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夢迴故土 當代編劇家阿喀郎‧汗 巔峰之作《DESH》

夢迴故土 當代編劇家阿喀郎‧汗 巔峰之作《DESH》

九月下旬,英國知名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即將第六度來台,這回尤其意義非凡,他終於在台灣舞出這部公認為其顛峰之作、自傳之作的《DESH》!

多年前當阿喀郎‧汗(以下簡稱阿喀郎)甫在國際舞壇上嶄露頭角,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就慧眼識英雄,力邀他到台灣演出、交流;近幾年台灣現代舞后許芳宜也曾與阿喀郎合作於歐陸與台北巡演,因此台灣對這位堪稱當代最具風格,也最有人氣的這位編舞金童並不陌生,在2012年他一度因嚴重腿傷而暫別舞台之後,這回帶著極具話題的舞作《DESH》登台,從舞評到舞迷,可說整個台灣舞壇都高度關注此事。

身分認同的張力

DESH即為孟加拉語故土之意,撇除編舞家,單從名稱已經可以猜想到這齣舞碼必然是編舞家對故國文化的某種致敬與追憶,但當我們知道這樣的追尋是出自孟加拉裔,卻出生、成長於倫敦的阿喀郎之手,想像空間便無限放大——當一個成長於異鄉,精於演繹故事的說書人說起了自己的身世,會是什麼模樣?從未置身「故鄉」,還會有對於故國的想望嗎?故國代表著古老的、巨大的東方歷史文明,但自己擁有的卻是現代的心靈與身體,這種從精神到外在的鮮明對比真能融合?始終困惑的家國認同問題,又該如何展現?

阿喀郎曾說:「我渴望找尋一個故事,訴說孟加拉人民的歡樂與憂傷。」關於身世的,平常只放在心裡忽隱忽現的多重張力與矛盾,的確都在《DESH》得到了精彩的體現,而有趣的是,這樣的精彩並非是「現代舞式的」,而是「說書式的」,自幼學習北印度傳統舞蹈卡達克舞(Kathak)的阿喀郎,透過某種「舞蹈劇場」的形式將舞蹈還原到最初卡達克舞最初的模樣,一種江湖說書人的姿態,只是這「當代的卡達克舞」訴說的不再是古老的梵文史詩,而是阿喀郎自己的文化省思。在《DESH》裡,音樂、舞蹈、故事與燈光被整合無間,雖然所有的元素都是如此既西方又東方,既古老又現代,但幾乎所有看過2011年《DESH》首演的觀眾,乃至於最嚴苛的舞評都大為讚賞,難掩激動,因為阿喀郎說出了我們的某種情結,人人都想為自己身世中的對比與矛盾找到定位,定義出認同。《DESH》裡有許多幽默又深刻的片段,比如孟加拉裔的小孩儘管愛聽古老童話,但因在倫敦長大,說起森林與河流,也許只認識城市裡的「森林公園」與泰晤士河;想到唱歌,只知道女神卡卡等等,然而隨著長大,尋根之念總會伴隨對父母的關切而浮現,午夜夢迴之際,忍不住回到史詩中滿是大象與菩提樹的故土。

以跨界作為信仰

除了文化認同引人玩味,《DESH》做為阿喀郎的巔峰之作,還在於「跨界」這個藝術價值,跨界早已是某種當代藝術展演的政治正確性,但真能恰如其分,不流於矯情或畫蛇添足,實在不易,而《DESH》卻能展現其精髓,所有舞台元素都飽含感情與情緒,這除了因為「界線難明」本就是阿喀郎的某種人生處境,也因為跨界很可能是阿喀郎終極的藝術信仰。阿喀郎的崛起與走紅有太多驚嘆號,7歲學習傳統舞蹈,卻幾乎在15歲後才「陸續」接觸芭蕾舞與現代舞,當傳統舞蹈師父與芭蕾老師都指責他的舞步混雜了別的元素,他卻不因此氣餒,而是「探索這個挫折」,22歲那年他以史無前例的高分從現代舞藝術學院畢業,此後就以帶著卡達克靈魂的現代舞軀體不斷征服舞壇,在他的舞台上,所有傳統與現代的表演元素都被巧妙融合,而回溯他的舞蹈初衷,2009年6月英國衛報訪問他對於現代樂界巨星麥可傑可森的看法,阿喀郎坦言麥可的舞步與表演啟蒙了他,童年初次見到「Thriller戰慄」的音樂錄影帶就感到無比震撼,並且反覆觀看數個小時,以便記憶那融合音樂、劇情與舞蹈的奇特演出,「做為舞者,他(麥可傑克森)的發光發熱並非來自技術,他從未接受訓練,但這正是精彩之處,他創造了自己的技術與舞蹈語言,那就是我一直想要做到的。」以發自內在的自信與情感來整合所有表演元素,這正是為何阿喀郎的跨界,總能撼動人心之故。●○

《DESH》
地點:國家戲劇院
時間:2013年9月20日~9月21日,19:30/ 2013年9月22日,14:30。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