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吸血疑雲 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

吸血疑雲 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

文創當道,大家都了解說個好故事的重要,但也許反向操作也能有意外的效果,把經典故事拆開來,讓眾人一窺故事元素如何聚合的歷史脈絡,國立歷史博物館日前盛大開幕的《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正是這樣的一檔展覽。

經典題材

「德古拉Dracula」一詞總與吸血鬼故事相連,或者該說,大家印象中吸血鬼的始祖不正是德古拉?但這其實是枉擔了虛名,歷史上的「德古拉Dracula」其人其事,與源遠流長的吸血鬼傳說,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回事,正在台北舉行的大型展覽《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就意在呈現德古拉與吸血鬼傳說如何在歷史背景與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下,漸漸匯流,形成經典的文創題材。

為了籌辦本次大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向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埃斯特哈齊家族基金會(Esterhazy Foundation)、斯托克家族典藏(Stoker Family Collection)等至少十餘個博物館、家族私人典藏與基金會,借來珍貴史料,當中不乏保存至今的16世紀的原始紙本資料,至為難得!也許為了同時滿足對此題材的考究與獵奇兩種興趣,或是為了完整呈現這個題材各種元素的歷史來由與衍生創意,主辦單位與策展團隊不只找來珍貴史料,也用了一定比例的展間來陳列各種裝置與影像資料,然而看完整場展覽,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歷史上的德古拉。

歷史上的德古拉(Vlad Dracula,1431-1476/77),是一段被抹去的歷史,也是個悲傷的故事。他是15世紀統治瓦拉幾亞(Wallachia,約當今日的羅馬尼亞東南部)的公爵德古拉;以地理位置來看,瓦拉幾亞是夾在土耳其(當時為鄂圖曼帝國)與匈牙利兩大政權中的小國,歷代統治者無不是必須活得像個牆頭草,在兩大勢力中不斷虛以委蛇、合縱連橫來求取生存。德古拉的父親弗拉德二世(Vlad Ⅱ)是所謂的「龍騎士」,這是匈牙利帝國成立以保護天主教的一個騎士貴族團體,成為此團體一員代表他臣服於匈牙利,但另一方面,他也忌憚土耳其,為了取信於土耳其,弗拉德二世把第二個兒子與么子送到土耳其當人質。

被當成人質的正是當時年僅12歲的德古拉,他帶著10歲的弟弟拉杜三世(Radu Ⅲ)前往土耳其,土耳其並未苛待他們,據傳德古拉接受了良好的軍事訓練,四年後父親過世,土耳其將他送回家鄉,希望他能統治瓦拉幾亞,約莫1448年德古拉取得瓦拉幾亞政權,但是匈牙利政權顯然不信任曾在土耳其長大的德古拉,於是很快地便派人進攻瓦拉幾亞,奪下政權,而土耳其政權並不善罷干休,出兵攻打新政權,扶植德瓦拉。但是,匈牙利、德瓦拉與土耳其三方的關係並不如此黑白分明,而是隨著情勢發展,互為傾軋。

被抹去的歷史

「事實上從德古拉被土耳其送回瓦拉幾亞後,正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就消失了,後來的許多情勢發展都只能透過一些斷簡殘編來推測。」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林仲如說,根據推斷,德古拉的確有段時間是統治瓦拉幾亞的公爵,在位期間成功阻擋了不斷進犯的土耳其,使瓦拉幾亞度過一段堪稱太平的期間,但是匈牙利政權始終不信任他,就算兩邊曾簽訂盟約。當德古拉要求匈牙利偕同出兵,以對付土耳其時,不願多花力氣處理土耳其問題的匈牙利卻以「收到三封密函,指出德古拉謀反」為由,派員將他軟禁至匈牙利。

在遭到軟禁後12年,匈牙利又以要請德古拉出面對付土耳其為由,釋放了他,讓他回到瓦拉幾亞,然而,據傳在抵達家鄉之前,德古拉遭到暗殺而死,屍體由土耳其帶回國內,在公眾前曝屍處刑。德古拉為了求取瓦拉幾亞的平安,一生奮勇作戰,卻活在謊言與背叛中,最後的下場據信是被土耳其與匈牙利兩大政權聯手暗算,尤有甚者,在他死後約莫僅十年光陰,就陸續出現不利於他的文獻記載。「現存最早記載德古拉的文字資料,大約是15世紀末期到16世紀初這段時間,他在這些資料裡是所謂的『穿刺公』,愛好穿刺酷刑的暴君。」

實際上,德古拉的確無法被認為是「仁君」,文獻記載他對敵人施以穿刺刑法的描述,也不全然是誤傳,但了解時代背景,才能理解酷刑存在的必要,「古時沒有人權與法律概念,現在看來是酷刑,在過去未必很稀奇,更何況大規模的酷刑有可能是一種有效恫嚇敵方的手段。」林仲如舉例,德古拉曾下令屠殺一個位於土耳其與瓦拉幾亞邊境的城鎮,不分老少男女,一律處以穿刺極刑,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死亡堡壘」,後來御駕親征的土耳其君王看見這等淒厲景象,驚嚇過度以致生病,於是大軍折返。「在僅存的複製畫中,德古拉的畫像上曾被題為『民族英雄』,文獻與畫像上的記述出現這麼大的落差,我們認為這跟匈牙利帝國的心虛有關,背叛不光彩,只好把德古拉說成是壞人。」林仲如說。

吸血鬼與蝙蝠

至於吸血鬼,不妨將其視為許多地區文化都曾流傳過的關於「活屍」的傳說,18世紀開始,歐洲出現有許多吸血鬼傳說,當然,此時的這些傳說都與德古拉毫無關聯!歷史博物館展出了18世紀種種吸血鬼傳聞中現存最早的資料,1725年的「彼得.布拉戈耶維奇事件報告」,據信這是「Vampyri」一字首度出現於西歐,這份報告中描述了農民布拉戈耶維奇疑似在「死後」造訪了多位村民,讓他們發病,造成連續死亡,經人掘其棺,才發現布拉戈耶維奇的屍體未腐,甚且長出新毛髮與皮膚,最裡還有鮮血,為了消滅這個禍端,最後眾人以火焚燒其屍體……

這個一開始沒有得到太多注意的事件,後來被廣泛翻譯流傳,引發歐洲其他各國的討論熱潮,還有人出版專門著作,嘗試解釋屍體未腐為自然現象。至於吸血鬼電影中常見的配角「蝙蝠」,在這段時期也還未與吸血鬼扯上關係,這次歷史博物館也展出著名畫家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創作於19世紀初期的兩幅畫,畫中蝙蝠象徵著腐敗陰暗的政權,而不論是畫裡的象徵,或此時的吸血鬼傳說,都沒有「吸血鬼化身為蝙蝠」的意象與記述。

德古拉、吸血鬼與蝙蝠到底如何「三位一體」?這都得歸因1897年出版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本書作者為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 1847-1912),是畢業自都柏林三一學院的愛爾蘭人,熱愛戲劇,後來從公務員變成劇院經紀人,「1890年Stoker認識了一個從匈牙利來的歷史學者,有天晚上他們一起吃飯,相談甚歡,這位學者講了很多東歐地區的民間傳說,Stoker可能因為聽得太入迷,或是晚餐吃了蟹肉沙拉,當晚身體不適之外,還做了惡夢,夢到有人從棺材中爬出來,到處咬人,從夢中驚醒後,他覺得『我要寫這麼一本書』的想法,所以他到大英博物館去翻閱典籍,有一天他翻到某本書在講瓦拉幾亞的公侯錄,有個小篇幅在介紹德古拉這個人,寫他是龍的傳子,而龍是邪惡象徵,斯托克就以德古拉作為故事主角,故事裡大量使用了蝙蝠與變身。」林仲如說這三個元素,在這本小說中得到強烈結合。

關鍵《德古拉》

這本小說在1897年發表之後,在英國本土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卻在美國流傳開來;斯托克當時忘了簽署著作權,故無法因為這部小說賺到錢,後來卻因為戲劇而使家族獲利不少,美國許多巡迴演出的劇團都演出這個故事,可想而知這個版本的德古拉對後來無數戲劇、電影,甚至是小說的影響有多大。這次歷史博物館不僅展出這本關鍵的《德古拉》(Dracula)初版小說,也展出了在這部著作前的兩本關於吸血鬼的著作,包括第一本將吸血鬼與貴族背景結合,John William Polidori所寫的《吸血鬼》(The Vampyre);以及Joseph Sheridan Le Fanu所寫,以女伯爵吸血鬼為主角的《卡蜜拉》(Carmilla);另外,也展出許多當時在美國演出的德古拉或是吸血鬼戲劇節目宣傳手冊、海報等等。

種種衍生的吸血鬼故事與相關創作縱然非常有趣、五花八門,也讓人見識到百年之間傳播媒介的驚人影響力與創意工作者充沛的想像力,但對比起歷史,真實的德古拉事跡,雖然僅剩斷簡殘編,卻更顯得餘韻不絕,縱然是如此陰暗哀傷。

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時藝多媒體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