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宜蘭不僅越來越美,還越來越宜居!實地走訪發現4大驚人改變

宜蘭不僅越來越美,還越來越宜居!實地走訪發現4大驚人改變

2006年雪山隧道通車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在宜蘭置產,每天通勤到雙北工作。宜蘭愜意的氛圍、舒適的居住空間、加快的通勤時間,深深吸引著雙北市的人口向宜蘭移動,除了這裡生活越來越便利,煥然一新的風景、越趨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是關鍵因素。

近年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推動下,宜蘭老建築的修復與再生不遺餘力,閒置的公有建物及台化老舊廠區,都有了新的樣貌;原本用來嚴厲管訓違規阿兵哥、令人聞風喪膽的明德管訓班舊營區,也即將翻身改變成為藝文中心,以結合過去傳統產業、人文歷史及自然景觀,讓城市有了新的風貌。

整體宜蘭市「市政中心」面積約9200平方公尺,包括市公所、舊縣議會、原救國團大樓、志清堂、社福大樓及宜蘭縣政府舊員工宿舍等設施,皆一舉改善,除了整修大樓,還將其改建成為親子館或故事館等。

日治時代 林鐵記憶的再生

既然來到宜蘭,當然不可能不來羅東,除了夜市以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景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宜蘭的林業在日治時期開始發展,樹木資源大多來自太平山,直到民國71年歷經政策轉型,砍伐行為才劃下句點。隨著歲月流轉,政府單位將該地登錄為文化資產,成為景觀區。

而在運送木材的鐵路上,其中一站位在宜蘭縣三星鄉的天送埤車站,建於西元1921年,是早期太平山森林鐵道十個車站之一,遺憾的是,隨著林業沒落,該車站一度孤清寂寥、杳無人煙。

但這座具有文化及歷史意義的車站,後來卻在政府的努力下重新燃起生機。它重新整修,並盡力還原日治時代的陳設風貌,亦在車站前方蓋了一條環狀鐵道,使用太平山林鐵的復刻版小火車頭,後方掛接兩節小型車廂,以時速2.4公里,緩緩前進,感受單純寧靜的鄉村情懷。

打造一座綠水生態城

還有一個打造宜蘭城市美學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水」,整個蘭陽是沖積平原,不過農業灌溉往往造成氾濫情形。像是其中安農溪上游的蘭陽發電廠所排出的水流,常造成氾濫,為了防洪治水,因此建立了水利設施——面積2公頃大的分洪堰風景區「湧泉公園」,將安農溪的河水一分為二,分別灌溉了羅東、三星以及五結的農田,不僅改善氾濫情況,同時經過長時間的沖刷,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形,也開發成為一個遊憩地點,有步道、廣場和看台,還增設野餐露營區。

除此之外,串連宜蘭酒廠、南門林園、新月廣場購物中心以及宜蘭美術館等觀光地,運用有限的空間調整水道與地形,保留原本的老樹,形成一種「綠帶」與「水」兼容並存的特有景緻。

 

道路新闢及拓寬

觀光發展與美景固然重要,但要人民在當地住得長久,總要有落地生根之感,因此邁向「宜居城市」才是關鍵中的關鍵。要如何才能更宜居?就從拓寬或延伸道路開始,因為一旦馬路通順、交通發達,運輸不再受阻,整體的產業才有發展的空間。其中「醫療」相當重要,傷患緊急需要送到醫院急診,萬一路線不暢通,恐耽誤寶貴性命。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蘭陽院區,位在宜蘭市校舍路平交道旁,原本只規劃從校舍路進出,但時任宜蘭副縣長吳澤成考量救護車恐受平交道等待時間而耽誤搶救,決定超前佈署,隨即帶領團隊爭取款項,火速規劃替代道路——陽明路,讓救護車能一路暢行無阻。

此外,順應宜蘭科學園區發展而辦理嵐峰路拓寬工程,從中山路到進士路全長約一公里,路寬原本是12公尺,拓寬後達30至35公尺,讓產業進駐更加便利,城市的經濟型態更加提升。

便民決策 改造80年舊橋

還有一件與交通相關的重要工程,宜蘭市主要聯絡橋樑——宜蘭橋,是由兩座橋板組成,一邊80年歷史,另一邊則是50年歷史,老舊的橋樑,已經具有相當的危險性,不僅如此,這座橋的橋長也不足、樑底低於水位未達保護標準,甚至還影響河道通洪。但當時改建經費高達5億,相當於宜蘭市一年的總預算,經過數年爭取,才在吳澤成擔任代理縣長期間定案。

改建過程中也遇到不少難題,像是為了蓋橋原本必須徵收部分土地、拆除民宅,遇到了一些反彈,但吳澤成卻大膽改採新的工程設計,讓橋不需要徵收新土地也能在原本的用地建造完成。橋長亦從原本162公尺,增長為241公尺,並將整座橋體抬高,未來採雙向的四車道,兩側更會增設人行與自行車道,橋端還設置廁所與停車格,這項工程預計2021年1月底全線通車。

 

一座城市的躍進,全面帶動了經濟發展、市容美感、交通便民以及文化意義。以宜蘭的改變為例,倚靠政府的政策規劃與實際作為,還有民間的支持與善意提醒,如今人人能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背後亦是歷經時光和努力堆砌而成,不知不覺中我們享受了他人塑造的成果,而當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您是否也能細細品味到,雙腳駐足的這片土地,也已經悄然改變。

TEXT:楊艾庭

PHOTO:林東亮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