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藝壇先驅 藝術門畫廊創辦人林明珠

藝壇先驅 藝術門畫廊創辦人林明珠

出身於香港豪門的林明珠彷彿實現人們對沙龍女主人的想像,美麗、言談出眾,精緻的宅邸總出入著優秀的藝術家、商人、學者或文人等各路人士,但她同時也是幹練的藝壇豪傑,經營畫廊的理念與成績,讓藝界人士視她為某種意見領袖。

畫廊先行者

林明珠一直是鎂光燈的焦點,早年也許內地與香港媒體仍對她的豪門出身深感好奇,但近幾年,隨著亞洲藝術市場崛起,越來越多專業的藝術媒體爭相採訪她對藝術市場的看法,她早在1992年,兩峽兩岸的藝術市場剛起步時,就成立「對比窗藝廊」(2012年更名為「藝術門」),當時中國流行的,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普普藝術,她認為那是「挪移西方流行」所以不屑一顧,而是獨鍾以反思傳統文化為基底的中國當代藝術與設計,如今亞洲藝術市場規模擴大,但對市場機制的反省聲浪也日漸升高,當初林明珠的獨排眾議,現在看來竟有如先知。日前她為了率領藝廊參加2013年台北藝博會而來到台北,趁著展會期間空檔,本刊前往其下榻飯店,近身採訪,經營藝廊多年後,林明珠對藝術市場的看法依舊獨特而深具遠見,例如談到藝術市場火熱對亞洲藝廊的影響,她並不像多數人一樣樂觀。 

「整個亞洲至今都沒有一個好的藝術基礎架構,美術館或是畫廊,這其實都是歐美的,西方的東西,我們只是拿了人家的模式來套用,沒有人去思考,萬一有一天整體經濟變壞了,該怎麼辦?被捧紅的藝術家,身價會不會瞬間崩盤?永遠都是以好的經濟狀況來想未來,就算現在亞洲市場很熱,還是要去想到「基礎架構」這件事,很多亞洲畫廊都很年輕,沒有夠有收藏素養的藏家,也沒有足夠的、可以教育大家何謂藝術價值的博物館,試想,當藏家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當收藏藝術的需求產生,屆時我們不需要策展人、博物館,甚至是藝術學院。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需要博物館、策展人或藝術學校,這些環節的價值在於可以重現文化,而文化與經濟緊密相連,當我們的國家變得富有,大家就願意投資文化這件事,買畫、雕塑等等,什麼都買,但是這是一種文化興盛還是文化腐敗?下一個世代,如果沒有經濟作為支撐,該怎麼辦?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林明珠坦言,不少西方藏家本身也是投資客,但是比例上遠低於亞洲藏家,「在亞洲大概99%都是投機者(speculators),只有極少數的人是以收藏為出發點。」

知識是唯一商機

許多畫廊會以藏家喜好來規劃發展方向,林明珠也期期以為不可,「如果只是供需關係,藝術就會變成『產品』,多數的藏家都是後起之秀,他們買的是什麼?是品牌,只要『有名』,就願意買單,像是畢卡索,夠有名了,但他有不少劣作,1980年代很多日本人買了畢卡索的劣作,1990年代泡沫經濟時代來臨,很多日本人想賣掉這些畢卡索,但當時沒有人要買,誰要買劣作呢?結果現在這些劣作漸漸要賣到亞洲來了。」她強調,藝術不該是產品,藝廊要賣的不是產品而是知識,「如果你想要維持真正的顧客關係,你賣的應該是知識,好的知識才會帶來真正的信任。」林明珠並非不懂商業世界的法則,相反地,她很了解真實的顧客關係才能經營長久生意,「很多客戶信任我,就是因為我有好的知識,與其說他們相信我,不如說他們相信知識,我會告訴他們這件藝術品在整個市場上是怎麼樣,甚至告訴他們,我個人對藝術品的真實評價,喜歡或不喜歡等等。其實現在的問題是,就算你是好的藝術家,沒有好的市場策略,就是很難被看見,可是我很幸運,雖然一開始不懂藝術,但是我自己很有興趣,做了不少研究,很多年下來,也認識很多藝術圈中優秀的人,比如藝術家、藏家、策展人,他們教了我很多東西,而且我懂得怎麼推廣,懂得推廣大概是我最大的優勢,我有我的人脈,這一行要經營的就是信任。」

許多人以為林明珠的直率作風是出身豪門所造就的灑脫個性,但這其實是某種商場中的保護色,「很多朋友不了解我是一個畫廊經營者或我是藏家、策展人,他們跟我買藝術品是因為交情與信任,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跟我議價,而且我不會主動開口賣,我不需要,都是人家自己找上門,通常是,如果我不喜歡你,我就不會把藝術品賣給你,不是因為我任性,我把保護藝術家當成最重要的事,沒有藝術家,畫廊就沒有客人。」有問題的買家可能對藝術品的行情、藝術家的身價有壞的影響,「我必須很小心」,林明珠笑著說,眼神看來世故又冷靜。

圖片提供/藝術門畫廊Pearl Lam Galleries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