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從國際大展看歐美當代藝術發展

從國際大展看歐美當代藝術發展

在ART TAIPEI 開展前,畫廊協會特別邀請年輕藏家孫怡(Leslie Sun)和資深藝術媒體人李依依,於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與藝術愛好者分享兩位遊走歐美各國所觀察到的藝術發展。

曾編譯多本藝術專書的《焦點藝術》雜誌總編輯李依依一向對藝術有獨到的個人見解。她首先從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談起,今年有兩大主軸值得關注一是反映社會的行為藝術,二是布料紡織的創作。如由安妮·英霍夫(Anne Imhof)的作品《浮士德》(Faust)獲金獅獎的德國館,正是行動藝術。以此為線索,對照台灣藝術家李明維,今年兩件參展作品《不期之美》與《補裳計畫》,前者為行動藝術,後者以織品為媒材同樣吸睛。其它如金獅獎最佳藝術家弗朗茨·艾哈德·瓦爾特(Franz Erhard Walther),與 自科索沃(Kosovo)的彼蒂·哈利拉杰(Petrit Halilaj)同樣是以布料做為創作媒材,引人矚目。

從大學時期至今已有十多年收藏經驗,主要聚焦歐美當代的Sunset 主理人Leslie,她也認同李依依所說的兩大主軸,另一方面Leslie 也分享了她到德國明斯特國際雕塑藝術展(Skulptur Projekte 2017)觀察的現象。這個十年一次的展覽,極具實驗性質,不少作品亦透過手機App,或利用AR 技術重新定義雕塑,足見當代藝術正在改朝換代的趨勢。除此之外她也造訪了卡塞爾文件大展(documenta), 今年主題為「向雅典學習」,她亦從中看到罕見的東歐、南歐藝術家作品,非常新奇。雖然這些創作無法收藏,卻能增廣見聞。

但若要談收藏,Leslie 認為,ART BASEL 以策展形式操作博覽會非常成功! 李依依則就三個ART BASEL 展覽( 巴塞爾、邁阿密、香港), 認為每個地區不單是名稱不同,也會因應區域差異量身打造特別的項目,這點非常有意思!不過逛藝博會藏家經常會面臨到,作品很精彩但究竟要放在家中什麼位置才好的問題。Leslie 則表示自己經常研究其他人都怎麼跟藝術品生活,「像在洛杉磯,很多大藏家的心態都很自在,連畢卡索的手稿都能貼在洗手間的牆上。」這或許也是在趨勢以外,與藝術共存的自在感。

 

Share:

無可救藥的老派性格,熱愛一個人旅行,熱衷滑雪,偏好獨立電影與英式搖滾,且酗咖啡成癮;總是在前往喝酒的路上、喝完酒的路口,或在酒館裡。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