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聲勝有聲 設計讓重要的事情變美好
什麼是最好的交流?是如舞蹈手牽著手、以身體碰觸?還是如運動競技,在速度中感受對方的呼吸心跳、展現道德品格?對的交流,不需要多餘的語言;好的設計,不僅使美學得以被重視,更進而影響社會審美觀,甚至改變對立的世界。
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 (世大運) 倒數進入倒數階段,籌備逾一年的聖火火炬手服裝最近亮相,主色調採用國旗上的紅、白、藍,胸前將台北市官方Logo的五個顏色傾斜45度,3D特效處理後呈現速度感的飛翔,質感則與山水潑墨相似,衣料採吸濕排汗透氣的咖啡紗,外套的 V 型剪裁則象徵台灣黑熊的特色,看起來充滿朝氣和力量。
我們不禁好奇,是哪一位設計師的心臟這麼大顆?去年里約奧運中華代表隊制服出爐時,招來各界批評聲浪不斷的爭議還歷歷在目,他卻無懼政府部門流程的冗繁、媒體的檢視,以至於網友的毒舌?如果上網Google黃嘉祥,首筆映入眼簾的維基百科上面這麼寫:「台灣時裝設計師,東方時尚印花先驅」。而當我走進他位於仁愛路的工作室,從歐式古董沙發上的抱枕、旗袍布料、書櫃,到辦公區的裝潢佈置,空間中果然盡是各種風情的印花元素,讓人很難想像,他手上那張現代又動感的運動服設計圖,真是他的作品。
「其實我原先無意接觸政府的案子,後來榮譽感使然,我跟我的團隊說歷年台灣代表隊制服一直被嫌不夠國際觀,世大運是我們有史以來辦過最高規格的國際運動賽事,我真的希望能盡一點棉薄之力。」黃嘉祥說的沒錯,今年預計來台參加世大運的就有150國、參賽選手超過萬名,遠遠超出高雄世運及台北聽奧,加上蜂擁而至的國際媒體,連「飛躍羚羊」紀政都強調這次的空前絕後,錯過了恐怕難有這麼好的宣傳(台灣)的機會。這不是台北的世大運,而是全台灣的世大運,眾人的期待與參與者的壓力肯定成正比。從所有設計師中脫穎而出的黃嘉祥,難免心裡忐忑未來是福是禍,甚至笑言人選公布前自己心情太過放鬆,從沒想到地獄將近、死期亦不遠矣!
快和多是今日時尚產業、紡織工業的基本要求,12天內從發想設計、打版、製作成衣到店鋪上架,就能將設計草圖變成架上商品。然而,黃嘉祥這次設計火炬手制服,卻足足耗時八個月,這還不包括提案期的前置時間。「市府內部各部門要的視覺和呈現需求不同,考量相對複雜,不但需要整合大家的聲音,更要小心不要誤觸陷阱題,比如跟政黨政治有關的符號或色彩。」設計語言或許跟政治語言不同,但黃嘉祥一邊揮灑創意,一邊靠著電腦不斷地合成參考示意圖,不厭其煩地說服委員們漸漸接受合身的剪裁、流暢的線條,最後終於成功捍衛自己的設計訴求。「現在的成果,基本上保留了百分之八十的原創性,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更改,可能得歸功於我比別人還更愛吵架吧!」黃嘉祥除了領型要用傳統圓領還是較為時尚的V領就要溝通好幾回,他堅持所有材料都要Made In Taiwan也把自己整慘了,被稱為「紡織矽谷」的台灣,我們的機能布料雖是全球各大運動品牌的供應來源,但也因此很難提供像世大運這樣少量量產、男女配比未定,還得保留尺寸浮動空間的需求。
大方自我解嘲的背後,其實是黃嘉祥抗壓性強的心理素質,還有水滴石穿、堅持到底的努力。當看到上一屆奧運,英國有Stella McCartney、美國有Polo Ralph Lauren,法國有Lacoste設計國家代表隊的運動裝束,設計師們紛紛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打造戰服。做時裝逾十年的黃嘉祥,將這系列運動服視為自己設計生涯的里程碑,大膽挑戰不對稱、跳色的細節。「坦白說承接這個案子我已經將拿到的預算全數投入,賺錢事小,吃苦也不可怕,台灣的門面和未來才是我們應該在乎的。」世大運被視為年輕版的奧運,他的設計象徵了期許選手們「不一定要那麼乖」,保持創新、從傳統價值觀中破繭而出。
如果說運動家之所以為運動家,是因為永不服輸的骨氣,那黃嘉祥的設計顯然也「入境隨俗」展現了運動家的精神。世大運聖火將於6月先到義大利引母火,7月返台登上玉山山頂,並在各縣市傳遞,最終傳進台北田徑場代表賽會揭幕。Future is together,衷心期盼藏匿在我們生活周遭的設計實力,能如一再復燃的熾盛火苗,照亮台灣走出去的路,讓世界走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