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譚精忠談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之美 融合之道

譚精忠談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之美 融合之道

大隱室內設計董事長知名空間設計師譚精忠,十多年來積極探求空間設計與藝術的最佳結合途徑,對於當代藝術如數家珍的他,邀集亞洲新銳藝術家一同參與空間與藝術的夢想實驗。

日前倫敦的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館長來台參訪台北當代藝術現況時,透過文建會的介紹,特地前去參訪譚精忠所設計的一個新莊建案。當他一坐到譚精忠面前時,開口第一個問題就是:「商業為什麼可以跟藝術結合?」譚精忠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不?」十多年前,譚精忠開始主動向建商提議,在建案銷售空間內做藝術品展覽;這樣的構想,不僅讓藝術家多了一個表現平台,也實現了譚精忠想要讓藝術與空間融合的理想。

回想起與泰德美術館館長會面時的情況,他說:「那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泰德美術館館長等一行來台考察的歐洲人士,特別來一個為了房地產建案所做的臨時建築。當時我針對他的疑問說明到,年輕藝術家如果沒有舞台,那他一輩子都進不了美術館。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一般不接觸藝術的人,透過比較輕鬆的方式接觸到,讓藝術與人更親近。最後,他們也都被我說服了。」

藝術展覽的全新可能

在房屋展售的商業空間裡特別闢劃出一個藝術展覽,譚精忠強調這些由他策劃的展覽並不販售作品,如此一來,這個展示平台才能得以純粹乾淨,讓藝術家可以無所擔憂地參與其中。那麼,從這樣的計畫當中,譚精忠究竟可以得到甚麼?「我希望真實的空間內要有藝術這件事。而且我已經成功做了好幾個案子。」「透過這樣的配合,我可以與藝術家溝通而參與到創作過程,找出最適合空間本身的作品。我很貪心,我雖然不是藝術家,但我想要參與,如果我的加入,讓這個作品讓這個作品更有想法,且藝術家本身也同意,那也未嘗不是好事。」

「動員很多藝術家在建案做展覽,確實也吸引到買家。有些去買房子的人,原本與藝術的連結弱,這些人當中不少是經商,或多或少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情況,也因為擔心背後有太多利益連結而不敢接觸。但是當他們發現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昂貴,那麼他就可能會跟藝術家連結,把藝術家的創作帶到家中。藝術品的增加,其實是轉換空間氣氛最便捷的方法。尤其,如果這個藝術家很爭氣,因為參展、駐村,而討論度變高,那麼收藏家本身也會因為有這麼多人在討論到自家的作品而感到開心。」這就好比譚精忠之所以獨鍾新銳藝術家的心情,「當我看到他,我知道他有可能,而別人也認為可能,那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我在他最辛苦的時候就看到他,那是跟當他已經到達一個程度之後才看到是不同的。」這種識人之樂,就好比在璞玉被拋光前就已先預見了它的溫潤內在一樣動人。當然,背後可能帶來的額外價值,也值得期待,知名日本藏家宮津大輔就是一個專注於當代藝術收藏的最佳例子,他原本只是一個普通上班族,因為持續購買奈良美智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到後來變成一個擁有許多大腕級作品的藏家。

早在十多年前,譚精忠就開始推動將商業空間與藝術結合的想法,不管是邀集藝術家為室內設計案主的房屋個案作出符合其空間氣氛的藝術創作,抑或者是在建案的公共空間放入藝術品。譚精忠認為環境自己會召喚適合它的作品,而空間本身也因藝術品的融入而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姿態。

本身是個藝術品藏家,譚精忠不諱言,對於當代藝術的收藏欲望曾經極為狂熱,曾有人問到他是否想為自己的藏品開設一所美術館,他是這麼樣回覆的:「我以前確實曾想過要有一間自己的美術館,但是我現在為什麼還需要美術館?在贊助藝術家讓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室的同時,我獲得的比一間美術館還多。」自踏入藝術收藏的世界以來,譚精忠便一路循著與東方相關的脈絡做為出手的依據,任何形式的相關都可以;而他人生中第一件藏品便是一幅潘玉良的裸女版畫,當時是因為考量到版畫價格較低,也相對容易入手。譚精忠便以自身經驗建議有意開始收藏藝術作品的人,最初可以由版畫入門,價位相對較低,而且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絕對不要買複製品。當收藏來到一個更進階的階段時,就可以考慮購入原作。

看見初心

走過那段癡迷於收藏的心境後,現在的他以另一種方式與藝術為伍,「我把以前買奢侈品的關注力轉移到當代藝術上,把買錶、買衣服的花費,用在扶持還在發芽、具潛力的藝術家。我也曾年輕過,在我年輕時,我很記得當時許多人會用一個很清楚的眼神看著你,『你到底行嗎?』但是,我現在是用關懷的眼神在看年輕人。」在譚精忠多年友人的眼裡,他是一個很肯拼、很努力的人,正因為有過這樣的奮鬥歷程,他很能同理那些有才華、肯投入的年輕藝術家,而且願意在他們成名前拉一把。

內田望是最近譚精忠所關注的其中一位新銳藝術家,這個20幾歲的日本年輕人,以一種不計較投入多少的精神,深深打動譚精忠的心。譚精忠指著他目前所收藏的內田望作品,開口的第一句介紹就說:「這個藝術家現在在做鐵工。」接著,他娓娓分享到與這個藝術家交流的經過,「第一次見到他的作品,是在展覽Young Art Taipei上,那時吸引我注意的一件作品是隻戴著太空頭套的企鵝。我收藏的這件作品是他在唸大學的時候,以日本傳統打鐵技藝,花費半年時間才完成,所有細節都是用打造武士刀的工藝所鑄成。為了創作,他願意當一個鐵工,光是完成一件作品就要花掉大半年的時間;我在這個1987年出生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一種跟1950世代的台灣人很像的精神,先做了再說,而不是把利益得失放在前面。」這種已經不容易在新一輩藝術家身上看到的行動力與紮實投入,讓譚精忠看到:原來,生命是可以這樣燃燒的。

初次見到內田望的作品時,譚精忠曾寫下這樣的感想:「…他的作品或許沒有強大的論述,但你卻可以看到他的執著與堅持,5年的時間,完成6件作品,在日本有很多這樣的藝術家,一年只做1、2件作品,我常思考這樣的收入夠生活嗎?但他們似乎從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內田望遵循古法的創作手法,產出速度緩慢;從現實面來看,這樣的產出速度,很難在藝術市場中推動出投資價值。有鑑於此,譚精忠希望能夠協助內田望打破眼前的侷限:「如果能有助理幫忙他的話,就可以讓他的創作量提升。我很願意拉他一把,只要我有能力,能幫一件是一件。」內田望的作品《鯨船》目前正停駐在譚精忠公司內的一角,懸在飛船之下的鯨魚,與其它來自其他創作者的作品,如弘京澤《頭顱》、名和晃平《鹿#15(Pixcell-Deer#15),》等,和諧地構成一份屬於當代藝術景象的吉光片羽。

發展台灣軟實力

譚精忠曾在《一瞬之光》這本展覽書冊中講到:「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的不同,但目的地都會到,我希望有一天她能走出自己的路。因為我走過來了,可以幫助她。」這段話是針對他曾邀約參展的日本藝術家北村奈津子所寫出的一段感言,而這種擁抱初心的心情,其實也正是他之所以願意把心力聚焦在這些奮力爭取舞台的年輕人身上的最佳註解。

譚精忠與這些藝術家的關係,不只是買家,也不只是贊助者。長期與藝術家互動,再加上對於當代藝術的熱衷,琢磨了十幾年所累積出來的眼光與組織力,讓他足以擔任策展人的角色,他表示:「我現在可以自己策展,而且藝術家很信任我,長期合作下來,他們知道我做事的原則。十幾年前剛開始在建案內展出藝術品,是我自己向建商主動提出建議並自掏腰包去做,完全沒有任何經費;到了現在,變成是建商主動邀請我做,而且獲得許多助力,展覽主題完全不受建商干預。好比今年11月我就為板橋的一個建案親自策畫了一場展覽。」這場展覽精彩可期,除了有譚精忠本身很欣賞的新銳藝術家內田望特別為這次展覽所創作的作品,更邀請到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參與其中。這幾年,譚精忠所做的事,無異是項革新,藝術品的展示場域,從傳統的美術館、畫廊,移轉到與建築展售相關的商業空間。在這件事上,譚精忠不僅以嶄新思維打破了既有形式的框架,也以執行多年來的實際成效,顛覆了所謂正規的既定認知,泰德美術館館長一行人造訪譚精忠的那一回,臨行前還有成員在他設計的樣品屋內不停拍照,便證實了藝術品必須透過美術館等傳統殿堂來奠定其定位的思維模式,已被動搖。

譚精忠正在做的事,其實是一場關於該如何連結設計與藝術的實驗,雖然他說「我也還不知道怎麼樣做是最好,我也正在追尋最好的結合方式。」但是在這一場又一場的實驗當中,又會開出甚麼樣的奇花異果在前方等著突破我們的眼界?值得令人期待。●○

Photo/Mark Deng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