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馬戲之夜——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
提起馬戲,腦海便浮現跳火圈和走鋼索等驚險場面?台灣有個以美麗寶島為名的馬戲團,跟你想得很不一樣。林智偉創團逾十年,歷經演員、導演、公關、營運等多重身份,援引外亞維儂藝術節、愛丁堡藝穗節等經驗,準備推動下一個十年的台灣當代馬戲。
反骨之後再反骨,創團累積演員價值
「很多人會誤解我那麼喜歡表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的同學裡多半都是因為隔代教養、父母離異或離世等家庭因素。」單親家庭出身,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Formosa Circus Art,簡稱FOCA)創辦人林智偉笑稱自己和許多團員皆是「做科八年」,十歲上復興劇校(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體驗一週六日、早五晚十的軍事化教育,從小練就扎實底子。
「一路上反而是自己先淘汰自己,過程中讓我更懂得一個特技演員的舞台壽命有多長,面臨到的辛苦跟挑戰是什麼。」從表演者到團長,林智偉畢業後曾接過知名劇團、表演班演出或電影及廣告替身,生活倒也過得滋潤,為何要創團?他形容不同於表演藝術圈渴望穩定的風氣,過去十年的台灣劇場幾乎沒有馬戲創作,這也讓他有幸找到一群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的夥伴。FOCA擁有近30個正職團員並採月薪制,便是他換位思考演員最在意的「安定感」與「默契」,為一群反骨的箇中好手創造出得以專心投入、累積價值的場域。
巡迴遊牧到城市,從旅行帶回FOCASA馬戲藝術節
FOCA前身「MIX舞動劇坊」於2011年創立,首支作品便爭取到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機會,「第一場演出就在馬戲篷內,我們這群人天馬行空地想,如果在台灣有一個自己的馬戲篷,那該有多好!」林智偉回國後租下社子島排練場,並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建議下改名福爾摩沙馬戲團。疫情期間FOCA將排練場遷至桃園蘆竹,並斥資1500萬買下巨型馬戲篷Village-13(V-13),依建築法規耗時一年半建置籌備,疫後復出時便有了移動式舞台劇場。
「馬戲的本質是Tour,巡迴遊牧,以前馬戲團是一輛車子載著到處跑,我們在國際經驗上學到在國際巡演時如何將道具、服裝、演員輕量化。」FOCASA馬戲藝術節總策展人張又文回憶,馬戲在歐洲是相當專業且完備的產業,少少演員著簡單服裝就能完整演出還能讓人感動;而首屆FOCASA馬戲藝術節於今年二月在台南水交社舉行,V-13馬戲篷也已模組化為三天架篷、兩天拆解。「馬戲的核心是快樂,沒有年齡、文化與國界限制,帶給大人小孩的快樂非常直接。」她形容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也是馬戲產業化的一步,還能帶動城市行銷與觀光商機。
「我們這群台灣土生土長的特技演員,受到國際文化刺激所誕生的創作,就是台灣自己長出來的樣貌。」——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
土生土長的特技表演,就是馬戲在地化
「馬戲」在台灣看似陌生,「特技、雜技跟馬戲只是不同區域的命名,歐美說Circus、中國會說雜技;名詞不同,從事的工作就是這類型的表演。」林智偉談及馬戲在地化的挑戰反而跳脫地域限制,認為在這個時代發生的每件事就是當代。「什麼是台灣馬戲?我們這群台灣土生土長的特技演員,受到國際文化刺激所誕生的創作,就是台灣自己長出來的樣貌。」他強調去標籤化,並非只有武術、原民才代表台灣文化,舉例其作品《一瞬之光》就拿台灣十元商店的常見物件,讓台灣味和特技一起進入劇場。
FOCA巡迴全球80個城市,疫情之前,一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跑遍20個國家,一直希望把國外藝術節與大眾親近的氛圍帶進台灣,讓台灣民眾也可以阿公牽小孫子舒適自在地觀賞馬戲。「在台灣一直還沒有辦法被解套,那麼多場館都蓋起來,可是要讓民眾買一張票走到裡面,還很難。」林智偉說FOCA馬戲沒有特定風格,始終在打破規則、挑戰馬戲只能在遊樂園與綜藝節目帶來歡笑的刻板印象,盼望能不設限地將多元表演的感動傳達給觀眾。
劇團、平台、教育,架起馬戲篷的三支柱
這兩年疫情為FOCA帶來最棒的禮物就是時間,他們思考出下一個十年計畫,讓三個核心事業體成為馬戲篷的三大支柱;專心研發與創作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透過「FOCASA馬戲藝術節」平台接觸更多一般大眾,以及透過「馬戲教育」的建教合作向下扎根。林智偉拋出目標:「創造出更多人從小接觸馬戲與特技的機會,讓馬戲更生活化、更多人有共鳴。」
「人在,人走,別離,相遇。我認為那都是溫柔的。」吉本芭娜娜在《馬戲團之夜》如此看待悲歡聚散;若說人生如戲,一場馬戲之夜的表演能否引人瞥見人生劇場?這個答案不妨留給自己親臨一次FOCASA馬戲藝術節,感受國際當代馬戲展演所帶來的人心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