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Fine Dining   /  Food   /  雲南產的古董普洱茶,為何會在台灣掀起收藏旋風?專家揭秘當年爆紅原因

雲南產的古董普洱茶,為何會在台灣掀起收藏旋風?專家揭秘當年爆紅原因

為什麼普洱茶在台灣能夠一枝獨秀,受到品飲藏家的喜愛和追捧?手邊最早的正式文獻資料,是台灣茶改場的場長吳振鐸教授在一九八七年左右,以演講稿發表在《茶與藝術》月刊的一篇〈雲南,普洱茶的故鄉〉的考察報告, 但在當時並未引起茶界很大的關注。與此同時,香港卻把普洱茶推廣到了台灣。記得約莫一九九一年左右,九壺堂的詹勳華先生給我一份來自香港的義和成茶行介紹普洱茶的一份手稿,而我也在九壺堂喝到七○年代最早期的「小黃印」。當時英記與義和成茶行,是以透明封膜包裝普洱生餅和白針金蓮。

 

往來於香港、台灣之間買賣普洱茶的單幫客,是從香港引進普洱茶到台灣的開路先鋒。

 

鄧時海帶動普洱茶旋風

 

一九九○年以後,台灣才開始大量和普洱茶有所接觸。而普洱茶在台灣的推廣, 鄧老師的《普洱茶》一書影響至為深遠。

 

一九九三年,鄧老師在第一屆的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一篇〈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論文,接著在一九九五年,出版一本名為《普洱茶》 的專書,這本書後來被譽為普洱茶的聖經,帶動歷久不衰的普洱茶旋風, 號字級的古董茶、老茶成了普洱收藏家的最愛,直至今日。

 

為完成此書,鄧老師不辭辛苦,遠赴雲南,親自走訪茶山,從源頭找史料。他也探訪當年的國營勐海茶廠廠長鄒炳良,引領大家進入普洱茶歷史文化的領域。

 

(圖/shutterstock)

台灣有來歷的古董茶,源自香港知名茶莊

 

不久,香港因九七回歸,許多老字號茶行出脫古董普洱茶,於是五○、六○年代的「紅印」、「綠印」、「藍印」鐵餅等珍貴的中茶牌早期圓茶,靜悄悄地到了台灣,並成為主流收藏圈與高級茶會所的最愛。具有長遠眼光的一些收藏家,甚至不惜鉅資,珍藏許多古董老茶。

 

但普洱茶在台灣並沒有形成群體效應,只在小圈圈裡發酵。普洱茶甚至被稱為「發霉的茶」,這個汙名整整三十年都未能改變。

 

然而在品飲市場裡,普洱茶卻快速發展起來。以呂禮臻、鄭添福老師為首的一些茶人,一九九四年開始前往易武尋根,自此台灣茶人絡繹於途,呂禮臻還與當年的鄉長張毅見了面,為兩岸普洱茶的文化探源之路,踏出了一大步。

 

呂禮臻點燃普洱茶文化復興的聖火

 

台灣茶界老前輩呂禮臻堪稱當代普洱的推手,在普洱茶的尋根溯源上功不可沒。

 

在台灣,呂禮臻是最早接觸到易武號字級古董茶的茶人之一,但他和中華茶聯的茶友們走進易武鄉,看到的卻是一個從一九四○年就停擺的荒城。他堅持要找回易武號字級的製作工藝,但遍尋不得,最後當地人士請他找已退休的老鄉長張毅試看看。

 

呂禮臻找到了張毅老鄉長的家,可他已中風,臥病在床。他把身上帶的十萬人民幣放在老鄉長身上,老鄉長口不能言,激動地想握住呂禮臻的雙手。呂禮臻留下錢, 只說:「老鄉長請您作主,萬事拜託了!」隨後便離開易武,返回台灣。

 

張毅果然沒有辜負呂禮臻的請託,隔年(一九九五年),「真醇雅號」這片茶誕生了。它找回了號字級的製作工藝,也為普洱茶的文化復興,開啟了新的一頁。日後,以號字級為號召的古樹純料普洱茶風雲四起,在台灣也成就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年開始,古董茶和五○、六○年代的老茶,七○年代的「七五三二」、「七五四二」和八○年代的「八五八二」、「八八青」, 這些當年的商品茶,從香港一波接一波地到了台灣。旅行文學作家,同時也是普洱茶痴的吳德亮所著的《風起雲湧普洱茶》,讓收藏古董普洱茶和老茶的風氣大開。而陳智同的《深邃的七子世界》,則清楚且有系統地將五○年代至千禧年間雲南國營茶廠所生產的茶品,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其外觀、內飛、內票等,成為品鑑普洱茶的必讀參考用書。短短不到十年,普洱茶便成了台灣茶界收藏的新主流。

 

(圖/shutterstock)

普洱茶在台灣興盛的三個途徑

 

普洱茶在台灣的興盛,和三個主要傳播途徑有關:一是專業媒體的深入介紹, 二是茶道老師在會所、茶空間為主的環境下推廣,三是在文化圈、藝術收藏圈裡, 以收藏為概念形成的老茶收藏圈。

 

此外,台灣的文化圈以發表文章、出版專業書籍和專業媒體報導,二十多年來潛移默化了兩岸三地的普洱茶愛好者,如五行圖書公司早年出版的《普洱壺藝》季刊, 每期以專輯形式,對普洱茶的產區、產品、茶人、製茶師、製作工藝等深入介紹。在兩岸三地與馬來西亞、韓國的茶行、茶界,舉行跨國的國際普洱茶交流研討活動,對普洱茶以集大成的方式傳播與推廣,迄今未歇,形成一股普洱茶文化傳播的新勢力。

 

而這些來自許多國家的普洱茶界專業人士,對二○○○年以後生產的普洱茶, 進行評鑑與推薦,為普洱茶的品飲,梳理了從古董茶到印級茶、早期七子餅茶、中期七子餅茶,再到二○○○年以後的「大茶大貨」茶、古樹純料茶、精品小產區茶, 建立了有系統的精準脈絡。

 

與此同時,以呂禮臻、鄭添福為首的茶界人士,走出台灣茶的領域。他們是第一批到雲南去做普洱茶的台灣人。而台灣傳統茶行也開始以「知名產區」、「古樹純料」為號召,影響所及,許多茶行、茶道老師,從原本的台灣茶轉向推廣普洱茶, 甚至組隊前往雲南尋找高山雲霧好茶或古樹純料,再回來推薦給自己所屬的品茶小社群。

 

作者介紹:許怡先
從事新聞工作20年,曾任《典藏藝術雜誌》創刊總編輯。普洱茶收藏資歷超過二十年,為中國國家職業資格一級評茶師,並於2012年起陸續在《今周刊》、風傳媒、《萬寶周刊》等媒體發表普洱茶相關文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跟著老廠長喝茶去:身藏普洱茶密碼的一代宗師鄒炳良》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