蕭富元則形容兩人的合作,好像是在同一艘船上,「一個掌舵、一個划船,各自有努力的地方,各自發揮到極致,才可以一直往前走。」但是彼此也沒有料到今天的局面,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合作時有合約,但往往做的時候,又多做了許多合約沒有規定的事情。」能得到廣泛的認同,不只是洪凌在藝術創作上維持成長,也是一起努力達到的成果,見證了他們在藝術欣賞道路上的惺惺相惜。●○

Photo/崇元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