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181期   /  隱於表象之光的真實之美|當代藝術家Javier Martin

隱於表象之光的真實之美|當代藝術家Javier Martin

七歲開始自學藝術、九歲時便獲得馬德里 CAJA 銀行的「年輕藝術家獎」;
現年 37 歲的當代藝術家 Javier Martin,
在光彩耀眼的作品中建構的「表象」,就如同這些加諸於他身上的稱謂與名號。
但唯有將這一切卸下,
我們才終於見到那位在畫布、牆面上塗鴉創作的天真孩童。

「『光』有兩種:一種來自於自然的光,另一種則是人工的。而人工的『光』往往是為了標示、廣告或宣傳等目的而被創作。」 西班牙當代藝術家Javier Martin,在 2007 年開啟了「Blindness」這個結合了霓虹燈與拼貼畫作的系列,這不僅是藝術家最知名且至今持續在進行的創作系列之 一;它同時也獲得藝術界與觀者廣大的迴響。但 Martin 也追隨他所景仰的藝術大師——畢卡索(Pablo Picasso),不斷的嘗試、變換不同的創作媒材、方式與可能。 從繪畫、照片、霓虹燈和剪紙拼貼畫,一直到概念性的表演、雕塑和裝置等,皆成為這位遊歷世界且擁有充沛創作活力的藝術家對當代消費、審美文化的反思。

《Blindness Aire – Ascaso》

尚未認知到「藝術」前便開始創作

藝術圈中不乏從未接受過正統藝術訓練的藝術家,但是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旅遊城市—— 馬貝拉(Marbella)的 Martin, 卻是個自七歲便開始以藝術「療癒自我」的孩子。「我是一個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專心的小孩。但開始接觸藝術與繪畫之後, 我隨即便能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連結』。」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榮格(Carl Gustav Jung)便曾藉由「象徵意象」的帶領,連結治療個案的潛意識,用以治療精神疾病。而這樣的方式也影響了三、四零年代的藝術家,進而架構起「藝術治療」方法。而對於 Javier Martin 來說, 在他尚未認知藝術與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他便以其來探索世界與表達自我。

「我是一個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專心的小孩。但開始接觸藝術與繪畫之後, 我隨即便能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連結』。」

光的無意識引導或黑暗中的反思

「我對於『光』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想法非常感興趣,電視銀幕、手機或霓虹招牌等『光』,皆引領著我們脫離現實。」 起床後立即拿起手機檢查是否漏掉了什麼訊息或消息,在街道上、捷運車廂中不斷 閃動的廣告燈箱;現代人從睜開雙眼至闔上那刻,舉目所及皆是吸引我們注意力的 「光」。注意到此一現象的 Martin 便將此元素、其背後的意義與帶來的反思作為他創作的核心。「我以『光』來吸引觀者, 同時讓他們思考在如此顯眼的表象之下, 是否藏有真實的『光』。」Martin 解釋道。

「我對於『光』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想法非常感興趣,電視銀幕、手機或霓虹招牌等『光』,皆引領著我們脫離現實。」

沒有「Plan B」的天職

「對我來說,我從來沒有想過『Plan B』。」被問及若是不從事藝術創作,將有可能會做些什麼時,Martin 堅定地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可能性。「就算我今天寫一本書或拍一部電影,我依舊會試著用作品與我這個人做連結。」無論是在創作、或者生活上,皆維持一種微妙平衡的 Martin,一方面對於社群媒體上與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求知若渴;另 一方面也頻頻回望那些永不過時的經典。「做創作的時候,我是個起得晚但卻做得多的『夜行性動物』。但在找尋靈感的時候,我則會早起去接觸自然或到書店走走。」談及一般人對於藝術家日夜顛倒的作息時間時 Martin 笑道。

「就算我今天寫一本書或拍一部電影,我依舊會試著用作品與我這個人做連結。」

早已走訪歐洲各國、韓國、香港與中國等地的 Martin,因為新冠肺炎之故而尚未有機會造訪台灣,但熱愛旅行的他,使終將這件事放在他的「To-Do List」上。 但他卻不急於在社群、網路、或電影書籍當中描繪這座小島的樣貌。自嘲是個「浪漫主義」者的他,比起按表操課式的走馬看花,他更習慣於花時間在當地生活、與人群接觸或相處,甚至於「迷失」其中。 他認為唯有這樣,方能深度的去了解一個地方,找尋那些不起眼之處可能被忽略的美與真實。「在我的作品當中,我試著用表象的美來掩蓋『真正的美』。」藉著 Martin 極具時尚感的批判角度,我們一層一層地揭開了霓虹燈管下畫布的顏料層疊,發現「盲從」美感背後的真實。

「在我的作品當中,我試著用表象的美來掩蓋『真正的美』。」

Share:

「神仙,妖怪?謝謝。」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