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當符號大師遇上裝置藝術奇才:洪少瑛與何采柔的跨世代藝術交流

當符號大師遇上裝置藝術奇才:洪少瑛與何采柔的跨世代藝術交流

兩位不同世代,創作方式迥異的藝術家一同聯展,會迸出怎樣的火花?耿畫廊與TKG+合作推出的「Plus」系列展覽,不斷在嘗試這樣的可能,目前的第四檔聯展,請到洪少瑛及何采柔,兩位相差二十多歲的女性藝術家用作品來交流,她們會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對方的創作方式呢?

洪少瑛:玩轉符號的大師

1958年生的香港藝術家洪少瑛,在三十多年前便赴首屈一指的藝術之都紐約進修,後來也常駐美國,在創作上以繪畫、雕塑為主,作品風格具象中帶著抽象概念,擅長結合各種符號去詮釋對世界的感覺。尤其她的畫作中,時常會以「沒有五官的女孩」搭配各種符號去呈現意境,像是2011年的作品《移山》明明是來自西方的油彩,卻融入東方山水畫的感覺,意境幽遠。洪少瑛解釋:「這四個女孩拿著山脈,臉都被煙霧的符號所遮蓋,沒有特地想要去呈現哪種容貌,就只當作是某群女孩的集體象徵。」

洪少瑛的作品中,時常以女性來做為創作元素。(圖/受訪者提供)

聯展藝術家何采柔看了洪少瑛的作品後表示:「她的創作最迷人之處,就是會用許多不同的符號去拼貼,拼貼之後構圖跟用色的方式,會超越我們對這些符號的觀賞經驗,甚至跳脫了原本的含意,有時明明是突兀的組合,用色跟筆觸卻能夠讓它自然地存在同一個平面空間。」至於她對「沒畫五官的女孩」怎麼看?「我覺得有某種神祕感,讓人猜測這個五官背後的世界是什麼?很有想像空間。」

在這次的展覽中,也將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組合起來,像是洪少瑛的作品《不是很圓》是一隻鳥佇立在圓球上,將它擺在走道中間,兩側再用何采柔的作品《搖欄》圍起來,頓時塑造出一種「不自由、籠中鳥」的意象。洪少瑛說:「這兩件作品無論是合起來看,還是分開來觀賞,都別有韻味。」

何采柔:用空間反差感來盡情表演

1983年生的何采柔,是位劇場工作出身的藝術家,因為認同「劇場與裝置藝術都是一種表演」,所以有時會將戲劇編導方面的經驗融入裝置藝術的創作中。尤其是她2015年的影像作品《記憶過曝》,透過細緻的編導解構,讓演員在畫面中將水果一顆顆徒手捏爆,乍看之下,像支療癒的紓壓影片,但從拍攝過程來看,便能解讀出更深層的意涵。何采柔透露:「影片中使用的水果,是先將其煮熟再塗上原本自然的顏色,看起來是新鮮水果,但其實已經變質了。透過不斷重複操作捏水果的動作,可以放大感官刺激,讓記憶產生變質。」

藝術家何采柔擅長用劇場手法詮釋裝置藝術。(圖/Anew Chen)

對於何采柔的作品,洪少瑛也嗅出了獨特的風格:「她選擇物件或素材,有相當敏銳的觸覺,非常會掌握輕重、軟硬材質的對比所造成的張力,導致這些作品看似簡潔、平靜,卻同時給人一種不安份的感覺。就像這次展出的作品《20200412》一隻鞋子踩在氣球上,營造出即將爆裂的瞬間,就讓人感受到壓力的氛圍。」這件作品雖是靜止,但其實相當動感,看似要被壓爆的氣球,其實是堅硬的固體,這樣的反差,正是迷人之處。

這次展覽,還有兩件相對而放的作品充滿諧趣,分別是何采柔的《夢見我》以及洪少瑛的《瓊漿玉液》。兩件雕塑作品意外產生對話,何采柔解釋:「這兩件作品同樣主體都是半身女性,一者低下頭、一者遮蔽五官,同樣都將容貌隱藏起來;一者底下透光、一者底下透明,都試圖讓光在雕塑上產生某些作用,這表示我們雖然是不同創作型態的藝術家,但在思考作品的路徑上及做法的嘗試,都有相似之處。」

洪少瑛與何采柔,一者多以平面畫作為主,一者善用多元媒材來做展演,各自體現當代藝術的可能性,開展觀者的視覺經驗。

洪少瑛與何采柔雖然創作脈絡不同,但卻透過展間形成富有巧思的連結。(圖/Anew Chen)

Share: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