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成功人生的必修 台北體育會高爾夫委員會主委何麗純專訪

成功人生的必修 台北體育會高爾夫委員會主委何麗純專訪

 

「提起高爾夫運動,大家聯想到的是:高級、昂貴、社交等字眼,在國內,高爾夫的確因為它的高消費額而被定位為貴族運動,不似國外般易於接觸。」台北市體育會高爾夫委員會主委何麗純說。原先身兼國華高爾夫俱樂部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她,暫時卸下了總經理的職務,換上台北市體育會高爾夫委員會主委的身分,往更具使命感的路上前去,目前的她正爭取政府及企業等等支持,希冀以一兩年的時間,推廣青少年高爾夫運動,培訓國內教練人才,讓高爾夫更普及化,擊球人口可以增加。這是一條不好走卻極富意義的路,是何麗純精彩的揮桿擊球。

問起何麗純為何會想推廣青少年高爾夫運動,她直指:國內高爾夫風氣推展不開,原因是高爾夫一直都沒有從校園裡延伸,所以目前有機會接觸高爾夫的孩子,仍侷限於父母本身在打球的家庭,而不是如同籃球與棒球等,即使父母親未接觸,學校也會教導。

她分享自己擔任台北市體育會高爾夫委員會主委這段時間,感受最深刻的難題,就是她有意聯合一些高爾夫球場舉辦高爾夫夏令營,共同來做推廣,但父母親大都優先考慮將孩子送去語言夏令營,「因為他們發現孩子未來進入就業市場時有,語言能力是強烈需求,但是我很想分享:打高爾夫對於孩子的品格建立,更具有幫助。」何麗純說。

的確,我們下一代成長於無國界的全球化環境裡,國際觀的視野已是必備條件,而高爾夫本身就是一個高級的公關活動,在全世界或職場上來說,是共同的Business Talk,可以從高爾夫打開話匣子延伸而談的東西太多太多,無數幾百萬的簽約都是在高爾夫球場談成。「這是一種感覺。就像過去談生意是上酒家的一樣,但在高爾夫球場簽約更好,因為你的腦袋是清醒的。」何麗純笑著說,而且因為高爾夫運動有多種玩法,比方個人賽或是分隊賽,而許多的商業夥伴也都是在高爾夫球場建立革命情感。「男人天性喜愛競爭比較,有時候在球場上小賭一下,也是一個求進步的刺激因素。球場上的競爭是良性且健康的。」

潛移默化教導、養成良好品格

讓孩子學打高爾夫,目的並不是要設定他們要打的多好,而是從中培養良好性格。舉例來說:教導孩子學習尊重。何麗純舉例,「不論你打的是好是壞,不論你是一般人或是VIP,都得在四個小時內完成18洞,這是尊重其他在球場內打球的人。如果你花了六個小時,你後面所有人就得因此被迫延時,這是必須自律的。」

她又舉了些其他的尊重行為,比方:如果把草皮打起來,就必須在打完後鋪平它,如果球打到果嶺,球因高空落下產生凹洞,也要使用專門的補草工具補平,否則會影響到其後打球的人,也是對使用球場的其他人所展現的尊重。此外,高球也有許多規則,例如離球洞比較遠的人永遠是先打,前面一洞贏的人下一洞先開球,這是禮讓的態度。在孩子學習高球的過程中,這些都是潛移默化教導,無形中學習到尊重、禮讓和禮儀。

「有一點我也非常重視:就是要更新國內教練的教學方式。」何麗純強調,因為中國人的教育方式喜歡檢討。比方打完球後,都是和孩子討論剛剛哪一桿打的特別不好,然後針對弱點加強練習。但是何麗純於國外所領受的高球教育,是打完球後,教練問學生:你覺得今天哪一桿打的特別好?讓孩子透過回溯,儲存正面的、能肯定自己的記憶。因為人腦就像一台播放機,你可以選擇播放不好的負面的片段,也可以選擇播放好的正面的片段。它會形成每個人的催化意識。
「我記得美國有一本童書書名是《Will You Still Love Me if I Don’t Win》,這句話給家長許多提醒,如果我們一眛的希望孩子一定要贏,他的被愛與自我價值觀就會被錯誤的建立,認為所謂成功就是:誰贏的比較多、誰賺的錢多,最糟糕的情況是為了求贏而不手段。」何麗純說的鏗鏘有力。

從高球裡體驗到的人生哲學

她分享我們自己從高球裡體驗到的人生哲學。其實,厲害的球員並不是每一球都打的很好很直,而是,他會處理不好的球。比方:萬一將球打入了樹林或沙坑,能把球救回來,還能拿到標準桿,就是厲害的球員。而所謂的成功者,是他面對挫折時處理更快一點、方法更好一點,這點跟打球是一樣的。挫敗是人生必修的學分,勇敢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對處理難處,才是人生高手。

打高爾夫是冷靜的運動,與其他球類講求反應與速度大不同,高爾夫是打完一球以後,走到下一球的路途中都在思考、判斷,下一桿怎麼打?就像在職場上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是繼續頹廢沮喪?還是正視面對?這就是高爾夫除了「禮讓尊重的精神」之外,另一個「積極面對的態度」的訓練。「讓孩子早點獨立思考,知道如何處理面對每一個困境,而不是給他一個完美的好環境。」何麗純強調。

何麗純的高爾夫人生

談到自己的高爾夫人生,何麗純笑言自己從小就喜歡運動,加上香港運動風氣很盛,初中高中在香港唸書時她還參與許多校隊,「像是田徑隊、游泳隊,還有籃球隊,不過每次說到籃球隊都沒人相信(笑)。」後來,何麗純更前往美國就讀專業高爾夫學校。她笑說因為自己不是唸書的料,加上父親(北投國華高爾夫俱樂部創辦人何國華)的超世代的先見思想,認為人有一技之長最重要,並不是會念書才代表有前途。在父親的支持下,何麗純走向運動專業,也因此在年紀輕輕的26歲,就成為美國LPGA兩岸三地第一位華人高球女教練,及早找到了人生的定位。

雖有意讓更多人接觸高爾夫運動,但高球目前在台灣仍屬於高消費運動卻是個不爭的事實。何麗純表示這是缺乏政府的支持,因而無公眾球場,高球業者為了生存也不可能降低營運成本,導致收費高昂。反觀香港,當地高爾夫運動球風盛行,也有公眾球場,舊的啟德機場已經變成高爾夫練習場,九龍市中心還有高爾夫練習場。像是中環上班的人們,許多都是揹著球具上班,下班後就去練球。另一個原因是而美國由於高爾夫教育比較成熟,人們可以自行下場打球,CHECK IN與販售的地方是同一個點,較自助化,所需經營人力非常少,營運成本低。台灣球場的經營方式與日本相同,有桿弟、有護照,中間都有販售店,消費是以計點方式,最後再總結買單。台灣高爾夫既然收費貴,消費者就相對會要求較高的服務品質,所以高爾夫球場被定位為服務業,而不是一種運動業。

雖然環境看似不容易,但何麗純並不因此縮手或侷限,未來藍圖在她眼前開展。「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耕耘,雖然不是立即能有收穫,但我相信回饋的力量是很大的。就像泡澡時,你把水推出去,水會反彈回來一樣,而且力量更強大。所以要把我們有的能力給出去,教育回饋給下一代,未來這些孩子就會是我們社會的中堅份子。」高爾夫運動也將由首都台北市推廣起,她希望串連政府單位、企業界,也計劃成立基金會,希望更多人一起來共襄盛舉。

photo/Ben Wang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