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舞動漢字 周東彥的狠主流想像力

舞動漢字 周東彥的狠主流想像力

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一橫一豎充滿力道美,字與形之間所蘊含的文化意涵,更是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影像導演周東彥用近三年的時間,將文字化為圖形,透過動畫建構出千萬變化的景象,漢字在他的手中幻化為台灣山川城鄉,時而傾瀉如瀑布,時而翻滾如山崩,猶如進入一場既虛且實的島嶼夢鄉。

與周東彥的隨身筆記相比,這次為《WE PEOPLE》所寫的字顯得格外節制,有種青澀的味道,卻也因筆畫間的不完美道出「忘」的本質;「忘」由心和亡所組成,就好像一顆死掉的心,記憶也跟著被掏空了。周東彥特別喜歡研究記憶,更曾以《空的記憶》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展首獎,他想記錄的世代記憶與紀事,未完待續中。


 

被譽為「影像詩人」的周東彥擁有多重藝術家身份,他既是劇場導演,也是影像設計師。勇於挑戰的周東彥,以《空的記憶》榮獲世界劇場設計大展首獎後,創立了狠主流多媒體工作室,以影像創作為核心,延伸出多媒體設計、數位表演藝術企劃與影片製作等多元項目,期望用全新的視野抹去「主流」的界線與定義,創造出超越商業、藝術與文化定位,能夠永存於人們心中的世代足跡。

 

▲導演周東彥與《關於島嶼》中的浪花呈現。(Photo/張國耀)

 

經典造就經典  跨世代交手

 

周東彥曾先後與鴻鴻、林奕華、石佩玉等多位導演,舞蹈家、劇團、歌手等不同專業領域者配合,而近期最受矚目的合作對象,無非為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於2017年秋天推出的《關於島嶼》。林懷民在三年前向周東彥提出邀請,共同參與這齣以台灣印象為出發的舞作,「跟林老師工作就像是自廢武功,他希望這個作品不要有『新』的感覺,而是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後回頭看,也不會讓人覺得『舊掉了』」。

 

問起與林懷民工作的感想如何?他用「特別」來形容這次的合作經驗:「通常創作者會先有音樂或舞蹈,讓我們依循著軌跡去做變化,但這次完全打破常規。」當他得知林懷民決定找原住民歌手桑布伊合作時,首次開會便找了些許音樂片段配合呈現,然而,一句「音樂關掉」,工作室從此陷入靜謐。或許就是這樣的「反骨精神」,我們才得以欣賞到這場跨領域又跨世代的精彩切磋。

 

▲雲門舞集2017年秋天推出的《關於島嶼》。(照片提供/雲門舞集;攝影/許斌)

 

關於島嶼  關於文字

 

燈光落下,一切從空開始,舞者在字林間奔跑跳躍,被文字的墜石擊中翻滾,跌落地上;當舞者在光影中翻騰時,身後的投影像一點也沒閒著,方塊字如暴雨落下,接著堆積成一座座巨山推移,最後在浪花繾綣中被硬生打散捲走殘字。「林老師給了我們一本說文解字,從甲骨文開始認識。」周東彥從象形文字中獲得靈感,彷如精工鑲鑽般地將文字拆解、重組、堆疊,用文字訴說歲月的流逝,圖像化地表現出星空、山川與河流的演變。拆字聽起來容易,其實不然,「我們希望透過拆組讓大家看不出字原來的樣貌,有點殘破卻又不是簡體,就像是受傷了一樣。當我們仔細端詳某個字,許久後,會覺得自己好像突然不識字,這種錯覺很有趣。」漢字的奧妙即在於單字都有其寓意,有的文字即使分解了,依然有另一番解釋,當然,也有文字一經拆解就毫無意義,如何切割出適當程度的字,便成了首要任務。

 

文字可以柔軟如水,也能驚如浪淘,是激勵人心的溫暖話語,卻也能化為一把鋒利的刀。「我們希望達到擬物化,營造出石塊、山崩的效果,也嘗試模擬出某種場景或狀態,比如文字殺人、仰望星空的感覺。」除了說文解字,他們也參考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Jackson Pollock,以及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的作品,深入研究如何用影像創造空間,用疊加、重複的手法比劃出形狀,進而產生視覺上的風景。

 

▲周東彥多年來維持手寫筆記的習慣。(Photo/張國耀)

 

當漢字登上舞台   

 

《關於島嶼》是他首次以文字為主題的創作,但是關於文字的想像力,早在十二年前便悄悄埋下了伏筆。「我在英國讀書時,曾經在火車上跟一群朋友分享幾個我有興趣的字,背後的意義不一定正確,是我自己去理解、想像的。比如『海』,有水,上面有人的變形,下面還有一個母;海洋作為母親的意象,在中文的世界裡是一覽無遺的。」除了海,他也特別喜歡「忘」,記憶對他來說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因此也創造出許多關於記憶的作品,「我認為『忘』就是一個心,上面有一把刀(亡),或著是說一顆死掉的心。我覺得記憶的東西非常有意思。」後來,他將當時筆記本上所寫的文字投影到一個廢墟內,讓表演者在裡面走動,完成了就讀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士時期的畢業製作— 《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

 

《光年紀事 — 臺北.哥本哈根》即將於2018年8月於台北進行首演。(Photo/狠主流提供)

 

用影像刻畫生活

 

「這段經歷一直延續到即將發表的《光年紀事》,當我們進行第一次呈現的時候,我重現了火車上講解文字的回憶,邀請丹麥演員在舞台上寫中文字。」《光年紀事 — 臺北.哥本哈根》是狠主流與丹麥藝術中心耗時兩年,共同挹注資源製作的科技跨界表演計畫,結合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致力發展的4D Box浮空影像技術,以每年一個月交替駐地的創作方式,漸進式地探討快樂是什麼。「當我們提到北歐,通常會直覺地聯想到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以及不可思議的健康福利,但是北歐的自殺率與抗憂鬱藥物使用率卻同時也是世界之高」,周東彥說這種奇妙又弔詭的現象很吸引人。《光年紀事 — 臺北.哥本哈根》即將於2018年8月在台北正式首演,通過丹麥與台灣演員的演出與高科技技術,在虛實交替之間,邀請觀眾進入彷彿觸手可及的想像世界。

 

《光年紀事 — 臺北.哥本哈根》2016年階段性呈現。


Photo/張國耀

Videographer/Jie Lin Hsu

Video Assistant/Yu Ling Chen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