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Fine Dining   /  Wine & Spirits   /  史前人類就會喝葡萄酒,為何橡木桶釀法近2000年才出現?一篇文快速看懂葡萄酒的萬年發展史

史前人類就會喝葡萄酒,為何橡木桶釀法近2000年才出現?一篇文快速看懂葡萄酒的萬年發展史

葡萄酒就是一首瓶中詩。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銀礦小徑破落戶》(The Silverado Squatters, 1884)

品酒行家可能會爭辯啤酒或葡萄酒誰的歷史更悠久,但毫無疑問的是,葡萄酒才是詩歌與散文之母!除了孕育出備受推崇的文學作品,葡萄酒還培育了文字抄寫員這項手工業,這些人士專靠側寫葡萄酒為生,你不妨想像一下, 只要這些尖牙利嘴的品酒家出動靈敏的味覺,那些杯中端倪——無論味道像鉛筆芯、鞍皮革、馬路柏油、雪茄、貓尿還是奇異酒味——統統難逃他們的味蕾!

不管啤酒或葡萄酒誰先來後到,對石器時代原始人而言,發現腐爛變質或自然發酵的果汁口感竟如此令人陶醉,這種歪打正著還真是正中下懷!但他們應該不知道自己啜飲的玉液瓊漿最終會激發人類想像力、推動文明巨輪、並成為地表上文字介紹最多的提神飲料!

 

古喬治亞縈繞我心頭

 

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古喬治亞是葡萄酒的發祥地,這些高加索肥沃山谷的居民已採用古老釀酒法製酒8千年,他們不用木桶、大缸或監控系統助陣,而是改用喬治亞赤陶土製成,且內裡是蜂蠟的巨大赤陶土蛋形容器(至今仍這樣使用)。

 

(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這些容器被裝滿葡萄埋在地下,利用天然酵母發酵兩週,密封保存6至12個月。

喬治亞民族詩人紹塔‧魯斯塔韋利(Shota Rustaveli)是最早歌頌該地區葡萄酒的本地人之一,他的十二世紀史詩《豹皮騎士》(The Knight in the Panther’s Skin)(比托馬 斯‧馬洛禮〔Thomas Malory〕著作《亞瑟之死》〔Le Morte d’ Arthur〕還早兩百年)是講述騎士、友誼、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的故事,文中時常會提及當地葡萄酒文化。

 

中國古代野生葡萄誌

 

在古代中國,某種用土產葡萄釀製的發酵飲料於史前新石器時代問世,時間約為西元前7000年,但直到唐朝(618∼907年)才開始大規模生產葡萄酒。

 

唐朝銀杯。(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東漢詩人阮籍(210∼263年),在以放蕩不羈聞名的竹林七賢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酒鬼。《晉書》記載他曾經連續醉酒60天,相傳他還作了古琴琴曲《酒狂》。」

李白(701∼762年)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迷戀酒寫酒詩的他,最有名的詩作是《春日醉起言志》; 後來他爛醉,看到河中明月的倒影,俯身撈月而溺斃。

 

 源遠流長的波斯酒

 

最近在伊朗(古代波斯)進行的挖掘作業,發現了含有酒石酸的陶器,有酒石酸即代表有酒,該酒石酸時期可追溯到西元前3100至2900年。

 

古代波斯飲酒器。(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按照波斯民間傳說,有位女孩因為被國王冷落而沮喪不已,企圖用腐爛的葡萄渣毒死自己結束生命,因而發現了葡萄酒,奇蹟似精神為之一振的她,隔天向國王報告了這個醉人新發現,國王也及時獎賞她。

 

十二世紀波斯詩人暨哲學家奧瑪‧開儼(Omar Khayyám)詩作裡有滿滿的葡萄酒經,標榜以酒佐餐可以為稍縱即逝的人生帶來歡樂。在他的《魯拜集》(The Rubáiyát,該詩集由詩人愛德華‧費茲傑 羅〔Edward FitzGerald〕翻譯,1859年出版)中,字裡行間洋溢著戀酒情懷:

往酒坑裡跳的人生永遠不嫌多,
青春讓你有本錢揮霍盡情品酒,
這是有酒、玫瑰、醉友的季節,
你要為這一刻帶著醉意飄飄然,
這一刻就是你的人生最佳寫照!

後來在14世紀,波斯蘇菲派(Sufi)詩人哈菲茲 (Hafiz)將葡萄酒描述為愛情和神聖的象徵,以下是他的詩集《摯愛葡萄酒,我為你而醉:哈菲茲詩作一百首》(Drunk on the Wine of the Beloved: 100 Poems of Hafiz)中的幾個詩節,翻譯自湯瑪斯‧萊‧克羅維 (Thomas Rain Crowe)的英譯版:

從大壼罐啜飲一整壼的葡萄酒,
讓你從內心洗滌人生徒勞苦痛,
但你要像這個大壼罐一樣,
始終保持心胸開闊——何苦封閉你的心房,就像一瓶沒開的酒?
大口飲酒的你有多無私忘我,
絕口不再吹噓自己多有本事,
對虔誠教徒而言,即使喝酒是原罪,
但別因此審判我!
我當它是漂白劑,洗去虛偽的色彩!

 

法老王無葡萄酒不歡

 

西元前3100年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就有栽植葡萄作物,當時的葡萄酒消費族群大多為法老王皇親國戚與上流人士,在埃及政要的陵墓裡則常有滿坑滿谷的葡萄酒——因為品酒就能快速接通來世今生!

 

(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有人把在圖坦卡門陵墓裡找到的罐子中的殘留物進行化學分析後,發現他對紅酒愛不釋手,他有不少葡萄酒罐上都貼了葡萄園生產履歷、主要葡萄酒商名字以及生產年份。

埃及人向腓尼基人分享了他們對葡萄酒的了解, 而腓尼基人接著再把葡萄酒推廣到世界各地。

 

希臘酒壼之頌

 

西元前1200年左右,在穿越地中海的腓尼基水手穿針引線下,葡萄酒翩然降臨希臘。 葡萄酒在古希臘文化的地位舉足輕重,希臘人用詩歌和歌曲向偉大的葡萄酒致敬,戴歐尼修斯(Dionysos)則是他們的葡萄之神。

對希臘哲學家來說,葡萄酒和哲學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會以哲學討論座談會之名,行葡萄酒派對之實!正如柏拉圖所言:「上帝所授予人類的,沒有比葡萄酒更出色、更有價值的東西了!」

希臘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作品動輒提到葡萄酒,他視酒為靈感泉源。在他的劇本《騎士》(The Knights, 424BC)中,劇中人物狄摩西尼就要求「讓我牛飲一壼酒!讓我浸淫思路、幫我言之有物!」

葡萄酒對人類文明有什麼影響?希臘 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觀察發現:「地中海民族在學會種植橄欖和葡萄樹後脫胎換骨,開始擺脫野蠻主義。」

 

酒後吐真言

 

羅馬帝國在接手了希臘人的地盤以後,制定出完善的釀酒過程,並建立了當今西歐幾乎所有主要的葡萄酒產區。羅馬人是第一個使用桶子(向高盧人借)和玻璃瓶(跟敘利亞人借),而非陶器來進行貯藏與運輸作業的製酒先鋒。

 

古代羅馬酒壺。(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對葡萄農友諄諄教導,大家迄今依然把他創作的黃金鐵則奉為圭臬:「葡萄樹喜歡開闊的山丘!」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是1世紀的自然主義者,也是共37卷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 百科全書的作者,他對葡萄栽培著墨甚多:包括描寫羅馬「一級酒莊」的排名制度,他還介紹了什麼是風土(即賦予葡萄酒獨特風味的特定地區氣候、土壤和地形);「酒後吐真言」(In vino veritas)這句葡萄酒界中,最廣為人知的拉丁諺語,也出自老普林尼之手。

 

老普林尼與羅馬飲酒角。(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則將畢生貢獻給葡萄酒,假如自己離世,他表示「離開酒窖會比跟妻子分開更令他痛徹心扉!」若講起寫詩的靈感,他的金句則是:「飲水寫的詩歌,絕對不會是永垂不朽或膾炙人口的作品!」

 

歡天喜地的阿文河吟游詩人

 

在威廉‧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1564∼1616 年),葡萄酒價格所費不貲——大約是大眾化啤酒 的愛爾啤酒(ale)價格的12倍,而且通常是上流社會的專利品。英國的氣候不適合種植葡萄, 因此大部分葡萄酒都是從法國、西班牙和希臘進口的。雪莉酒(sack) 是一種富含白蘭地(類似現代的雪莉酒〔sherry〕 )成分的甜葡萄酒,它在伊莉莎白時代也是搶手貨。

大家對莎士比亞的個人飲酒習慣所知甚微, 但口袋夠深的他,無疑能負擔得起愛爾啤酒以外的其他東西。據說,他並不是他同代人物克里斯多福‧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那種愛跑趴愛到骨子裡的人,但葡萄酒在他的作品裡頻繁客串演出,由此推測他說不定也是葡萄酒行家!他的劇作人物提到的葡萄酒種類——包括加烈型蜜 思嘉葡萄酒(muscatel)、產自萊茵河流域的葡萄酒(Rhine)、波爾多、產自迦納利群島葡萄酒 (canary)和馬爾瓦西 (malmsey)——可比說到愛爾啤酒或一般啤酒的時候還多。

 

法國葡萄酒萬歲!

 

法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葡萄栽培,長久以來一直獨霸一方,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上等葡萄酒供應國(直到20世紀下半葉才被加利福尼亞州迎頭趕上)。法國的兩個主要葡萄酒產區——波爾多和布根地,則生產了現今最遠近馳名、價格昂貴的葡萄酒。

1787年造訪波爾多時,美國第一位葡萄酒鑑賞家湯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下令訂購了24箱歐布里昂堡酒莊(Château Haut-Brion)葡萄酒、250瓶拉菲堡(Château Lafite)葡萄酒和未指定數量的伊更堡酒莊 (Châteaud’Yquem)葡萄酒。

1855年,拿破崙三世指示在波爾多制定分級系統,以鑑定出該地區最好的葡萄酒,這套排名系統稱為「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Bordeaux Wine Official Classification of 1855),它建立了所謂的第1至5級酒莊,排名至今大致維持不變。

在現代嗜波爾多和布根地葡萄酒如命的人當中,也有文學精英呢…

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以《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1964)一書一舉成名,他以葡萄酒為主題,在1951年《紐約客》雜誌上刊登短篇故事《品味》(Taste),講述有人在某個倫敦晚宴上,打賭葡萄酒年分的傳奇故事。達爾是葡萄酒收藏狂人,對波爾多和布根地興趣濃厚,並且對從1982年的波爾多釀酒非常痴迷(不少人將該年譽為現今優質葡萄產量的黃金年分)。

漫畫小說家暨《紐約客》雜誌撰稿人彼得‧德弗里斯(Peter De Vries)說他自己是「酒鬼」,並對布根地葡萄酒情有獨鍾:「陽剛的蒙哈榭(Montrachet)酒與陰柔的蜜思妮 (Musigny)酒,讓與天、地、氣相通的陰陽生命,又再度跟這些自然元素完美交融,教人如痴如醉!」有句俏皮話叫「喝了再寫,醒了再改」(write drunk, edit sober)似乎已經爆紅,大家都以為它是歐內斯特‧海明威的經驗談,但事實上,它的鼻祖是德弗里斯。在他的小說《魯本、魯本》 (Reuben, Reuben, 1964)裡有位人物就提到:「有時我會喝了再寫,醒了再改,偶爾我會醒了再寫,喝了再改,但在創作的過程裡,醒與喝缺一不可!」

 

與骷髏頭及死亡同行的品酒行家

 

19世紀詩人拜倫勳爵(Lord Byron),是諷刺詩《唐璜》 (Don Juan, 1819)的作者,因他的園丁在他位於英國諾丁罕 郡(Nottinghamshire)紐斯特德修道院(Newstead Abbey) 的老家古厝,發現了他用人類頭骨打造而成的飲酒器,而使他聲名大噪。他借用了可追溯至高盧酋長的傳統,使用羅馬人的頭骨當作酒杯。拜倫將保存完好的骷髏頭送到鎮上,並指出「它回來時擦得亮晶晶的,而且像龜甲一樣有斑駁的顏色。」

(圖/麥浩斯出版提供)

拜倫在該顱骨側面刻了一首詩,名為《骷髏頭酒杯之詩情畫意》(Lines Inscribed Upon a Cup Formed from a Skull),在詩裡,他反覆捉摸了在死亡中,人類頭殼裡的更崇高目標——這酒杯是用頭骨製成的容器,而生者可以拿它來享用淡紅酒(claret)的馥郁香醇:「唉!倘若我們的腦子沒了,還有什麼替代物比酒更崇高呢?」

 

酒病酒藥醫的品酒行家

 

假如不靠鴉片煙館或大麻社團來探究自己意識狀態的變化,法國詩人、散文家暨藝術評論家查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一律默認酒就是他的首選麻醉劑!

在他1851年發表的散文《論葡萄酒與大麻》(Du vin et du haschish)中,他問:「何人不諳葡萄酒那深切耐人尋味的樂趣?人人都曾有懊悔之氣待平息、有記憶要喚起、有愁悶待排解、有城堡在西班牙要興建——總之,每個人都會對著那隱身藤蔓鬚根中的神祕神靈祈求庇護!」

 

含苞待放的加州納帕河谷

 

1880年,即將成名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 1883)作者——蘇格蘭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在加州舊金山納帕河谷(Napa Valley)度蜜月。時值加州葡萄酒業興起,他在《銀礦小徑破落戶》(Silverado Squatters, 1884)書中,記述了這段時光。他描述了種植葡萄的試錯過程:「加州的葡萄酒仍處於試驗階段⋯⋯大家循序把各種葡萄,在一方又一方的土地上摸索嘗試,這種出局、那種更棒、第三最優;因此,他們一點一點摸索出加州版的梧玖莊園(Clos Vougeot) 與拉菲堡。」

 

以弱克強— 《大衛與歌利亞》故事的翻版?
巴黎葡萄酒品鑑會「巴黎評判」一役見分曉!

 

方濟會傳教士胡尼佩羅‧塞拉神父(Father Junípero Serra)1779年在聖迪亞哥‧德‧阿爾卡拉傳道院(Mission San Diego de Alcalá)種植了加州第1座可持續發展的葡萄園。 在《銀礦小徑破落戶》一書出版後,該州的葡萄酒業循序漸進慢慢地滲透市場,隨著偶然傳來捷報的進程中,贏得世人的肯定與尊重。

但加州葡萄酒史上的關鍵轉折點發生於1976年5月24日,在所謂的「巴黎評判」 (Judgment of Paris)但由英國葡萄酒商人主辦的巴黎葡萄酒品鑑會上,加州一些新秀葡萄 酒小蝦米對大鯨魚,於評審盲飲後擊退知名的法國波爾多和布根地葡萄酒!法國葡萄酒霸主地位動搖,納帕河谷已經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最重要的葡萄酒產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麥浩斯出版《文豪們的私房酒單:文學x酒文化x名人軼事,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琴酒、伏特加如何成為世界文明的繆斯?

Share:

台灣居家生活風格媒體第一品牌的MY HOME麥浩斯,除定期出版《漂亮家居》、《La Vie》、《DIY玩佈置》、《完全元氣花草遊戲》、《完全不累收納play》等期刊之外,亦試圖滿足風格設計、室內裝修、佈置、DIY手作、花草園藝、家事收納等不同讀者對特定主題的閱讀需求,以叢書形式,提出在每一個居家領域中易於理解又內容深入的全方位閱讀。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