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出爐!海歸藝術家張碩尹用「檳榔、山蘇、蝸牛」詮釋台灣歷史各族群糾葛

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出爐!海歸藝術家張碩尹用「檳榔、山蘇、蝸牛」詮釋台灣歷史各族群糾葛

2020臺北美術獎在歷經486件作品激烈徵選後終於結果出爐,12月11日於北美館舉辦頒獎典禮,共計13組作品入圍,其中有7組入選獎、5組優選獎及1組首獎。來稿作品以平面、立體、影音複合媒體等方式呈現,但仍以平面為最大宗,不過在入選的13件作品中,近半數透過影像、音樂、舞蹈、行為表演、多元媒體等方式,可見表演性近年在當代藝術中相當受到重視。

北美館館長林平出席頒獎時表示:「今年投件數量特別踴躍,呈現出國內藝術創作豐沛的能量。我們企圖為獎項建構具有辨視度的時代新意象,透過解開白盒子建築的瞬間與鋪天蓋地的光電環境,臺北美術獎敏銳回應當代精神。」

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致詞(圖/北美館提供)

首獎得主張碩尹以《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在四百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他用三個台灣常見物種檳榔樹、山蘇、非洲大蝸牛,形容台灣的動植物生態與族群間的歷史。

張碩尹《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圖/藝術家提供)

像是檳榔最早相傳是由荷蘭人引進,但在日治時期被禁止,直到80年代經濟起飛、受到勞工階級喜愛才大量栽種;山蘇則是台灣原生的蔬菜,一開始是原住民的傳統野菜,但後來都市中產階級對於將山蘇當成生機飲食感到興趣,於是有部分的檳榔園主紛紛改種山蘇;至於非洲大蝸牛則山蘇園的害蟲,一開始是日本人引進,本來想要做為攝取蛋白質的來源,卻與漢人的飲食習慣不合,後來則是被原住民融入菜餚。張碩尹藉由這三種生物,串起台灣特有的生態,與各族群間歷史的碰撞。

為了創作這個題材,張碩尹在花蓮縣壽豐鄉的水璉部落待上兩周,與當地的阿美族獵人、山蘇農合作,學習到許多野外求生技術及器物製作,並將其運用在藝術創作上。更重要的是,藉由都市藝術家(自己)、部落獵人、山蘇農之間,看見都市、鄉村、部落三者的共生、衝突與權力拉扯,並透過作品傳達出台灣社會的獨特樣貌與省思。

而5件優選獎也都相當具有特色,像是許懿婷的作品《飄浮身體──上牆》為長達60分鐘的行為表演,表演者坐在牆面高處不斷嗑食花生、棄擲果殼,台下觀看者腳下踩踏著殘渣碎屑,看著台上的表演者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在對視交流間,已分不清誰是觀賞者、誰是表演者。

許懿婷《飄浮身體──上牆》高台上的表演者與滿地花生米殘渣。(圖/潘渝霈攝)

另李奎壁《鑽石夢》則是影像、裝置與文本呈現,透過他在柬埔寨的所見所聞描述金邊鑽石島近年的發展,探討新自由主義在帝國主義擴張之下的東南亞新樣貌,並藉由當地殖民史及相關神話,以辭典編撰的形式詮釋錯綜複雜的歷史與政經議題。

此次入圍的13組作品,於2020年12月12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3樓展出。

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左)頒發「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講座予得獎藝術家張碩尹(右)。(圖/北美館提供)

得獎名單

首獎:張碩尹《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

優選:李奎壁《鑽石夢》、許懿婷《飄浮身體──上牆》、朱駿騰《而它來去匆匆》、許進源《海的寓言》、蒲帥成《辦公室有蟲──系統小疣》

入選獎:楊立《小亂局──新世界後設凝視》系列、林羿綺《雙生》、楊哲一《山水》系列、張致中《海市》、曾慶強《我們之後》系列、林人中《日出日落》、溫晉豪《43251》

Share: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