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藝起加油ART
~疫情期間在家買藝術品

#藝起加油ART
疫情期間在家買藝術品


#藝起加油ART
~疫情期間在家買藝術品


新型冠狀病毒對於全球影響巨大,藝術市場也首當其衝,已經超過70個國家與地區深受其害,藝術市場更是無法在短期之內復甦,隨著各大藝博會、拍賣取消、延期,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更是取消了現場展覽發展出線上展廳銷售模式。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Matthew Burrows)發起的藝術家支持宣誓(#artistsupportpledge)在社群網絡Instagram(IG)上廣受迴響,讓藝術家們以兩百元英磅的價格出售小額作品做出循環經濟,藝術家售出一定的數量之後也會支持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支持藝術

在宅時代的來臨,社交線上化,你的生活更加需要藝術的溫暖,生活的藝術也需要藝術品的加持、點綴。

由於藝文展覽受到疫情影響,許多藝術家面臨日常的開銷之虞,收入卻減少許多,仰賴社交的藝術商業機制必須快速轉型應變,台灣的知名藝術家王建揚看到了伯羅斯的藝術家支持宣誓活動之後決定響應台灣版,並積極在臉書上創立社團「藝起加油ART – 作品展覽平台」,每位藝術家作品定價不超過6800元新台幣,每售出五件作品(34,000元)再收藏另外一位藝術家的作品(6800元)。從3月30至今已經有超過一萬人加入,保守估計有超過500件作品成交,總金額超過三百萬元新台幣。台灣版的主題標籤(# hashtag)一共有三個,分別是:#藝起加油ART、#artistsupportpledge、#artistsupportpledgetw,歡迎各位讀者關注與支持、加入臉書社團或在IG上響應。

發起人王建揚說:「很開心有機會能透過網路的平台串起台灣創作者與藏家、藝術相關人員、以及喜歡藝術的朋友們,我們平台的作品最高只要6800元就有機會可以買到創作者的個人創作,歡迎大家來享受收藏的美好。」

關注新銳

身為一位藝術顧問、藝術評論者、策展人,筆者有個比較少人知道的身份,就是藝術家。雖然從倫敦藝術大學聖馬丁學士藝術評論、媒體、策展學士畢業、瑞士蘇黎世大學就讀藝術市場研究碩士,未來有計劃再回到歐洲進修藝術創作。於4月1日的時候首次於王建揚發起的平台上發表作品當天售出了四件小品,隔日一上傳一件作品也順利將第五件售出。

在熱絡的買氣之下,很難抵擋對於藝術的熱情,我也收藏了四件作品,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們。其中一位是曾筱鈞,她的作品有個人特色,結合了幽默的元素在其中,價格又非常容易入手,我非常榮幸能收藏她的作品,也期待在未來持續關注。在台中的藝術家楊躲也是這次在平台上關注到的新銳藝術家,可說是我在使用這個平台的喜悅之一。另外一件有幸收藏的是年輕藝術家高堉銓的作品,他的用色明亮活潑,有結合時間與空間的元素,給觀賞者喜悅,也邀請大家思考人類與環境的種種議題。

撿漏機會

#藝起加油ART的購買狂潮有很大的因素在於買家有機會以低於疫情前市場行情的親民價格購入收藏作品,我在4月1日晚間非常幸運的買到旅英藝術家張般源的小品,一件2019年圓形的紙本畫作,標題名稱是「場景二 — 呼~~~」,其實對於目前的疫情,張般源訴說出這樣的狀態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糟糕,利用「悲情的浪漫」邀請大家用更正面的態度面對「人類的脆弱」。這件作品我在他台北美術館展出的時候有看過,印象深刻,雖然當時有收藏的衝動與想法,但實際上是蠻害羞的不好意思開口,直到這次的活動,終究是有緣,歡喜收藏。

在超人氣的支持下,搶手的藝術家之陣容當然包含王建揚,還有袁慧莉、李承道、張騰遠、孟耿如(ARU)、楊依香、王公澤、呂紹瑜(Lupa)、賴純純、范姜明道、廖堉安、葉怡利、鄭崇孝、呂英菖、蕭逸玫、陳珮怡、黑雞先生、大腸王、可樂王、蔡宜儒、陳廷睿、張瓊方、林佩君、方佩琪、林瑩真、李默父、張絜廸、余昇叡、王文宏、陶綱、吳衍震、駱志豪、陳又伃、胡采炘、蔡孟閶、李政勳、倪瑞宏、丁柏晏、張靜雯、黃舜廷、吳芊頤、陳奎延、辜琪鈞、黃至正、陳柏源、張育嘉、Grace Lee(假盈)等藝術家的作品,許多作品一上傳就被買家秒殺,甚至搶購中一度造成平台短暫當機的情況。

身心靈的追求

在非常時期,許多人對於藝術產業不看好,我倒不這麼認為,因為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人們更加需要精神性的慰藉,而藝術正好是很恰當的管道與媒介之一。

張般源說:「正是這種災難以非人類的類生命形式介入全球資本領土的爭霸戰中,以一種帶有威脅與侵略性的正向方式,讓我們再次重新思考身體的獨立性與堅固,同時也讓我們再次地審視把身體嫁接於國家的血脈認同的荒謬。這是一個殘酷的正向警示。而身體的完美,那些被西方視為集結知識、美感、黃金比例於一身的模範身體,以及那些經由注視、看不見的見(聽、觸)、身體內在的真相、對其所建立起的知識系統及所賦予的自由權利(知識—力量)與身體的詮釋權和規訓,並應用於身體與身份的分類所建立起來的規範等,在這個時代,諷刺地,經由科技的注視、對非人類的知識累積、數字的語言、身體的不可預測瓦解了人類身體的神話。這不只是一個警惕,更是一種激勵,從身體的脆弱性與主體的流動性去轉化這些看似成為屍體的絕望為一種朝向多元、相互共存與依賴的希望。而生命隕落的過程,同時也傳承了無數的知識與養份造就了更多元的活力。」

懇請廣大讀者們抽空在手機或電腦上,逛逛臉書上的「藝起加油ART – 作品展覽平台」,豐富大家的生活,用藝術來點亮希望,也用行動支持藝術家們。

Share:

藝術市場研究顧問、藝評暨獨立策展人。不折不扣的藝術控,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評論、媒體、策展學士,目前為瑞士蘇黎世大學藝術市場研究碩士生。覺得將人生專注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一種使命 。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