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光與空間的無限可能

光與空間的無限可能

提到霓虹,第一個躍入腦海的或許是英國藝術家Tracy Emin的「我哭只因我愛你」(I Cried Because I Love You),或是中國藝術家宋冬的「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的《白做園》,然而在美國藝術家Laddie John Dill的手工霓虹燈管裡,透過色彩的詮釋,可以展現某個雨季從清晨到夜晚的氣溫變化,也像一段寫在空間裡的文字,仰賴他的節奏感體會光線的韻律。

身為1970 年代崛起於美國加州「光與空間運動」(Light and Space Movement)藝術家之一,Laddie John Dill的作品擅於探索光、空間與身體感知之間的關係,並致力維持住媒材的本質,以非刻意的方式呈現某種景觀。1943年於加州長灘出生的Dill,爾後隨家人搬至當時仍然純樸的馬里布,受當時自然環境以及繼父為鏡頭設計師之影響,Dill從小即培養對自然景觀與光學科技的迷戀。

目前在白石畫廊展出的《載光體:台北》(展至8/27)以「光」介入空間、視覺,以及語言等多項感官層面。其中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收藏之作品《光的平原,1969》,利用光線穿越玻璃並折射在鄰近的透明玻璃片上,建構出實體框架以外的虛幻空間。而《沙與光》則是運用布幕染色的概念,將平面繪畫的構圖,延伸到立體雕塑,當你親眼所見才能感受到眼見未必為憑的錯視效果;另外《光之語》則是將霓虹燈管一節一節的顏色比喻為組成句子的單字,賦予「光」能被組合、閱讀的可能性;而《光阱》與《魂斷威尼斯》則以工業、航太原料,還原光與大自然的特性。這是Dill源源不絕的靈感創意,不只引人矚目同時也能喚醒沉睡的場域,為其增添活力。

Share:

無可救藥的老派性格,熱愛一個人旅行,熱衷滑雪,偏好獨立電影與英式搖滾,且酗咖啡成癮;總是在前往喝酒的路上、喝完酒的路口,或在酒館裡。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