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收藏,始於怦然心動|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

收藏,始於怦然心動|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

成立於2012年的采泥藝術,在國內藝廊界是個異數,與納入旗下經營的藝術家簽訂的合約是終生約,這在部分同業眼中簡直是種不可思議的舉止,前所未聞。除此之外,這個成立至今甫六年的畫廊,在2017年就落實了一件了不得的創舉,花費數年時間找來六位天使藏家贊助人,把雕塑家李光裕的作品送進威尼斯雙年展這個藝術聖殿,打破過去國內藝術家需仰賴政府補助走向國際但往往成效有限的侷限。落實這些突破式創新模式的人,是在48歲那年從印刷業轉行開藝廊的林清汶,采泥藝術的創辦人。
 

因緣際會走上藝術收藏之路

林清汶在成為大膽敢為的藝廊經營者之前,一直是位藝術藏家,他的收藏之路始於29歲那年擁有了人生中第一件藝術藏品-陳景亮的陶藝作品〈樹幹壺〉。回溯起林清汶的藝術收藏軌跡,可說是一段始於因緣際會的故事;1993年,陳景亮找上當時經營采泥藝術印刷的林清汶,希望由他協助印製作品畫冊,當時林清汶看著陳景亮拿出以1:1比例畫出的畫冊手稿,蘊藏在所有一筆一畫背後的用心令他十分感動,「因為一直找不到可以放心交付的印刷廠,陳景亮那本手稿在完成後已經放了兩年。」當時已有國外博物館一直等著為陳景亮辦展,他卻寧可為了完成一本讓他滿意的畫冊而讓展期遙遙無期地懸宕著。林清汶在那次碰面後,應允為他印製畫冊,而陳景亮表示沒那麼多錢可支付印製費用,林清汶爽快提議以作品抵換印製費用的一半,於是林清汶有了人生中第一件藝術藏品。也許有人會好奇,最後被用來抵付印製費的那只〈樹幹壺〉是怎麼被選定的?實際情形是,林清汶交由陳景亮自己挑選,沒有談定的對價關係,因為接下這案子是憑著一份感覺對了,「那是一個很好的因緣」林清汶說,因為這段經歷與這只壺,開啟了他往後與藝術收藏的緊密連結。
 

藝術圈不大,林清汶印製畫冊的好品質在圈子裡傳開來,相繼有這類委製生意找上他。畫冊印得好的關鍵在於,要深入作品核心,更要了解藝術家的想法,才能精準掌握各種細節;原則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比接其他案子加倍費力,他一定要親自在工廠盯,而且一盯就要兩三天。「要了解創作的核心,一旦了解了就會進到他的生活裡,成為他的知音。」當時的他,把逛藝廊當做修煉,逛到不少藝廊業者都知道「有這麼一號做印刷的人,很愛逛畫廊」林清汶這麼形容當時的自己。為了印刷專業不斷練功,他養成了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力,也不知不覺地開始為藝術而心動。
 

因為欣賞,所以收藏

「藝術和愛情一樣,都源自於怦然心動。」這是林清汶決定是否收藏一件藝術品的先決條件之一。收藏與否,他看中的藝術家最精采的本質,而非形式,所以連在藏家界接受度普遍低的錄像藝術,也為他所收藏,好比陳界仁的2013年作品〈朋友-瓦互〉 就是他所收藏的錄像作品之一。「如果考慮到創作本質以外的事,好比太大沒地方放、木頭久了會蛀掉…… ,一想到這些事,就不會下手買了。」也因為秉持著這樣的收藏心法,林清汶出乎預期地成為蔡志松〈卧玫〉的收藏者。2014年林清汶前往台北當代藝術館參觀蔡志松個展《再會歷史-蔡志松》,當時唯有〈卧玫〉一作是專為這場展覽所全新創作、首度亮相的作品。由於蔡志松享有盛名,擁戴其作品的有份量藏家不少,林清汶估計不太有機會收藏到該作品。展覽後,這件尺寸達200×200×820cm的作品,最後因為規格巨大、太難收藏,而未遇到有緣人,當時副館長便想到林清汶曾對他說過一句「就讓這件作品留在台灣吧」便與其聯絡詢問收藏意願。林清汶壓根沒料到自己有這個收藏機會,思考沒多久便決定將之納為個人收藏。
 

〈卧玫〉這件作品,點出了林清汶的某個收藏脈絡特徵,他特別喜愛收藏最大的那件作品,「因為比較容易被注意」他說,這類作品往往是最具指標性且讓人有記憶點的代表作品。這項收藏原則正呼應著他常跟藏家說的「整屋工藝品,不如一件精品。」收藏一件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到藝術家最精華的部分,也很容易受到藝術家注意,知道自己有這麼一位知音。林清汶所收藏的「大」作,還有席時斌的2011年作品〈知識之馬〉、焦興濤的2015年作品〈在藝起〉、霍剛的2017年作品〈抽象2017-011〉,其中焦興濤的〈在藝起〉是一件包含有101張翻銅椅子的裝置藝術,尤其彰顯出林清汶的收藏之「大」。
 

欣賞之後,再論客觀條件

「一來是直覺,二來是藝術史上的定位」,前者講的是有無被作品感動,後者看的是作品的未來,林清汶近期收藏了霍剛的作品〈抽象2017-011〉,便是基於這兩點。以前不太被抽象畫吸引的他,卻在最近深受霍剛畫作中用色的潮味以及反應了畫家返璞歸真的內心狀態所吸引,「抽象畫其實就是形與色,在此之外就是要看創作者的靈魂」,身為台灣冷抽象畫作代表人物的霍剛,在成為一代大師之後,於年屆80歲時進入新的創作轉折,持續減去畫作中的元素,畫出構成元素看似簡單但卻洋溢青春朝氣的作品,「簡單最難,和諧最美」林清汶如此形容霍剛作品之所以令人激賞之處,這就誠如畢卡索當年所說的「我曾經像拉斐爾那樣作畫,但是我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身為東方畫會創始人之一的霍剛,有感於在台無法獲得創作養分,而於1964年旅居米蘭達50年;現已高齡80多歲的他,不僅是華人世界的冷抽象代表人物,還持續在創作上摸索出新局面。林清汶也觀察到,目前喜愛霍剛作品者以年輕人居多,一旦這群人開始有能力著手收藏時,霍剛的作品將前景可期。再加上,身為國內抽象畫先鋒的他,勢必會在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些條件,讓林清汶情不自禁地愛上霍剛的畫作。
 

藝術收藏看的不全然是未來的金錢價值,更多時候,是一種對於自身眼光精準與否的自豪。林清汶記著有位收藏家以「ART, TRA」來描述藝術收藏的原則,意思是「Aim the right target. Take a right action.」永遠都在尋找對的收藏標的,一找到後就馬上採取行動,「為了賺錢而買藝術品,是不會賺錢的。還是要回歸到一件作品是否能讓你有砰然心動的感覺,接著再去做其他客觀條件考量」,包含歷史定位、未來性,包括與藝術家合作的藝廊是哪家都可以納入考量。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