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Fashion   /  時尚,是發聲者的遊戲!年輕世代逐漸掌控潮流話語權,不再只是專屬於上流社會的娛樂

時尚,是發聲者的遊戲!年輕世代逐漸掌控潮流話語權,不再只是專屬於上流社會的娛樂


我們普通人,與時尚,真的毫無關聯嗎?

刷刷微博,時尚博主們通過精美的圖片和簡短的文字,輸出著時尚資訊和對時尚的見解;

點進微信公眾號,各種時尚公眾號也在用圖文並茂的文章,更新著你對時尚的認知;

打開B站,時尚區的阿婆主親身告訴你什麼是時下流行,還有的阿婆主會用乾貨視頻帶你解讀設計師和秀場;

即使你完全不關注時尚訊息,時尚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穿搭和配色,而我們中的很多人,也曾在茶餘飯後點評著某位明星出席活動的穿搭。

資訊時代下的「時尚」,更像是全民娛樂,我們獲取資訊的途徑越來越多,而能夠發出聲音的人也越來越多。

時尚話語權正在不斷向下流動,但你知道嗎?「時尚」這一理念在產生之初,是上流社會穿衣者們的專屬遊戲。

01
從穿衣者的遊戲,
到設計師的狂歡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時尚」就是「法國時尚」的代名詞。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下,時尚成為法國一抹揮之不去的底色,而這位「太陽王」也親自充當了時尚和品味的領頭人,他和他的廷臣貴婦們引領了法國國內甚至整個歐洲的時尚潮流。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路易十四就是那個時候的「時尚博主」。他每天會花上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打扮自己,其中有一個小時是在鏡子前面給自己的鬍鬚上蠟,即便坐鎮軍中亦是如此。他掀起男士高跟鞋的熱潮,讓緊身絲襪成為熱賣品,甚至在晚年因為花白的頭髮而引發了白色假髮的流行。


彼時的時尚,是一個自上而下的下滲過程。一切時尚現象都由路易十四帶頭,宮廷裡的人效仿,然後才輪到將宮廷時尚視為楷模的普通人進行效仿。而路易十四去世後,熱愛打扮的宮廷女性更是將時尚風潮推上了頂峰,出席不同的場合她們會穿著不同的衣服,有時候甚至一天換八套衣服,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絕代豔後 Marie Antoinette 了。


為什麼當時的時尚只能是下滲的過程呢?

一方面,在當時的法國時尚文化中,存在著不同的角色:服裝面料商人、服裝裁縫以及發起潮流的人,他們界限明確,各司其職。為了保證法國時尚之都的地位,當時法國推出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進行時尚霸權,裁縫和制衣師被嚴格的規定所束縛,不能夠自己創造「時尚」,更不可能引領所謂時尚,他們只是服裝生產體系中的搬運工。

另一方面,受到政府約束的不僅是裁縫和商人,普通民眾消費者也一樣。為了維持涇渭分明的階級和地位,在所有的歐洲國家,政府當局都曾用節約法令來阻止時尚的傳播。一個人可以穿什麼面料和款式是根據他所屬的階層來決定的,而任何人只要穿著了不屬於他自身階層的衣服都可能會受到懲罰,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時尚」在民間的產生。

隨著社會變遷和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時尚開始由一個「自上而下的下滲過程」,發展為一個「橫向滲透」的過程。

1868 年,一個來巴黎闖蕩的英國時裝設計師 Charles Frederick Worth,成立了「太太小姐們的成衣和定制服裝工會」,首次將高端時尚開闢成為一樁生意。

高端時尚將產品價值聚焦於衣服的設計本身,而不是依靠產品和某個了不起的公眾人物直接的聯繫,由此改變了整個時尚界的格局。時尚再不是上流社會婦女隨意決斷的玩物,而定制服裝的制衣師也再不是「貧窮」和「卑微地位」的代表。

曾經處於服裝生產體系邊緣地位的制衣師們,開始成為新體系的核心,成為「時尚」的製造者。「時尚」也開始與有才華的設計師的名字相聯繫,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貴婦。


從 Coco Chanel、Hubert de Givenchy、Christian Dior,到 Jean Paul Gaultier、Yves Saint Laurent、Karl Lagerfeld,一場設計師的狂歡正式在時尚界上演。

02
時尚傳播者入局

一個優秀的設計師,通過才華征服世人,獲得聲譽,但是前提是,設計師的作品能夠被公眾所看到,這時就涉及到時尚的傳播了。

時裝玩偶、時裝版畫、時裝發佈會,時尚傳播的方式不斷更迭,一類在後來被稱為「時尚門檻把持者」的人,也進入時尚話語體系中,與設計師共同掌握著時尚的話語權。



沒人敢說時裝編輯對於一個設計師的成功會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這些傳播者們確實在時尚體系中佔據著關鍵性的位置。設計師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到,「即便他們給出的評價非常難聽,那也比被他們忽視要好」。

後人分析,Christian Dior 先生的「New Look」在二戰後的流行,其實是有預謀的。為了將「New Look」擴散到更多的受眾那裡,Christian Dior 不僅請 Audrey Hepburn 等名人上身「帶貨」,還請《vogue》、《Harper’s Bazzar》等雜誌對「New Look」進行隆重介紹,使公眾熟悉並接受了這一新設計。

同樣,時裝編輯的影響力,我們也可以在經典時尚電影《穿 Prada 的女魔頭》中窺之一二。在電影最經典的「藍色毛衣」橋段中,女魔頭 Miranda 的一席話,不僅道出時尚對每個人的影響,也道出了時裝編輯的影響力:

「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裡。」

服裝設計師選擇通過服裝,而不是語言,來傳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但總要有人來將這些作品的內涵通過言語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並接受設計師的創新理念,這正是時裝編輯和時裝評論人存在的意義。

03
發聲者的時尚

如果說,曾經的時尚,是由時裝設計師、時尚傳播者以及社會名人三方共同構建的,那麼如今的時尚,更像是全民關注下的產物。

普通人究竟是怎麼參與到奢侈品牌以及時尚中的呢?

在紀錄片《The Look – Scenting Money》中,提到了設計師賺錢的真正奧義——將自己的名字變成一個賺錢的標籤,一個高貴的象徵。設計師將自己的品牌打造成為一個 IP,那麼在普通大眾的認知裡,這些牌子就象徵著好的個人品味和一定的經濟實力。

面對奢侈品牌名聲的誘惑力,儘管普通人消費不起一件高級定制西裝,但是他們可以消費一件印有品牌 Logo 的 T 恤或者一隻時下流行的手袋,就這樣,人人都成為了奢侈品牌的潛在消費者。


而在資本導向下,品牌的形象和財報就開始變得至關重要,LVMH 集團總裁 Bernard Arnault 就曾非常直白地表達過自己對設計師的期望:「我不關心他們到底做的是什麼,只要能上頭條就行」。於是,我們見證了「叫好不叫座」的 Clare Waight Keller 黯然離場,也看到了備受爭議的 Virgil Abloh 憑藉 3% 理論穩居寶座。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把時尚推向了我們,也把我們推向了時尚。

從入駐社交媒體平臺開始,從全球直播自己的時裝秀開始,從進入遊戲世界打造遊戲時尚開始,從不斷與社交平臺上的 Influencer 合作開始,時尚品牌們正在走進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已離不開互聯網的我們,也在通過各種平臺有意無意地獲取著時尚資訊。


普通大眾成為時尚品牌的目標客戶,互聯網又讓時尚品牌能夠直面消費者,此時的時尚話語權體系,便有了消費者的參與。不過此時的消費者,與路易十四時期的消費者和穿衣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當然,除了資本導向和互聯網的推動,如今的時尚圈為什麼願意將時尚話語權交給消費者,也與當代消費者有一定關係。

資訊爆炸時代,當代年輕人能夠接觸到的東西是無窮盡的,他們也由此擁有了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有了自己對於美和時尚的態度。

18 歲的 Billie Eilish 憑藉寬大的穿衣風格引領新的時尚浪潮,

19 歲的 Tik Tok 網紅 Noen Eubanks 為 Celine 拍攝廣告大片,

21 歲的 YouTube 美妝博主 James Charles 登上葡萄牙版《Vogue》封面,

Z 世代有能力、有條件也有膽量發聲,他們不需要時尚品牌來告訴他們什麼是時尚,他們需要的是時尚品牌與他們一同創造時尚。

時尚格局在發生改變,時尚話語權正在流動,如今時尚產業中各個工作沒有固定的角色,設計師也可以是品牌的宣傳者,宣傳者們也可以通過參與設計而為品牌進一步造勢,消費者也可以是宣傳者甚至參與設計,一切都無法確定,但我們知道,時尚在變得更有趣。


曾經的時尚,是上流社會的遊戲,由穿衣者制定規則;後來的時尚,是設計師的遊戲,由制衣者制定規則;如今的時尚,是發聲者的遊戲,由能夠發出聲音的人共同制定方向。

未來的時尚會是怎樣?我們不妨自行暢想一下。畢竟,發聲者才能被聽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FASHIONOMY時尚界。 (原標題:普通人与时尚,真的毫无关联吗?)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