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給我「有風格」的畫廊好不好?藏家道出買畫多年真實心聲

給我「有風格」的畫廊好不好?藏家道出買畫多年真實心聲

先前《「你,注意到了嗎?」- 2020 Art Taipei台北藝博展後回顧》一文中,關於台灣收藏家藝術收藏觀念變化的觀察,獲得廣大的迴響。有鑑於此,本訪談延續該議題,將視情況陸續推出幾則差異性較大的收藏心得訪談整理,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收藏族群各自的心路歷程,或許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台灣藝術收藏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八位受訪談者:

【收藏家T小姐】

年齡:40–45

行業別:創業家

正式收藏資歷:8年

(訪談內容皆經受訪者確認後刊出)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當初為什麼會開始收藏?收藏多久了呢?

T:我非科班出身,從小就很愛畫畫,特別喜歡描繪複雜的線條和圖樣。因為家人認為藝術不適合當成職業,大學時我考進醫學院,唸到一半覺得個性不適合,於是轉念商學,之後大部分都從事廣告和行銷相關工作,工作期間甚至曾經在知名藝術家董小蕙門下學習過數年,因此持續都有做些可以達到自我療癒的創作並積極參觀各類展覽。

進入職場後,起初對於收藏並不熱衷,覺得只要欣賞即可。直到2012年在參觀台北藝術博覽會(2012 ART TAIPEI)時,終於起心動念,買下了一件木雕,它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收藏。不久之後,我又在2013 Young Art Taipei買下日本畫廊所帶來、後來獲得超高人氣的日本藝術家塚本智也(Tomoya Tsukamoto, 1982–)的作品。

當時塚本智也是位非常羞澀的藝術家,他跟著畫廊來台灣,一方面我非常欣賞帶他來的川田画廊(KAWATA GALLERY)創辦人川田先生優雅的品味和溫文儒雅的態度,也深受塚本先生既清新又虛無浪漫的創作所吸引,以及他本人那種「人如其畫」的特質。那次雖然不能算是被作品「電到」,但當下在那個空間中,藉由畫廊的介紹,以及和藝術家互動間所產生的感動,至今依舊令人印象深刻。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家中有無其他人有收藏的習慣?

T:我父母親就比較保守一點,沒有任何收藏。如果勉強要說,父親是有很多書,但那些書都是拿來閱讀用,還不至於可以稱為收藏。爺爺是位很有想法、專業的藏書家,但由於爺爺收藏的書實在太多了,所以我深知「收藏的痛苦」。他收藏的書,即使整理至今,都整理不完,非常難處理。至於藝術作品,則只有我在收藏。

Q:你都收藏些什麼樣的作品?有什麼樣的標準和偏好嗎?

T:就藝術家的國籍來說,我主要是收藏國內和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後者的收藏,大概是因為在我所累積的經驗中,日本畫廊在我心中已經建立起相當專業的形象,而我也非常願意信任他們所代理、選擇的藝術家。

我對於工藝性強的作品比較沒有興趣,我喜歡有個性、特色鮮明的藝術家。只要這些特色可以打動我,就可以省去很多花在研究上的時間。在當代藝術的領域,日本畫廊給我一種安心的感覺,我變成有點像是「取巧」地去相信他們品味。在交易前,我通常會觀察他們的幾檔展覽、推薦的藝術家和服務時的態度,一旦出現欣賞的藝術家,我就比較容易下手購藏。另外,他們的服務和認客人的能力也好的多。有次我興之所至,突然飛去參觀東京藝博,當我在機場打卡完畢沒多久之後,多家日本藝廊朋友們就主動發訊息要帶我進場參觀,那種服務的態度真的非常到位,也非常細心。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反之,國內畫廊給我的印象就真的差很多,「甚至比百貨公司精品專櫃還差」。但在畫廊,即便買過再多的作品,下次去參觀時,他們讓我感覺好像對這位客人依舊非常生疏,很少認真注重顧客服務,讓我不禁懷疑是我買太少還是我討人厭,然後下一檔又當作沒事請客人來捧場,真的令人無言。

國內畫廊態度不佳和大小眼的服務,應該已經是本地藏家時常得面對的問題,因此對我來說,和台灣本地畫廊打交道就相對比較累,即使多次提醒還是會常常忘記事情。這樣的狀況不免令人擔憂,當有一天作品須要維護、聯繫或是轉售時,他們將會如何反應?一旦跟這些服務不佳的畫廊交易後,有種相當於買到「孤兒保單」的感覺!當然還是有很多畫廊的服務很優質,如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和藝星藝術中心(Star Gallery)等。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在收藏的偏好方面,我屬於兩個極端,要嘛就喜歡特別「ㄎㄧㄤ」(在此應指「帶有搞怪性質的與眾不同」之意),不然就是很「細緻」的作品。由於我從小就一直有在畫畫,而且是畫很細緻的那種,因此心裡對於「美學」有自己心中的一把尺。我對於藝術家強調手藝那種「技術型的美」較不感興趣,大概是因為對我來說,那樣的類型已經不再新鮮,且那種美已經不能感動我。即使我了解那樣的創作過程很辛苦,但我也不需要花錢買回去,那樣的作品不會是我需要收藏的「優先順位」之一。

我通常是先受到作品的吸引,之後深入去了解藝術家,才會再回頭去了解畫廊的性質,因此我基本上是屬於跟著藝術家的那種收藏家。對於藝術家的判斷,我十分重視「藝術家的人品」以及他的「創作論述」,並基於這一點去比對該藝術家的那些特質,是不是和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有「一致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對於藝術家的那種執著有著「追星」的味道。

在收藏上,我儘量維持開放的想法,家裡放得下的話,只要不是太誇張的作品,能收我都會想要儘量收下來。先前幾篇訪談文中,有幾位藏家不喜歡裝置或雕塑,但對我來說,只要是和藝術家創作的思想有共鳴的話,我都很願意收,例如剪掉一半的毛澤東畫像就是一個例子(註:這件作品於2020 ART TAIPEI中的《藏家特展區》有展出)。如果藝術家作品後來真的有逐漸上漲,對我來說主要是肯定我判斷作品的能力,但在經濟收益方面,我真的沒有介意過作品未來的投資性。

攝影 收藏家T小姐提供。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收藏方面學習的管道?

T:年輕時我曾到董小蕙老師那邊去學習繪畫,在那段期間,因緣際會接觸了許多國內的藝術家,逐漸了解各式各樣藝術家創作背後的想法,以及藝術界的生態,包括畫廊運作的機制和許多業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我是一個對事物存有強烈好奇心的人,而且非常喜愛並擅長分析研究,因此我一旦看到或聽到不認識的藝術家,我會竭盡所能地去深入了解那些藝術家創作的脈絡,並分析他們的各類風格和形式。我也一直持續去參加各式各樣的講座,吸收學習不同專家對於收藏或是對於作品的見解和看法,再從前面那些內容之中去延伸學習的深度。

閱讀也是我重要的學習管道之一,我訂了許多不同的藝術雜誌,也接近買書成痴,前述那些書本雜誌的內容,都是我累積藝術知識的養分。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我也有很多知識來自畫廊,但如果畫廊所推薦的藝術家讓我覺得並非真心誠意在做藝術,對於也在商場上打滾的我,即使能理解,但有那樣的情況發生的話,就不會受到藝術家創作自述和畫廊的銷售方式所打動。因為對於收藏,我設有一個高標準,沒有達到那樣的標準,就很難進入我收藏的優先順序之中。藝術家為了追求「完成自己」奮不顧身,把生命與藝術融合成為一件事,真的非常令人感動,且令人尊敬。如果剛剛好因此製作出與我「有共鳴」的作品,對於能收藏這樣的作品,可算是幫藝術家留下一個作為生命曾經存在過的記錄。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在我的觀察中,國內的藝術圈中還是有些地方需要很大的改進。譬如說,我很受不了的就是在各畫廊之間,一直存在著特定幾位好像被稱為藝術顧問的「老面孔」。這些人常常出現在畫廊開幕或各種場合中,或許是去帶買氣或講幾句話,這些行為常常會令人「感覺錯亂」。因為對我個人來說,每家畫廊都應該要有自己品牌上的風格,如果看不出一家畫廊其代理藝術家間所特有的風格的話,又常常都聘請相同的那些老面孔來站台,從我作為一位行銷人的角度,完全看不出這樣安排的道理在哪裡,非常令人疑惑。就各別畫廊來說,這些同質性太高的安排,等於給人一種「賣店」(意指「雜貨鋪」)的感覺,只是將作品湊一湊後放入一個空間之中,再找來同樣一批人推廣,很難相信這樣的做法能夠在收藏家群體間建立起正面的信賴感。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一年大概會花多少預算做收藏?

T:小資族的話都是自己賺、自己花。藝術收藏到一個時期往往再上去就是「頓悟」。但是小資族的資金了不起就是指數或函數型增長,儘管收藏藝術的眼光和品味可以頓悟,只不過賺錢的能力怎麼可能靠頓悟?因此很苦惱的地方是,「賺錢的速度比不上品味進步的能力」。(無奈)

對於收藏方面的預算,不像有些收藏家會特別提出一筆預算一年準備要花多少,我沒有特別去規劃,只是一旦有多餘預算就會花在藝術品的收藏上。這幾年來在收藏上我大約花了五百多萬以上,而這些收藏相當於作為我年輕時到現在的一種紀念和軌跡。

我很幸運都是收藏到那些我真的非常喜歡的作品,沒有買那些流行性太強容易過時的東西,因此也避開了那些「雷」,所以至今在收藏上沒有特別遇過什麼煩惱。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收藏前後帶給你生活什麼樣的改變?

T:收藏前的我比較注重物質方面的享受,但收藏之後很難停下來,生活價值觀也產生了蠻大的改變。藝術這種東西很奇妙,如果要認真收藏的話,必須要花上非常大的心力去研究,它們一方面會消耗掉一個人很大的能量,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人無限精神上的食糧,這些都會讓人大幅成長。

當了收藏家之後,相當於為自己開了一扇窗,視野也隨之大幅擴大。在收藏的過程中,我領悟到「藝術即是修行」,收藏的過程不會是輕鬆的,總不可能繳了錢就升天吧?!(笑)收藏家不會因為有錢就變成有品味,藝術家也不會因為作品價格大漲就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我想,藝術收藏大概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家與收藏家在生命修練道路上的交會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非池中(原標題:「請給我『有風格』的畫廊好不好?」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八)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