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Fashion   /  Paul Smith細說成功之路

Paul Smith細說成功之路

中國人常說道,一個人的成就,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對於Paul Smith來說,這三大因素是他的成功之道嗎?

看準時機 創造生命的轉戾點

「在我大概10多歲的時候,我的夢想其實是想成為一位專業的單車選手,可是一次的意外受傷,令我無法繼續往這方面發展。我進了醫院一段時間,在那裡認識了一些朋友,而在出院之後,我們還保持聯絡。有一次大家相約到諾定咸一間叫『The Bell Inn』的酒吧相聚,而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影響很大。以前我是從來不喝酒的,因為我認為運動員不適合飲用含酒精的飲料。但在所有人的催促之下,因為不好意思推辭,還是過去了。那兒正是當地藝術人的聚集處,而我亦因此認識了很多修讀建築、攝影、時裝及設計的年輕學生。」

「在跟他們交談聊天時,我覺得很有趣,而且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關於藝術的知識,例如不同的藝術家及藝術種類。自此,我便對設計產生興趣,最後我選擇了時裝,並決意朝這方向發展。假如當時沒有去那個酒吧,我便沒有機會認識那些年輕學生,所以在當時來說,這間酒吧可能就是所謂的『地利』吧。」

能夠抓緊時機,往往造就一個人的成就。「對我來說,『時機』是很重要,但未必是必要。我認識這些年輕學生的時候是六十年代,而那時正是時裝事業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在倫敦有很多年青設計師爭鳴,時裝界充滿動力與生氣。或許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生代的崛起,他們不再有戰爭的恐懼,也不用愁溫飽,而當時的社會亦迅速發展,因此造就了一個時代,讓一群充滿理想的年輕人能夠勇於表達自己,這種氣氛造就了倫敦時裝事業發展的好時機。之後我開了一家時裝店,所販售的服裝都是由我在倫敦的設計師朋友所設計,款式亦比較搖滾及顏色鮮艷,當年對於諾定咸這個小鎮來說,是相當新潮和前衛。但這種設計正好迎合英國當時最熱門的搖滾樂潮流。其實我們現在與音樂界也是相當密切,很多顧客都是搖滾樂隊歌手例如Franz Ferdinand、Coleplay、Travis等,還有一些老牌搖滾樂手如David Bowie及Mike Jagger都喜愛這個品牌。他們的品味偏向前衛,因此我們也有一些色彩鮮明的設計。」

「人」的力量 建設時裝王國

在擁有自己的時裝事業之前,他的一位在朋友開設了一間小型時裝店,販售自己設計的服飾,而Paul Smith在這間店裡工作了六年,進而累積了不少經驗。「最初我只是一個小店員,主要協助她整理店面。當時真的一點也不懂,一切都由零開始,經驗不足的我當然一定會出狀況。平常我會跟客人聊聊天,分享他們的生活,從中你便會學到顧客的需求是什麼,這的確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然而,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複雜的會計及管理財務的工作。我就是透過這間店,才認識我的太太Pauline。她是位時裝設計師,在諾定咸一所大學任教,而我們與經常與這所學校連繫,因此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幾年之後,Paul Smith在諾定咸開設了自家的時裝店,而他就是在妻子鼓勵下,決意開設這間時裝店。「開店以後,我開始以Paul Smith的名字推出個人系列,而款式則趨向典雅。我沒有修讀任何專業的時裝課程,因此對我來說,我只會設計一件像外套的外套,而不會是一件有十個口袋的外套,因此我的設計不會有太多華麗花巧的裝飾細節,所以剪裁、顏色及造型都十分簡單。但作為設計師,我還需要多一點技巧及專業知識,因此我修讀了一些晚間時裝設計課程,學習剪裁技巧,而Pauline更是指導我關於圖案或比例剪裁等技巧。不論過去或現在,有不少設計師都過於注重細節裝飾的設計,而忽略了剪裁的重要性。同一個部份若運用了不同的剪裁技巧,便完全有不同的效果,一條長褲如何令人穿上後看來更修長,就是歸功於剪裁,這是一種工藝技術。」

開設自己的時裝店,一切的工作比之前所做的更為複雜。之前在朋友的店裡打工,都是協助性質,畢竟那是別人的生意。但在自己的店,便要承擔所有職責,所有工作都要親力親為,同時也要學習會計及管理的知識。很幸運地,當時他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忙。「他們有的是修讀法律,有些則是修讀會計,因此我學到了不少關於這些方面的知識。我還記得他們送了一本叫《The Simplex System》的書給我,而我也跟著學習從基本做起,然而,我認為這其實是一項團隊工作。」

「當時我同時還有做一些有關形象指導、布料設計的工作,因此我們只能在星期五、六開店兩天,畢竟當時這只是間小店,收入不多,所以還得做別的工作來賺錢。雖然有點辛苦,但對我來說是一種磨練,在三十歲前我已學到不少關於時裝及這一行的專業知識。當時如果我全靠它維持生計,我可能早就破產了!哈哈!」在擁有自己的店之前,他已經從事過各種不同的工作,當中所累積的經驗,讓他獲益良多,對於日後如何打理自己的事業相當有幫助。「其實從十五歲開始我便離開校園開始工作,我曾在一間零售店工作,主要負責招待顧客,但有時也要把包裝好的包裹拿到郵局寄送。由於所有事都有機會親身接觸,會有點吃力,但我反而覺得卻可以鍛鍊出務實的工作態度。」

Paul Smith當年由一間小小的時裝店,慢慢發展成今天的時裝王國,員工之間的緊密合作也是關鍵之一。「我是品牌的設計總監,而我主要負責意念創作的部份,雖然我暫時只負責主線的男裝設計工作,但我也會監督其他系列的設計流程。有時我也會親自負責剪裁設計,而其他的工作便交由我們的助理設計師負責。在我們於倫敦Covent Garden的總部裡,每天我都會和所有設計師一起工作。」

Paul Smith這個品牌在日本的發展也是非常成功,他說團隊的努力是功不可沒的。「在1982年,我們開始踏足日本市場,而當時的辦公室只有三名日本職員,但他們的英語水平有限,所以當彼此溝通時,我們會用身體語言、面部表情來表達。不過由於溝通上的限制,最初的發展並未如理想中順利。」這不是跟電影《愛情,不用翻譯》的情節有幾分相似嗎?「對,我就是在那時入住過那間酒店,也曾在那個泳池盡情戲水呢。我還記得那兒的傳真機發出的聲音。在電影中出現過的日本人有些我都記得,感覺很得意。我不懂日語,可能因為很多地方都會用英語,所以英國人也懶得去學習其他語言。」要成功,的確不能單靠一個人。在朋友、妻子的幫忙及鼓勵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Paul Smith確實的發揮了「人和」的力量。

好奇與想像力 發揮設計的原點

在維基百科的網站中,搜尋Paul Smith這個名字,有數十多個結果:鋼琴家、足球員、演員…若眼前的Paul Smith不是時裝設計師,會幹甚麼呢?「我想我會當建築師或攝影師,因為這兩個都是我有興趣的職業。我的父親是個業餘攝影師,或許受他影響,我也喜歡捕捉有趣的情景。」但為何偏偏選擇了時裝?「或許我是個急性子的人,因為當單車運動員時,必須擁有一種與時間競賽的心態,如果讀攝影或建築,可能要花上三年,甚至八年時間,所以我還是沒有太大耐性。
因此,最後我選擇了時裝,因為我可以即時接觸不同的事物。我其實從來沒有想過會當時裝設計師,當時我只希望做一些與時裝有關的工作。那時我在朋友開的店工作,在沒有受過任何正統訓練的情況下,我開始接觸有關時裝的工作。」

Paul Smith是個充滿好奇心、積極進取、平易近人、不會只向錢看的人;他享受成功的滿足感,樂於與人溝通。「對,我是個愛玩的傢伙,你看我的辦公室有很多玩具、書本及圖畫。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滿腦子都是新點子。而我這種多樣化的性格,讓我與不同年紀的人都非常合得來,我可以和一個14歲年輕人玩在一起,也可以跟一位60歲的銀行家聊天。」

「我不是個偉大的設計師,但我是個敬業樂業的設計師;我不是個出色的生意人,但我學習如何做生意。我的品牌背後沒有什麼哲學理念,我只是做我想做的事。從一開始我沒有期望過要建立個大品牌,只是從一間很個人化的小店開始,從不奢想能夠賺大錢。我只是憑著一點毅力及幹勁,透過與別人分享生活點滴,慢慢累積。直到現在,Paul Smith仍然是個人擁有的公司,因此在決策方面都比較靈活及有彈性,我們沒有來自大集團的股東,因此也沒有太多壓力及負擔。當然我們也希望進一步擴充業務,但是我會循序漸進。現在我們的業務每年都在增長,我覺得非常幸運。」

也許是他那種愛玩、調皮的性格,Paul Smith遍佈全球的每間分店也各有特色。

「我們在洛杉磯、巴黎、莫斯科、東京等地都開了分店。洛杉磯分店的外牆全是粉紅色;巴黎的分店是一間間獨立的房間,而在倫敦Nottinghill Gate的分店則是一棟房子,而這也是設有量身訂製服務的分店。很多品牌的分店都會採用統一的設計,但我卻希望我們的分店有不同的風格。每次設計新店,對我來說都是一項挑戰,每次都感到非常興奮。此外,我們在倫敦Mayfair創立了一間傢俱店,並從世界各地搜集不同特色的傢俱,就好像到處尋寶一樣。」

Paul Smith曾先後與日本插畫家Keiichi Tanaami、英國設計師Rob Ryan及Simon Holmes合作,此外與英國Triumph摩托車公司合作推出一系列T-恤及配飾,做不同的跨媒體合作。「這是我的興趣,去做不同的嘗試,當中沒有想到金錢利益。我不想別人把Paul Smith這個品牌規範於特定的模式或形象,我會設計一些傳統典雅的服裝,但我也會做一些出人意表的設計。我們有不同形象的分店,也有別具一格的傢俱店,在巴黎還有一間書店,因此我們是多樣化的。當走進Paul Smith的世界裡,你必定會發現很多新事物。」

成功的力量來自溫暖的人心

Paul Smith曾到過香港及中國,並於去年在北京舉行了一個時裝展,地點是在一所舊工廠裡搭建了舞台,特別有氣氛。「這次的旅程讓我真正的感受到當地的中國人十分好客。只可惜之前我每次拜訪中國都只是匆忙地停留一兩天,也沒有機會真正的到處遊覽。這次我到了長城,也看過其他地方,感覺很好。但其實如果要真正去看看北京,我想至少要五天時間,可惜沒有足夠的時間!其實我還有很多地方想去遊覽,都是因工作太忙沒法成行。於是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短期旅遊,例如今天凌晨到達印度逗留半天,翌日凌晨便再起行到莫斯科,之後再到紐約,挺不錯吧,此外,我也去過柬埔寨及越南。這次到北京停留了兩天,可算是長時間了!當然也很想到上海及其他中國城市。我喜歡中國,不過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不算太多,而我也希望認識在這裡從事時尚產業的人。可惜每次我的工作表都編得密密麻麻,一天便要接受十多個訪問,有時對他們的印象,我可能只記得他們做訪問時的樣子,就好像跟你現在一樣。有時面對不同的人,這一刻跟你做訪問,下一秒可能已經跟同事討論下一季的鞋子要怎樣設計,加上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各地的時差令我常搞不清日夜時間,有時真的很累。」對於發展亞洲市場,他可有大計劃?「我們在中國地區已有六間分店,包括北京、上海及香港,這是個發展潛力高的地方。」

他是品牌的創作總監,工作自然排得滿滿的。工作固然帶來緊張壓力,但他也從工作中,感受到人際間的溫暖。在Paul Smith總部辦公室的接待處,貼有一封小孩寄給他的信,上面寫著:「Dear Mr. Smith, I love your design.」,上面還有一個很可愛的插圖。「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友善的來信,多得裝滿一整個紙箱。我曾收過一封信,寫著「我很喜歡你的衣服,你令我會心一笑」。每一封來信我都會仔細的看,他們的一字一語都令我非常動容。但有時他們沒有附上回郵地址,所以也沒法回信。現在的世界充滿罪惡、恐怖主義、貪婪,如果我真的能夠做一些事能感動別人,哪管只是一個表情或一段對話,都是值得令人感動和欣喜。現在不管去到哪裡,在酒店登記房間,或是在收銀處付款,那位員工都只管看著他的電腦,即使他真的看著你,也是沒有眼神交流的。工作上一定要用e mail聯絡,但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寫信。每年我都會寫超過千張的聖誕卡及感謝卡給朋友和我的員工。

「我喜歡與別人溝通,因此我會選擇直接的交談對話。每天早上我都會去游泳,然後去喝杯咖啡,途中我都會遇見一位清道夫。他是我每天第一個遇見的人,我們認識了數年,而他曾跟我說,我是他唯一在工作時會跟他交談的人:「沒有人會跟我說話,因為我是一名清道夫。」但從交談中,我知道他是波蘭人,是一位精神科看護士,有很好的學歷,只是在倫敦找工作。他為人很友善,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可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人員。我覺得人際間應消除隔閡,用心去彼此溝通。」

現今的都市人工作繁忙,每天勞勞碌碌,似乎沒有時間與人好好溝通。但他卻會反問一句:「忙甚麼?忙於為金錢奔波?要知道金錢是不會帶給你健康和幸福的。我不是個看淡名利的人,但我只是覺得在工作之餘,也別忘了關心身邊的人。」

關於條子的故事
提到Paul Smith,就想到令人著迷的彩色條紋,每一季都在色彩或條紋寬窄之間大玩花樣,也是Paul Smith最知名的設計。原來這個條狀花紋,也有一段小故事。

「我沒有刻意選擇以條紋作為品牌的標誌,反而是無心插柳,造就了這個設計。最初開始設計服裝,我沒有太多資金,在七十年代,我推出首個個人系列時,因為我負擔不起那些花樣圖案的布料,所以我只能選用一些款式簡單的布料,例如全白或簡單的紅白或藍白條紋布料。服裝的風格比較簡單俐落,而我會加一些色彩鮮明的鈕釦,令設計多一點特色,讓典雅的設計也能帶點色彩。其後我開始設計自家的布料,並採用照片圖案為布料的設計圖案,因此你會看到一件印上蘋果圖案的襯衫,或是房車圖案的背袋。有一天,我突發其想,將不同顏色的條紋合併在一起,我嘗試把28種顏色放在一起!之後我用不同顏色的紗線再重組一次,最終選定了14種顏色的條紋來設計布料,推出一系列的襯衫及服裝,馬上大獲好評。之後的設計中,沒有用這個彩色條紋,有一天一位顧客跑過來問我:「那條紋的商品在哪裡?」我跟他說這是上一季的系列,但他立刻說:「不,我們就是要那個條紋!」往後的每一季都有人問著相同的問題,似乎提醒我不能放棄這個彩色條紋,於是我把這個設計放在不同的產品上,所以你會發現購物袋或價目牌都有它的存在,漸漸也成為了Paul Smith的標誌。其實這可說是個偶然的巧合。」

text/ Venice Lau
photo/Paul Smith、黎不修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