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Netflix聯手A24黑色幽默喜劇《怒嗆人生》,劇名竟藏10大靈魂拷問?

Netflix聯手A24黑色幽默喜劇《怒嗆人生》,劇名竟藏10大靈魂拷問?

Netflix聯手今年拿下多部奧斯卡大獎的A24協力打造黑色幽默喜劇《怒嗆人生》(Beef),4月6日上線後立刻掀起網路討論熱潮,爛番茄狂刷好評98%、IMDb更有8.3評分,你也被金句台詞洗版了嗎?在互相報復、以牙還牙的爽快劇情背後,《怒嗆人生》竟然藏有十大靈魂拷問?

獨立電影製作公司A24可說是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大贏家,出品的《媽的多重宇宙》、《我的鯨魚老爸》共拿下九個獎項,Netfllix打鐵趁熱,接著推出聯手A24的《怒嗆人生》影集,果然一舉擄獲觀眾目光!狂洗版的金句台詞,諸如:「我討厭假裝自己什麼都不討厭,我討厭工作,我希望可以一整天什麼都不做,不用去擔心錢的問題。」、「你有沒有意識到,只有有錢人才會說錢不重要?佛陀之所以能成為佛陀,首先是因為他是王子,好嗎?他有能放棄的東西。」、「我們的身體會吸收營養,然後通過拉屎與撒尿,排出有害的物質,但是以父母的身份,他們會把自己的創傷,『撒』到下一代身上。」等等,皆是大快人心。

《怒嗆人生》劇情描述一名倒楣承包商Danny Cho(史蒂文.元 飾)與經營植物銷售事業的創辦人Amy Lau(黃艾莉 飾),兩人因捲入一起路怒事件而互相報復、逐漸被吞噬的過程。4月6日於Netflix首播,看似爽片背後卻大量隱含深奧哲理;像是英文片名BEEF在俚語中就有過節、衝突之意,而10集劇名所考據的文本更是寓意深遠。以下就解析10集《怒嗆人生》劇名的由來與背後哲理,看完再搭配影集欣賞,是否會覺得自己正在被靈魂拷問呢?

〈鳥並非歌唱,而是痛苦尖叫〉

「樹木和鳥兒都在痛苦中。我不認為它們在歌唱。它們只是在痛苦中尖叫⋯⋯仔細看看我們周圍的事物,存在著某種和諧:那就是勢不可擋的集體屠殺所帶來的和諧。」——韋納·赫佐格(Werner Herzog)

第1集劇名〈鳥並非歌唱,而是痛苦尖叫〉(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啟發自德國導演韋納·赫佐格於1982年紀錄片《夢想的負擔》(Burden of Dreams);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Amy、一名正在尋找立足點的承包商Danny,在兩人的「路怒」事件後,我們才發覺這兩位主角表面之下隱藏的問題與痛苦。

〈活著的狂喜〉

「我不認為我們在追求的是生命的意義。我認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活著的體驗⋯⋯如此我們在純物質層面上的生活經歷,就會與我們內心深處的存在和現實產生共鳴,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活著的狂喜。」——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第2集劇名〈活著的狂喜〉(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出自美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伯的訪談語錄,也收錄於《神話的力量》書中。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在Amy與Danny的互相報復與爭鬥之中,也許觸及了他們內在最原始的衝動和情感,那也許就是生而為人的狂喜。

〈我體內住著一聲喊叫〉

「我體內住著一聲喊叫。每個夜晚它都會拍打著翅膀,用它的鉤子尋找愛情。——希薇亞·普拉斯(Sylvia Plath)

第3集劇名〈我心中充滿了哭泣〉(I Am Inhabited by a Cry)出自美國天才詩人希薇亞·普拉斯的詩歌《榆樹》;她道出內心深處有一個黑暗的東西,在夜晚為愛哭泣,同時也暗示第七集男女主角Amy與Danny實現夢想後的內心空虛。

〈只是無法同時擁有一切〉

「你可以擁有一切,只是無法同時擁有一切。」——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

第4集劇名〈只是無法同時擁有一切〉(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出自美國的女權主義者及作家Betty Friedan,被問及「女性是否可以擁有所有東西」時的回答;劇名也揭露了劇中情節:Amy要兼顧美好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甚至還能擁有足夠的個人實現,容易嗎?

〈內在秘密生物〉

「我們是如此向內的神秘生物,向內是我們最神奇的特質,甚至比我們的理智還要神奇。但我們不能只是走進洞穴裡四處張望。大部分我們所認為關於頭腦的知識都是偽知識。我們都是如此令人震驚的裝腔作勢者,如此擅長誇大自己重視的事物的重要性。」——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

第5集劇名〈內在秘密生物〉(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出自「哲學藝術家」已故英國才女作家艾瑞斯·梅鐸的小說著作《大海,大海》,也點出《怒嗆人生》中各個角色的自傲與自戀,因為太把自己當一回事而試圖遮掩自己膚淺的價值觀,卻又極力隱藏自己的別有心機。

〈我們畫出魔法圈圈〉

「我們繪製了一個魔法圓圈,把一切與我們秘密遊戲不符的事物隔開。每當生活打破這個圓圈,遊戲就會變得蒼白無力。然後我們就重新繪製一個圓圈,並建立一道新防線。」——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第6集劇名〈我們畫出魔法圈圈〉(We Draw a Magic Circle)出自瑞典大師級導演柏格曼的電影《猶在鏡中》;呼應女主角Amy為自己編織了謊言,希望這一連串的不幸事件完全不是自己的錯。

〈我是籠子〉

「我是一個牢籠,正在尋找囚鳥。」——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第7集劇名〈我是籠子〉(I Am a Cage)出自作家卡夫卡​​《卡夫卡隨筆集》中的名言,描繪人類有如空虛的容器,不斷地尋找意義;Amy與Danny因為沈迷於爭鬥,雙雙險些釀成大錯,最後都感到迷失而無助。

〈原創選擇的戲劇性〉

「道德選擇是自由的,因此是不可預見的。孩子並不包含他將成為的大人。 然而,一個人決定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正是基於他曾經是什麼。 他從自己設定的性格以及與之相關的宇宙中汲取道德態度的動機。現在,孩子逐步建立起這個性格和宇宙,卻沒有預見它的發展。他漫不經心地行使這種自由,卻一無所知這種自由令人不安的一面。他平靜地沉浸在自己的喜怒哀樂,似乎沒有明天也沒有危險,但卻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最初選擇的戲劇性在於,它在整個生命中從不停歇,它沒有理由地發生,在任何原因出現之前,自由像是以偶然的形式存在著。 這種偶然性在某種程度上讓人想起喀爾文主義教義中上帝分配恩典的任意性。 這裡也有一種宿命,不是來自外部暴政,而是來自主體自身的運作。 只是,我們認為人總能求助於自己。 沒有什麼選擇是如此不幸,以至於他無法被拯救。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第8集劇名〈原創選擇的戲劇性〉(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出自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女權主義作家西蒙·波娃,在其著作《模稜兩可的倫理》中探討我們今天做出的選擇,是基於過去成長環境所預定的;透過劇中回顧Amy與Danny的出生、童年與成年,讓觀眾觀察並理解為何他們如今會深陷黑暗與險路之中。

〈偽造大師〉

「依戀是幻象的偉大製造者;只有超然的人才能獲得現實。」——西蒙·薇爾(Simone Weil)

第9集劇名〈偽造大師〉(The Great Fabricator)出自法國社會運動家西蒙·威爾,在其著作《重力與恩寵》(Gravity and Grace)中探討了這種思想:為了完全接受現實,你必須經歷一種損失。影集中爆發新危機,Amy與Danny兩個角色與親近的人漸行漸遠,也許最終會意識到他們所製造的混亂。

〈光明的輪廓〉

「人並非透過想像光的形象而開悟,而是透過讓黑暗變得有意識而開悟。」——卡爾·榮格(Carl Jung)。

第10集〈光明的輪廓〉(Figures of Light)劇名出自分析心理學之父榮格《煉金術研究》中的一段話,為了向前發展,我們首先必須觸及自己的黑暗面。Amy與Danny處在自己一手釀成的殘局之中,雙方的內心都受到了傷害,因而帶著領悟繼續過生活,也呼應了任何一種覺醒必然帶著痛苦。

Share:

ᴇᴅɪᴛᴏʀ, ᴘsʏᴄʜɪᴄ, ɢᴀᴍᴇʀ.|ᴀʀᴛ, ᴇɴᴛᴇʀᴛᴀɪɴᴍᴇɴᴛ & ᴡᴇʟʟɴᴇss|ʟᴇɴᴀ@ᴡᴇᴘᴇᴏᴘʟᴇᴄʟᴜʙ.ᴄᴏᴍ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