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台灣之光 當代油畫大師 陳澄波

台灣之光 當代油畫大師 陳澄波

出身窮困的年代,30歲為追求理想,遠赴日本學畫,成為首位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的台灣人,以才華為日據時代的台灣發聲、揚眉吐氣。在其短短52年的一生之後,陳澄波更在身後,以〈淡水夕照〉締造了新台幣2億1千2百萬元的新高價,成為台灣畫家最高的拍賣記錄。身為台灣現代美術開創者,陳澄波以一代巨擘之姿,綻放台灣的美與光!

台灣的西洋美術史,由此開始

自清朝以來,台灣的美術深受中國影響,走的是傳統水墨畫路線。要談到現代美術,就不得不提陳澄波。他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並列台灣美術先驅,三人除了有類似的背景,也由於他們的創作,讓台灣美術正式接觸到西方美術,與世界接軌。  三人都出生於日據時代的台灣,但當時學校的美術教育著重於技巧、而非美學,題材也被侷限於靜物、肖像,甚少描繪生長環境。加上台灣受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人的求學之路受到限制,只有醫學與藝術是即少數的例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許多台灣菁英、知識分子,多半都是醫生、或藝術背景。然而日本的美術教育,又是受到西方、尤其時法國印象派的影響,著重於光影的改變、以生活周遭的平凡事物為取材對象,走出畫室而在戶外作畫。留日的台灣藝術家也因此受到西方美術的洗禮,陳澄波本人就以梵谷為偶像,其畫作也可觀察出受到塞尚、莫內、梵谷等人的影響,所繪畫的題材無論是取材台灣、或是上海,都反映出他當下的生活環境。也因為陳澄波大量取材環境作畫,透過他的筆觸,可以看到日據時代的台灣街景,無論是都市街景、或傳統廟宇,替當時寶島風光留下最美好的見證。和大陸的現代美術先驅徐悲鴻等人相比,他們都不約而同受到印象派的洗禮;差別只在於前者是留法,而台籍藝術家則因日據時代的關係,只能留日。卻也因此培養了他們對成長土地,有著格外濃厚情感的淵源。    

以畫明志,替故鄉發聲

1895 年誕生於台灣嘉義,從小由祖母帶大,因為家境清寒,13歲才進入學校就讀。由於日據時代,報紙的新聞當然以日本為主,因此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當時官方大肆報導的頭條;若要讓台灣人揚眉吐氣,就是要成為畫家、入選該展覽會,使得陳澄波立志要學畫。然而當時的物質條件並不容易,直到他30歲那年,才考上東京美術學校,一圓他的畫家夢。  赴日不到3年,還是學生的陳澄波,以〈嘉義街外〉一畫被選入「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象徵台灣以西畫正式入選日本官方展覽。隔年〈夏日街頭〉再度入選,這兩幅特別以嘉義為主題的繪畫,說明了他以藝術替故鄉發聲的理念。從學校畢業後,繼續就讀研究所、專攻西畫,期間開始在台灣、日本、中國各地舉辦多次畫展。當時聲譽顯赫,寄給他的信只需在信封上寫「嘉義市陳澄波收」,郵差都送得到,可見得其在台灣的知名度。1929年自研究所畢業後,經日本文部省推薦,前往上海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並於昌明藝術專科學校兼職。任教期間,作品〈早春〉、〈裸婦〉連續兩年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而〈清流〉一畫更代表中華民國,於1931年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展出。  1933年,陳澄波回到台灣,與友人一同創辦「台陽美術協會」,目的在把台灣各地的美景,都納入繪畫的創作領域。同年,畫作〈西湖春色〉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再添佳績。台灣光復後,基於愛鄉的心情、身為本土菁英的責任感、在鄉里的支持下,擔任第一屆嘉義市議員,希望能大力推廣美術教育。但在跨入政壇後,卻因「228事件」爆發,改變了他的一生。為了平息衝突,原本以和平使者的身分前往水上機場與被包圍的軍隊調停,卻遭拘捕、槍斃。從此白色恐怖瀰漫畫壇,許多深怕被牽連的人士選擇明哲保身。但也由於陳澄波帶給台灣現代美術的影響甚大,即便是白色恐怖也無法抹滅他的成績,頂多也只能略過「228事件」不提。直到政治氣氛改變,2002年郵政總局選擇了他的作品〈夏日街景〉,發行「台灣近代畫作郵票」,算是正式對這位台灣畫壇前輩給予遲來的肯定與政治平反,昔日的相關史料才得以光明正大出土。
 

從定點平視,轉變環顧周遭視點

 從他立志學畫的動機,不難看出「畫我故鄉」是日據時代能替台灣發聲的方法之一,特別是他選擇故鄉嘉義作為繪畫主題,連續兩年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也成為他一生繪畫的最大特色。在風景畫當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如何從早年求學時所學會的水彩技巧,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所學會的西方油畫技巧,以及在上海任教期間又受到傳統水墨畫作的影響,融會貫通成為他個人的風格。 他所提出的「隱藏線條於擦筆之間」繪畫手法, 利用油畫顏料所具的粘稠和延展性, 以厚塗著色、讓畫筆藉由擠壓顏料的手法,留下筆觸。讓筆觸呈弧形方式連續進行, 運筆劃過濃厚的顏料、産生筆觸的痕跡¸ 兼顧擦筆的效果之餘,得以讓線條隱約存在。在他所繪製的樹林、盪漾的水面,都不難察覺到此技法。風景畫的取材,不光只有大自然,他對於市井生活的觀察,一樣纖細入圍。無論是電線桿、雕像、高樓、鐵橋等等當代都市的景象,反映出從定點平視的角度,改變為環顧周遭的視點。  與其他留日的台灣現代藝術先驅相較,陳澄波在旅居上海時期,所帶給他的衝擊,讓他在返台後達到創作的顛峰。一來是他親身接觸到古老的中國文化,有別於在日本時的「被殖民」身分;二來當時左派思想崛起,許多藝術家百家爭鳴,處於互相交流又彼此競爭的氛圍。三來是「128上海事變」發生後中日關係陷入緊張,使得他擔心家人的安危。在既自由、卻又動盪的時代氣氛中,陳澄波的作品反映了他與人物的關聯。家庭成員的肖像忠實記載了每個人的喜好,意味著與家人的緊密關係;裸女系列的畫作,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氣氛中,展現他學院派的繪畫技巧。而他在繪製蘇杭山河的美景時,對於如何觀察與捕捉大自然的特色,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回台後,奠定了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    

〈淡水夕照〉寫下拍賣市場台灣畫價記錄

 日據時代出生的台灣菁英,與日本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陳澄波卻曾在上海教書,使得他比當時其他的台灣菁英,對於中國多了不同的認識。「228事件」雖結束了他的一生,也讓後代多了一個解讀他生平的角度,無論從藝術或政治觀點,他都與近代台灣無法切割。從被殖民者,突破重重困難接受教育、逐漸培育出自我意識,到最後成為社會菁英,展現了身為知識分子的風骨。「一個藝術家要有名望,前提要有很多故事可以說,陳澄波的確是有。」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說出了重點。  在他110歲冥誕之際,拍賣市場便已經看準他的作品,掀起一波波的高潮。從2006年起,〈淡水〉、〈淡水夕照〉、〈貓鼻頭〉,等多幅作品以台灣風景為主題的創作,屢屢締造拍賣佳績。〈淡水夕照〉更締造新台幣2億1千2百萬元的新高,成為台灣畫家的拍賣記錄。在去年,以他一生事蹟改編的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請來歌手洪榮宏、高慧君,詮釋陳澄波與妻子張捷患難與共的深情,彰顯出他以畫家梵谷為效法對象、終身奉獻給藝術的情操。在他生前,曾說過,「一個以藝術創作為己任的人,若不能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還能夠算是個藝術家嗎?」而陳澄波帶給畫壇的影響,果然如他所言,即使到生命已經消逝,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卻永遠不會消褪。●○

 Photo/台北市立美術館、蘇富比拍賣、佳士得拍賣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